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淵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與考試難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文言文教學得分不易,加之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文言知識積累,文言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本文從抓住文言文蘊含的文化精神、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習興趣、上好文言文課及增加課時、開展專題性學習、大量閱讀積累等方面談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文化精神;教學比重;專題學習;積累;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3-033-1
以往課堂上文言文教學,很多老師選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句句譯清,耗費了大量課堂時間,無暇顧及文章內容、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的分析鑒賞……很多課本上膾炙人口的經典文章教學變成了文言知識歸納梳理。課堂教學模式變成單一的疏通字詞,翻譯語段、背誦詞義、默寫檢測的機械循環(huán)。另外,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與考試難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文言文教學得分不易的現象。比如江蘇高考考試說明中的要求是“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但是近五年,哪怕是近十年的江蘇高考篇目中,有至少一半的篇目,即使是語文教師,也需要借助工具書才能大致讀懂。而且某些考題不僅要求學生能準確理解關鍵詞句,甚至是文章的細節(jié)、意趣等,大大增加了文言考題的難度。
那么應該如何上好文言文課呢?新課標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更要處理好詞句和文章整體的關系。文言文學習不但要注重“言”的積累,還要注重它的運用,抓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取向,學習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民族傳統,才可能真正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豐富課堂,活躍氣氛。現在的文言文教學,課堂氣氛普遍較沉重,枯燥泛味,學生很難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雖然學習本身是件苦差事,但如果能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會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而好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如課堂上將所授篇目與相關背景故事、文化常識、甚至是身邊的社會熱點、電影游戲等新興藝術形式相結合,就能既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引發(fā)學生研讀的興趣。我記得有位已經畢業(yè)多年的學生,做學生時極不愛讀書,可工作后竟發(fā)短信來請我給他推薦歷史類書籍,因為他看了電視劇《武則天》后,就特別想知道歷史真相。上《史記選讀》時,當我講到“荊軻刺秦王”時,底下的學生特別興奮,回答問題也特別主動,原來這句話是網紅諷刺節(jié)目《暴走大事件》里的結束語,而這些人物跟電子游戲《王者榮耀》里的英雄也一致。學生特別歡迎。由此可見,興趣對于枯燥學習的積極作用。當然影視、網絡與游戲等新興事物本身是把雙刃劍,也要把握好度。
在上好課的同時,其他方面的配置也必不可少。我有以下三點設想。
一是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比重,增加課時。對學生來說,文言文就像英文。英文一學期要上多少課,文言文一學期才多少課?英語每天都要看讀寫背,文言文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做不到每天都學習。高中生課務重,平時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放在語文學習上,更何況是學了也得分未必高的文言文上。學習量跟不上,學生主觀上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度也不夠。即使語文教師有明確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生也不過是學到了極少的內容,甚至還可能遺忘。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要考慮在高一階段就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比重,增加文言文教學的課時。
二是開展文言文學習的專題性學習。我國古代文體種類繁多,教師可以依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教學,比如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這本教材,是依據文體專題進行文言文教學實踐的。論、說、記、序、傳……依據文體進行文言文教學,能使學生對文言文的文體知識有系統的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以作者為專題進行教學。比如“韓愈專題”的學習,學生從課文《師說》和選修《張中丞后敘傳》入手,在了解了韓愈為人之后,繼續(xù)學習他的《祭十二郎文》,進而比較學習王安石的《祭歐陽文忠公文》,從而展開文體專題的學習,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積累文學常識,歷史知識。由點到面,讓學生在高中三年大體上了解文言文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擁有了較為全面的文學積淀。
三是大量閱讀,背誦記憶。閱讀和背誦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培養(yǎng)語感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國內語文界兩位從教數十年的著名特級教師黃玉峰和李鎮(zhèn)西均不約而同地提出過同一個觀點:學語文,一定要記!要背!文言文更是如此。黃老師曾經說過:學語文最重要的基礎是“積累”,第一個難關就是“識字”,字要熟練會寫的話,還是需要抄幾遍的。該背的就得背,年輕時不背,難道等長大了記憶力衰退了再背嗎?平時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記憶非常重要,許多讀到的內容,借過來借過去,就活了,東西越多越活,當你寫文章用詞的時候,這些東西自己就會跳出來,蘇東坡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你腹中沒有東西,臨時去想詞怎么能想得出來呢?文言文也是如此,讀得多了,自然就能融會貫通,一通百通了。
當然,想象永遠比做起來容易。在當前教育形式下,耐得住寂寞,真正搞好文言文教學本身就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位的升學率、家長的入學率、孩子的得分率都會對收效緩慢的文言文教學帶來不小的壓力。學習如逆水行舟,每一位學生都要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每一位老師,也是如此,我們的文言文課堂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