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幼
又到了一年的茶季時節(jié),朋友打來電話邀約再去鼓山上的般若苑走走,因為時間對不上,我這次就沒有和他們一同前往,但記憶的匣子卻瞬間被打開,兩年前走訪般若苑的情景似乎歷歷在目。
那也是四月份的一個晴天,和幾個朋友相約從“勇敢者之路”一路攀登到山上的茶樓喝茶,鼓山上的茶樓有一面可以俯瞰整個福州,每次大汗淋漓地在此處喝上幾泡香茶,那感覺真可謂逍遙似神仙。茶敘一半,一個朋友突然提議道:“你們知道鼓山上也有茶嗎?聽說般若苑這幾天在做茶,有沒有興趣去逛逛?”在場的其他人都表示好奇,于是就一起往前往般若苑。
古苑位于鼓山涌泉寺的東面,乃涌泉寺的下院,走了快一個小時的路程,我們便踏上了人流量較少的山徑,在山影和樹影交掩著的半途中,我們看到了一層層石頭壘起來的階梯茶園,整體都處于森林茂密環(huán)繞的環(huán)境中,茶園較為分散,有的處于密林遮蔭的凹谷中,有的處于沿途的山坡上,壘石培土的架勢頗似武夷山的傳統(tǒng)茶園,土壤是黃壤略帶砂礫的混合壤,環(huán)境各異的小茶園氣候也頗有幽谷坑澗的感覺。
帶隊的朋友說道,這茶園是不是很有“巖茶”范,人家自古就有半巖茶的叫法呢。原來,早在唐代時期,鼓山茶就同“方山露芽”、“武夷巖茶”被譽為名茶,列為貢茶。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對唐代五十余種名茶進行介紹,就提到:“柏巖茶,又名半巖茶,產(chǎn)于福州鼓山?!睘槭裁唇小鞍霂r茶”,又稱“柏巖茶”?近現(xiàn)代的解釋大致為二:一、歷史上茶園位于鼓山半山腰,所以叫“半巖茶”;二、因茶樹倚巖生長,福州方言“柏”諧音“bó”即附著之意,又稱“柏巖茶”。半巖茶始于唐朝而盛于明清,清代周亮工《閩小記》稱:“鼓山半巖茶,色、香、風味當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也?!钡矫駠恢且驗閼?zhàn)亂還是其它原因則逐漸走向衰弱,如今提起福州茶大家能想到應該只有茉莉花茶。
山里的風掠過樹梢,夾雜著山野里陣陣微涼的幽香,有花香、樹林的木質(zhì)香、還有淡淡的茶香,不一會,山上便走下來幾位帶著斗笠、背著裝滿鮮葉竹簍的采茶工,跟隨她們,我們一起來到了般若苑。
此時的般若苑正在進行擴建,多數(shù)建筑都已完善,在陽光下,整體的建筑群氣勢恢宏、散發(fā)金色的光芒,剛走入院門,就看見兩座七層四角的“悲智雙塔”,雙塔的中間前后建有般若苑的前后殿。大殿中間是木質(zhì)黃的院房和游廊,大院中間是一片擺滿盆栽樹的空地,空地上悠哉地行走著幾只披著美麗花紋羽衣、有著翠色長尾的孔雀,空地的一角鋪著一大張灰白雨布,一個提著竹簍的中年男子將鮮葉散在布面上曬青。
一旁的長廊不時傳來機器運轉(zhuǎn)的聲音,我們循聲而去,但見廊道上擺著幾個晾青架,有幾個架子上還用紅筆書有“般若苑”字樣,院房的窗臺下齊整地擺放著采青的竹簍,長廊的石柱上還貼著紅色的字條,上書:近日制茶請勿拖地。
