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婉華
【關鍵詞】善捕;“錯誤資源”;利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根據(jù)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理解水平嘗試探索和解決問題時,肯定會出現(xiàn)偏差或失誤,這些都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資源,作為教師應具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善于抓住教育契機,能機智巧妙地加以研究、開發(fā)和利用,使之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將學生從錯誤中解脫出來,實現(xiàn)教學相長,實現(xiàn)教師由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向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轉變.現(xiàn)在就此談談本人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對“錯誤資源”的利用.
一、引進“錯誤”素材,探究錯誤成因,拓展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錯誤,使之成為寶貴的教學素材,暴露錯誤的過程,不能認為糾正了錯誤就達到了目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錯誤的成因,剖析錯誤思想的來龍去脈,挖掘背后隱藏的價值從而完善數(shù)學知識結構,拓展思維領域.
例如,2003年某市中考試題:已知實數(shù)a,b滿足條件2a2+a-1=0,2b2+b-1=0,則1a+1b的值為().
A.-2
B.1
C.-12
D.4
細心探究,此題若是單選題則是一道錯題,無正確選項.我將此題布置給學生,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選B,當我宣布沒有正確選項時,教室里一片嘩然,學生們都投來懷疑的目光,于是我首先讓學生暴露出自己的錯誤解法:
把a,b看作一元二次方程2x2+x-1=0的兩根,由根與系數(shù)關系:a+b=-12,ab=-12,∴1a+1b=a+bab=1,故選B.
通過與學生的討論交流,找到了錯因,題干中沒有明確a,b的關系,應分情況討論.
1.若a≠b時,就是同學們的解答.
2.若a=b時,解方程2x2+x-1=0得x1=12,x2=-1.
(1)當a=b=12時,1a+1b=4;(2)當a=b=-1時,1a+1b=-2.
綜上,1a+1b的值為1或4或-2.
由此進行方法歸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1.考慮問題盡量周全,分類討論做到不重不漏;2.構造法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常用方法,構造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據(jù)為方程根的定義(如上題)或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以x1,x2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為x2-(x1+x2)x+x1x2=0);3.熟練選擇適當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同時靈活運用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求相關代數(shù)式的值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設“疑”引“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
某同學在一本練習冊中發(fā)現(xiàn)下面的一道選擇題:Rt△ABC的面積為5 cm2,斜邊c為4 cm,則tanA+tanB的值為().
A.85
B.165
C.58
D.無解
某同學的解答是:
在Rt△ABC中,tanA=ab,tanB=ba,
∴tanA+tanB=ab+ba=a2+b2ab.
而12ab=5,∴ab=10.
又c=4,∴a2+b2=c2=16,∴tanA+tanB=1610=85,
故選A.
可答案是D無解,為什么呢?
我將這一問題放到數(shù)學課堂上,引發(fā)了學生的大討論,同學們認為某同學解答過程沒有錯,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通過設“疑”引“錯”,引發(fā)認知沖突,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愿望和學習興致,在這一節(jié)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耐心引導學生敢用批判的視角看問題,敢于提出異議,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教師循循善誘的引導和同學們的討論,最后同學中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解法思路.
思路一由題意,得12ab=5,①
a2+b2=16.②
由①得2ab=20.③
②+③得(a+b)2=36.
∵a+b>0,∴a+b=6.
②-③得(a-b)2=-4不成立,∴故選D.
思路二如圖所示,作CD⊥AB于D,由題意得12×4·CD=5,∴CD=52.
設AD=x,則BD=4-x.
由△CAD∽△BCD得CD2=AD·BD,
即522=x(4-x),
整理得x2-4x+254=0.
∵Δ=(-4)2-4×254=-9<0,
此方程無解,故選D.
思路三已知線段AB=4 cm,以AB為直徑作半圓,C為半圓上一動點(點C不與A,B重合)連接AC,BC,則∠BCA=90°,過點C作CD⊥AB于D(如圖所示),觀察圖形知:當點D與圓心重合時,CD最大為半徑長,此時△ABC的面積最大是12AB·CD=12×4×2=4 cm2.
由此可見,原題中給定面積為5 cm2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無解”才是應選的答案.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我還鼓勵學生之間找差錯,如,題目“一組對邊相等,一組對角相等的四邊形是否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如果一定是,請給出證明,如果不一定是,請舉出反例”.
部分學生認為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并給出了“證明”,部分學生的答案“不一定”,舉出的反例各色各樣,其中一名學生的反例很特別:
(如圖所示)在等腰△ABC的底邊BC上任意找一點D,(D不是中點),連接AD,把△ACD沿AD翻折得△AC′D,此時四邊形ACDC′符合“一組對邊相等,一組對角相等”,但不是平行四邊形.學生們據(jù)理力爭,以“理”服人,也能找到給出的“證明”問題的要害,見此情境,沒有哪個做教師的不感到欣慰!學生們在爭論中理清了思路,辨明是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坦蕩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觀點,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不盲從,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在質疑
中生成知識和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勇于批判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善于收集,整理、交流錯誤,編制“錯誤集”,提高判別能力
認知過程中的錯誤,通常不能一次性得以解決,教師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整理、交流錯誤的習慣,善于從課堂練習、作業(yè)、單元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方面,收集引起錯誤的例子、標明錯解的分析過程,主要包括:1.為什么出錯,主要原因是什么?2.如何糾正?錯誤中可否有合理成分?3.可否變通、延伸?將它們收藏到“錯誤集”中,并不定期地調出來溫故,善于定期地整理、歸納錯誤,在小單元、章節(jié)、期中、期末的復習中,將“錯誤集”進行對比、評價、分類,按知識的系統(tǒng)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題進行總結與歸納,從而整理成條理性較強、結構性好的“錯誤集”.善于與人交流分享“錯誤集”,交流收集、歸納錯誤的心得,集眾人之長,提高效率,通過積累錯誤,總結錯誤,交流錯誤,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克服了思維混亂現(xiàn)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判別能力.
總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本身的認知水平的限制,出現(xiàn)學習障礙或解題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營造一個寬容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珍惜“錯誤”,正視“錯誤”,理解“錯誤”,利用“錯誤”,從而完善知識結構,減少錯誤,增強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歸納整理能力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