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辰
摘要:當代藝術發(fā)展數(shù)十年仍然是充滿變數(shù)的區(qū)域,作為一個關注者,筆者在用自己的行動與當代藝術保持著聯(lián)系。在不長的研修中我從一個門外漢成為一個實踐者,本文記錄和探討了最近一個關于聲音和敘事邏輯的創(chuàng)作中所涉及到的問題,包括靈感,屬性和身份,美學表達,以及哲學思考。
關鍵詞:當代藝術;交互設計;裝置;祛媚
中圖分類號:J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023-01
一、如何顫音
在筆者的記憶中,對夏天有一些細節(jié)描寫,其一就是對著風扇說話。在閱歷和物質同樣缺乏的彼時,這種無聊的“人機互動”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和固定聯(lián)想。聲音是成本較低的一種娛樂手段,每個人都可以用聲音來表達自我。很多時候,“顫音”是一桿人們衡量專業(yè)性的粗糙標尺,這種刻板印象“公平”地根植于每行每業(yè)。于是我創(chuàng)作了《顫音器》,這種難以描述的靈感來源是價值觀和審美的協(xié)同作用。
把她設計成兩部分,一為“擴音器”:由亞克力外殼和黃銅骨架組成,一個矩形底座,支架托起一個管子,管子一端固定一著廢舊小號上的擴音喇叭;二為“顫音器”:同樣的材料,不過喇叭換成了電機和扇葉,就像我們熟知的電風扇。兩部分對面而坐,接通電源,將喇叭對準扇葉,嘴巴緊貼“擴音器”說話,便可以聽到記憶中生硬均勻而略顯滑稽的顫音。
二、藝術的定義
她可以是一位電動夏日伴侶,也是一件藝術品,我出現(xiàn)第一個思考——什么是藝術。
這個莫衷一是的問題在20世紀后更加模糊。我更傾向貢布里希的論述:“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己?!边@是其著作《藝術的故事》的開篇之語。所謂藝術史,是那些超群之人們創(chuàng)造的驚人成果所串聯(lián)起來的悠長敘事,古代只有工藝、繪畫和表演等概念,隨著啟蒙運動和美學的發(fā)展,人們終于構建出了“藝術”這一概念,并不斷強化使之成為一個獨立領域,而概念是動態(tài)的,它在不同時代人的口中變化無窮,人們迷惑的關鍵,在于我們不知道我們在討論什么。
第一款電子游戲于1958年問世。21世紀的人們稱之為第九藝術,同時人們慢慢的接納著越來越廣泛的藝術,而不取決于所謂權威定義。在這之前,人們習慣于藝術的“神圣性”,認為特定場所的特定物品才是“正統(tǒng)”的藝術。所以,消解藝術的神圣性是理解藝術的關鍵。
三、冷笑話有益健康
“新媒體、賽博、蒸汽”,如果用于營銷,這大概是關于《顫音器》的基本關鍵詞,搶眼艷俗。諷刺的是人們離不開它,學術詞匯與營銷話術僅一步之遙,人人都在利用和推翻這個系統(tǒng)之間搖擺。我姑且也借用這套系統(tǒng)來表述,實際上從一開始我就這么做了。
她的艷俗色彩來自黃銅和衍射膜,這層膜會使光衍射成迷幻曖昧的漸變色,令人想起情迷意亂的九十年代日本,今天的人們復古地稱之為蒸汽波。亞克力散發(fā)著工業(yè)社會的無機氣味,介于玻璃和塑料之間,既不顯得高貴也不親民,信息時代的藝術家尤為偏愛它。透過透明外殼,裸露的部件刺激著眼球。殘缺的喇叭成了一個符號,代表舊時代的通用語義。這些未來主義、波普和蒸汽朋克的元素雜糅在一起,成了一種既未來又復古的荒誕美學。
我相信適當?shù)钠珢酆秃雎杂幸鎰?chuàng)作,后知后覺亦無傷大雅,審視這次創(chuàng)作就是審視自己,我將它總結為“嚴肅的輕浮”。事實上《顫音器》代表的是我對本質主義的關注——理性和科學讓人類嘗盡了甜頭,但我們仍不應迷信本質主義。它相信萬物都深藏著唯一本質,這幫助人們解決了很多實際難題,然而這種二元的思維方式也有不妥之處,武斷、排他,這種對目的強烈的敘事方式的追求常常不利于藝術的蓬勃生長。
《顫音器》的核心在于互動。一件被功能主義包裝的物品,通過展示艷麗的外表來隱藏著其弱意義或無意義的本質,體現(xiàn)一種“精心設計的無意義”。這種敘事存在一種情緒或語境的急速落差,在生活中我們叫它冷笑話:用嚴肅、縝密的手法托出一個反常理甚至毫無意義的結論?!额澮羝鳌繁闶恰皣烂C的輕浮”這一人格特征在物理世界的映射,相當于用手語給你講了一個冷笑話。通過如此輕浮的過程,嘗試著解構本質主義。
四、祛媚
當我創(chuàng)作、討論《顫音器》的時候,如往常一樣,都沒有覺得不妥,但公之于眾時就會出現(xiàn)不協(xié)調感,羞恥心提醒我:一件私密創(chuàng)作在一群學院派功能主義設計中是扎眼的,值得被懷疑的。事實上語境左右著人們的認知,在學院乃至整個設計行業(yè)語境里,藝術變得敏感,藝術或設計的性質判斷經常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有趣的是,傳統(tǒng)的架上藝術則不會被認為不妥,藝術在這個環(huán)境里依然是合法的,其中的不適只來源于刻板印象,因為我們習慣,我們接受。
所以我們需要祛媚,祛除藝術、萬事萬物的暈輪,消解藝術的神圣性是第一步,承認它不僅和哲學、科學一樣是人類文明結晶,同時也是商品、工具和投資。它遵循市場,任何人都有權消費,它是藝術家生產的精神食糧,是萬千行業(yè)之一。其次解除刻板印象,接受這個事實——世上大部分都是曖昧、交叉的區(qū)域。所謂的界限和標簽隱含著一種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偏愛效率和性價比,然而真實的世界并非如表格和字典那樣規(guī)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