很快我們便來到了苑內(nèi)的制青間,房間似乎是臨時空出來的操作間,一角堆滿了桌椅,平時應該是個上課講經(jīng)的場所,幾條長條凳上擺滿了鋪著青葉的竹篩,散發(fā)著淡淡的“青香”,一旁寫著“鼓山般若苑貳零壹叁”的殺青機、揉捻機、烘焙機在不停運轉(zhuǎn),一張鋪著白布長方桌上,一個老師傅帶著幾個年輕人正進行著手工解塊,我們幾個站在門口好奇地觀望著,相互嘀咕著他們在做的是否就是“鼓山半巖茶”,從房間內(nèi)的工序運作流程來看,他們做的應該是紅茶,看到我們在門口佇立徘徊半天,老師傅叮囑了年輕人幾句,便友善地請我們?nèi)雰?nèi)喝茶。
原來他們都是寺院的義工,有時候跟寺內(nèi)的師父一起做,有時候就幾個義工配合完成,老師傅開湯了一泡茶,干茶條索緊秀、帶有甜蜜香,出水湯色橙黃,滋味醇和、水中熟甜香、果香顯,整體的滋味和香氣符合紅茶的特質(zhì)。
茶過三道,我便開始詢問此為何茶,師傅介紹說這正是鼓山半巖茶,但主要還是恢復了這個名號,制茶工藝還是就茶做茶,“畢竟歷史久遠,資料有限,當年的樹種也就在舍利窟、芙蓉溪一帶的古茶園遺址留有幾顆老茶樹,如今的茶園多是近些年陸續(xù)開墾恢復的,樹種不一樣,適制的茶類也不一樣。不過,綜合資料和產(chǎn)茶歷史來看,過去的鼓山半巖茶多半是綠茶,后期不知是否還做過烏龍茶和紅茶,畢竟涌泉寺地藏殿外通道上的古石碑上有記載,武夷山檏頭坵天心寺的大紅袍是僧人從鼓山引種過去的。說不定連巖茶名稱和制法也與鼓山半巖茶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睅煾狄贿吔o我們分茶,一邊若有所思地說道。
“有沒有嘗試其它做法,效果如何?”我好奇的追問道?!敖陙硭聝?nèi)的師父陸續(xù)根據(jù)古法嘗試了一些做法,不過我們最后參與的還是以紅茶為主。”一起喝茶的年輕女義工回答了我的疑問。
在聊了一些關(guān)于茶葉工藝的話題后,我又了解了下鼓山半巖茶的流通情況,原來因為當下茶量不大,茶葉多數(shù)用于寺院使用,部分通過鼓山茶室售賣、義工發(fā)朋友圈義賣給親朋好友的方式等流通。伴隨半巖茶的恢復,如今當?shù)叵嚓P(guān)政府部門也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希望鼓山半巖茶能夠在未來被更多人所知,重塑光輝歲月。
不知不覺已經(jīng)十幾道茶湯入口,水中余味依然甜潤,借著茶敘,我和朋友不斷地提出問題,關(guān)于茶、關(guān)于寺院、關(guān)于他們的義工身份等等,他們都非常友善耐心地給予我們答案,讓我們度過一個美好的午后時光,跟他們道別的時候,他們也禮貌地送至門口,轉(zhuǎn)身繼續(xù)手上的工序,就像從未中斷過一樣。我在門口又靜靜地看了一會,心中若有感悟,但覺此次偶然的邂逅,真正地喝出了“禪茶一味”的感覺。
離開的時候,我們穿過了苑內(nèi)一排精美的水榭亭臺,紅墻灰瓦黃磚的屋檐優(yōu)雅地倒影在水中,不時有孔雀在檐下顧影自憐,水邊的郁郁蔥蔥的樹林映襯著精美亭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此時般若苑的祈禱鐘磬聲和幾絲空靈的木魚敲打聲陸續(xù)傳來,大家都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沉浸在這祥和寧靜的氛圍中,那天下山的路上我們甚少言語,卻倍感愉悅,大家都自覺地延續(xù)、保留了那份寂靜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