趙艷東
十三年時間,貌似物是人非,實際是人非物也非。只不過,有無數(shù)變化藏在大致的不變當中。比如那些老房子,有的廢棄了,有的換商品房了,有的改作展覽館了。里面住的人自然也變化了,不單是年紀增長了,相貌服飾變化了,吃的喝的,思慮的想往的,更是時過境遷、千變?nèi)f化了。
不必說樹木花草、主人游客,就連樓房、街道、店鋪都在變更,細微處的變化又哪里可以計數(shù)?有同伴一起老,老變成一種赴約,赴一場日月流轉(zhuǎn)、花開花落的約會。
比如這條小巷子,比原來更整潔了,門面也更多了,新粉刷油漆過的,掛上兩排紅燈籠渲染,在這薄陰的冬天里,也讓人心情澎湃些。
那些有心就能發(fā)現(xiàn)的變化,讓人心里安適。
老街老橋,人非物也非的故地!
梅樹疏枝里的石板橋。
那時五個人雜亂坐立橋頭,留張影,只為了凝固一些歡聚;如今,卻只成了一種對比。人四散,換一批新的過客,留影,然后等待下一個對比。
沒什么印象的樹苗,如今膨脹開來遮住了橋。昔日的不銹鋼柵欄門,如今只留一半,銹在那道紅磚墻外的上半。但對面那一排屋瓦散亂的老樓、老門、老窗,以及臨河的老埠頭,那些晾衣竿,那些見縫插針擺放的花草,依稀如舊。
從這個角度才能看到那座橋。
那座橋,水鄉(xiāng)里很尋常的石拱橋,跨越兩岸,連接西東。兩排臨水的街道,夾水的樓房,灰白了的馬頭墻,松散了的黑瓦,斑駁了的埠頭,這是一處港灣的門戶。古鎮(zhèn)的橋數(shù)不完,但因為曾經(jīng)畫過這座橋,因而對它另眼相看。這也是人情的因果,因為付出,所以得到。我付出我的時間、心情、力氣,得到一處比別處更有深情的風景。如李白那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狹窄幽深而房檐長伸的弄堂,木頭的墻壁、門板幽幽地泛著暗紅的光,燈籠一排,鮮艷火紅,洋溢著一股鼓動起來的高昂的喜氣。那一線白光的天,反而成為幽暗街巷的背景。
許多橋頭、巷口都有石獅鎮(zhèn)守。
獅子各式各樣,有的骨瘦如柴,有的肥壯如牛,有的大如牛犢,有的小如牛蛙,有的威嚴端坐,有的調(diào)皮嬉戲……比如這只,橋頭欄桿末端蹲踞,腦袋如斗、大嘴如盆、大眼圓瞪,左前肢抬起愛撫足下一頭小獅子,憨憨的,沒有半點兇相,只像一個丑丑的母親,撫弄膝下的幼子。這大概不是去震懾邪惡,而是去感化兇頑。這是技藝未到的走樣,還是我們古老文化的特質(zhì)?
