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家拙
我曾在臺北故宮喧鬧的人群中見過素有盛名的《富春山居圖》,相傳黃公望年逾古稀之時創(chuàng)作了此畫。在畫前駐足,入眼的是一片生動氣象,潺潺的流水、隨風搖擺的樹木、濃淡的遠山……我不懂畫,可沉默的畫中的不朽生機,卻牢牢吸引了我。一位老人的畫,竟然可以如此有朝氣。
想想不該是如此,卻也本該是如此。觀其畫如見其人。晚年瀟灑曠達的黃公望和之前大半生的黃公望幾乎是兩個人。
少年時,黃公望在鄉(xiāng)里雖頗有志氣和才名,卻一直得不到出仕的機會,直到青年之時才得到浙西廉訪使徐琰的賞識,成了他手下的一名小書吏?!袄簟彪m然算不得正式官員,可黃公望卻十分珍惜這個步入仕途的機會,便從微末雜務做起。而勤勤懇懇近十年的黃公望始終得不到升遷,已過而立之年的他終于無奈辭職而去。
又過了好些年,黃公望為自己爭取到了另一個職位,那便是在時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張閭手下做事,身份仍是小書吏。此時,黃公望已年過四十,少年時的宏圖大志仍未見端倪,只能輾轉于各類雜務之間。
在重做書吏的第二年,黃公望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一場厄運:即將天命之年的他因上司張閭貪污案被牽連入獄。這足足五年的牢獄之災,不僅中斷了他的仕途,更是讓他錯過了元朝難得一次的開科取士。
等黃公望終于從昏暗的牢房走出來,細數渾噩走過的人生時,恍然發(fā)覺自己已經過了五十歲。在古代,五十歲已是人生暮年,也許等待黃公望的就只剩下死亡了。但對于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剛剛開始。從那一天起,他決定要做些自己真正喜愛的事。
于是,黃公望開始求山、訪水、問道、作畫,和心中那個最真的自己對話。小吏黃公望的人生宣告終結,一峰道人新生。此時的他已經褪去了對名利空泛的追逐,真正開始順應本心了。五十余歲開始學畫的黃公望,從開始求學大畫家王蒙的失敗,到走遍山川、游歷大江的不懈專注與觀察,歷時二十余年開創(chuàng)了獨樹一幟的“淺絳山水”風格。
晚年時,黃公望與師弟無用搬到富春山居住訪道,看到富春山的美景后,他跟無用說:“我不走了,我要留下來畫畫?!辈活櫉o用師弟的苦心勸說,七十九歲的黃公望在富陽住下,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邊看山看水。周圍的人看見他都說:“這個人,都到了快死的年紀了,每天活得這樣匆忙,何必呢?”而黃公望卻是如此怡然自樂、自在忘我,他的筆墨間浸滿了靈動,以至作畫者明明是老年人,可筆下的畫卻好似出自青年人的手筆。
那時,若有人路過富春江畔,必定會看見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以大地作履、清風為衣,于富春江畔賞景,每有閑趣時便欣然提筆,作作停停不問止期。這便是歷時四年的《富春山居圖》的問世。這四年里,黃公望一心尋找他心中最向往的江畔亮色。日出迎朝霞而往,日落踏月色而歸。每有歡喜之處,更忘我沉醉。他將世俗的雜念全部剝離,只留下對畫的單純向往。
四年,夠文人痛飲幾百個達旦,夠看幾十次月圓,夠春花開謝好幾回,可黃公望卻為那一場興之所至,用了四年時間畫出了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迷失了悠悠五十年,黃公望終于找到了人生該有的樣子,而這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實答案就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里。
(選自《知識窗》)
【賞析】
本文由觀看《富春山居圖》的感受引出畫作的作者黃公望,運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黃公望的生平,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認識。黃公望五十歲前的小書吏生涯屢受挫折,經歷牢獄之災后幡然醒悟,放棄俗世雜念與名利,追求自我,潛心學畫,終于在晚年創(chuàng)作出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人生不只有生活,還要有詩和遠方。不忘初心,堅守自我,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樣子。敘事簡潔,融理于事,融敘述、描寫、議論于一體,內容深刻,深化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