窄窄的弄堂,只容一人過。
小弄堂盡頭就是街道中間的河,再遠處就是河對面的小街與小橋,依然是一幅獨特的水鄉(xiāng)民居圖。我們讓小鬼排出一條“千手怪物”。這些下水管道、空調(diào)外機等現(xiàn)代化的設備,都藏于這些窄小的弄堂。古鎮(zhèn)的古樸如何與這現(xiàn)代的機器融合?這是個難題,好在人們也都需要這些機器,愿意享受它們帶來的舒適。人們,尤其是管理古鎮(zhèn)的人,用心良苦吧。
日用百貨的小店,兼顧賣面與餛飩。
風景應該不只是讓看的,雖然說“秀色可餐”,然而誰能真的吃秀色而不吃五谷?所以,水鄉(xiāng)小鎮(zhèn)作為舊日生活與文化的標本,最好的就是這樣的“活的標本”。不僅是到這里來看看,如看化石,更是吃點什么,喝點什么,嗅點什么,觸摸些什么,恢復一下記憶,喚醒一些留戀的情緒、一些古樸的感悟、一些敬畏的精神。
體驗一下先人的衣食住行,認識一下生活的真假久暫,審視一處內(nèi)心的好惡是非。
絲綢如畫。
從前的感覺,這絲綢只與富貴人物有關(guān),比如綾羅綢緞,比如錦衣玉食,比如紈绔子弟……如今,在小巷小店里,游客都買得起,買一兩條或是為了美,或是為了彌補昔日的布衣蔬食、貧寒滄桑。然而,在這樣的狹長幽暗、古風繚繞的小街小巷子里,黯淡的背景下,這些明艷的絲綢,如一幅幅水粉或油畫,堆積起來,像時光機器,把人往遠古里送?!绑@艷”,這個詞,恰切,仿佛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遇見那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寂寥的小巷,幽暗的小店,粗服亂發(fā),更顯國色。那是舊日江南,街巷里三三兩兩采買針線的姑娘,或者廣闊的水面上采蓮的姑娘,在層疊的荷葉間,形影悠遠,漁歌裊裊……
絲綢點亮小店,小店點亮小街,小街如一支蠟燭,橫臥河邊,倒在那里睜著眼歇息。那明艷的小店,不恰是那蠟燭的火焰?
游人并不多,偶爾閃現(xiàn)三五一群,讓清幽寂寥的臨水小街顯出幾分熱鬧。這熱鬧,又反襯出小街的寂寥。如寂寞庭院里石階前的小鳥,時來蹦跳啄食,偶爾鳴叫。人來時飛起,人去后又落來。一會兒熱鬧,一會兒寂寥,因而越發(fā)寂寥。
老店鋪,如不茍言笑的祖母。旁邊,一堆人,圍著棉花糖小攤,等待那一蓬一蓬的絲綿似的糖!
“詩意大抵出側(cè)面”,真實常常在角落。一個生活的角落,一截真實的生活片段,如標本一般。一地的粗糙石板,木柱子、木墻板以及一排木框玻璃的老窗,一根拐杖,一只包裹著的水龍頭,兩截簡陋的水泥盆架,一只明顯不大般配的白色方形洗手瓷盆,一只淡藍色的塑料臉盆,一口久遠的大肚子水缸,半地面的青苔,一扇雕刻被毀壞了小半的木門,一條嵌在墻壁上模糊了的磚刻橫幅……一段渾黃河水般的平淡日子,呈現(xiàn)眼前。
不知道哪位老人還住在這個老宅。
煙火氣息的弄堂深處。
那一個半開的窗扇,隱在半墻的綠藤之下,雖近深冬,仍綠色盎然,到底是溫潤的江南。窗臺上,墻壁上,竟然有那么多綠色花草。一看便能體會到主人的勤謹、愛美,于此,更能體會江南不只是詩里的、畫里的、遙遠的江南,還是這冬天里仍濃綠的、能看能觸能生活其間的江南。
這煙火氣更從背后一個小房子里飄出。一個小如鴿籠的煙囪,不斷飄出青色的、清香的炊煙。那炊煙如灰色的鴿子一般,在檐頭搖曳,盤旋,漸漸飛高飛遠。
漆黑的小窗里,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整齊、漂亮,不知是哪家的花園后門。潔白的馬頭墻,如畫框烏黑的畫紙,那些大塊的黑瓦屋頂如大片的水墨,那小門、綠樹、一截斜倚的梯子、小橋、橋頭小石獅子、幽暗的臨水街廊、幾盞紅燈籠、式樣多變的欄桿、幾件掛著的鮮亮衣物……顯得那么幽幽的,如一幅畫,讓人不忍走進。
只好站在檐下窗前,數(shù)數(shù)花瓣葉片,用力多看幾眼。
流行“小城、慢生活”,生活富足以后,或是大徹大悟之后,或是心灰意懶之后,享受生活的念頭,浮出人們的腦海。小富即安地生活,有幾分像昔日的隱士,或者田園詩人。
人非物也非的故地——就睡在現(xiàn)代旁邊。擋也擋不住的時間洪流中,把現(xiàn)代當作畫框,把古鎮(zhèn)老街當作畫面,落款該怎么落?
人非物也非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