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眼者
在時下流行的《瓦爾登湖》一書里,H·D·梭羅提到過一位工匠,他為了制作一根心中的手杖,歷經(jīng)千年。城市和國家在他身邊興廢,而當他低頭,卻看到刨花還依然新鮮地堆在他的腳邊,仿佛一切都是嶄新的……
雖然這個故事講的是對生活和美的執(zhí)著,但古人于時間的觀念確實和我們不同。因為死亡的不可認知,生命反而得到了延續(xù)。在那個“大限”到來的時刻,人們或安靜地等待天堂的召喚,或歡歌著迎接新生的到來,或悲傷地為暫時不能伴隨的伊人祈禱。不管怎么樣,一段新的旅途開始,沒有絕望,只有信仰和期待。
神秘的微笑
和那位傳說中的工匠一樣。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被留在了世間,而我們要說的這位,在人間一留就是三千七百年。
他的名字叫內(nèi)赫特·安赫(Nekht-onkh),一位古埃及書吏——
或許很多人看到這位書吏時的第一印象是——他確實在微笑。那種微笑帶著一點傲慢,也帶著一點嘲諷,甚至有些不可一世。他的一只手伸出長袍的襟口放在胸前,另一只手則緊緊抓住衣襟。那姿態(tài)就好像在說:凡人啊,我的后輩啊,開始你們的表演,我將衷心祝福你們成功,雖然這和我并沒有任何關(guān)系。
這樣的表情,在近四千年前的藝術(shù)品中可謂奇跡,尤其是在“職業(yè)”式笑容盛行的古埃及:幾百年后的阿蒙荷泰普大帝在自己的雕像上也還是一副憨厚的笑容。即使是兩千年后的羅馬人參透了現(xiàn)世的殘酷,他們的雕像試圖模仿真人的七情六欲,然而也僅限于帝王貴胄。而龐貝城精美壁畫上的人物多數(shù)不過是頂著Joan Cornella式的空洞眼神。
同樣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兩只手,雖然只是在塊式雕像(block statue)上略為浮起的一些細節(jié),卻讓人感到要把袍襟扯斷那樣的力量。
這是經(jīng)過多少次的反復(fù)觀察和錘煉而獲得的精準表現(xiàn)力!
不要忘記這是距今三千七百年的作品。正是因為古埃及雕塑有著這樣的成就,這樣的話絕非危言聳聽:如果一件距今兩千五百年的雕像讓你覺得驚訝,那它極可能是出自希臘人之手;但如果一件距今三千五百年的雕像讓你感到震撼,那它極可能是出自埃及人之手。
當然,也正是因為他來自古埃及,所以我們本該期待看到更為“職業(yè)式”的笑容和略為刻板的動作。然而這件作品卻處處透著不平凡……這位書吏究竟是什么身份,讓他能配得上如此精美的雕像呢?讓我們從書吏這一特殊的身份開始說起。
書吏,因國家治理而生
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的文字來自五千三百年前的兩河流域。在沒有紙的年代,一些精通“算術(shù)”的祭司將神廟的歲賦刻畫在泥土上,用不同的符號代表名目和數(shù)字。這套記賬符號系統(tǒng)很快就被沿用到了城市乃至國家的行政管理,然后又發(fā)展出了可以表意、敘事的文字。而“算術(shù)官”的職責也越來越大,除了國家部門的賬目之外,他們還要記錄國家法令、祭祀流程、商賈契約等,于是專職的書吏就誕生了。
毋庸置疑,書吏是為國家治理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而由于文字系統(tǒng)的復(fù)雜艱澀,以及教育資源的稀缺,書吏這一職業(yè)曾長期為特權(quán)階級或富商巨賈壟斷。當然,占有重要的神權(quán)或世俗地位的人中,不少也經(jīng)受過書吏的訓(xùn)練。比如,新亞述帝國(公元前1000-前600年)的一代霸主亞述巴尼拔就以自己的這一副職為榮。他同時掌握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并派遣了大量的書吏進入其帝國各地搜集古代文獻,并建立起了擁有近兩千塊泥板的大圖書館。
阿卡德帝國(公元前2300-前2100年)的書吏阿達(Adda)或許是一位宮廷占星師,他的滾筒印上描繪著黎明時分眾神在天空和大地之間的巡行:太陽神正用鋸刀割開山巒露出燃燒的雙肩,閃耀的金星女神(一說天狼星)依然掛在樹頂,雄鷹掠過天際,金牛站立在地平線上……
尚武的亞述人和守舊的巴比倫人同樣重視書寫,他們共同留下了巨大數(shù)量的文字,涵蓋政治、經(jīng)濟、歷史、宗教、占卜、文學(xué)等領(lǐng)域。書吏們崇拜的行業(yè)神那布(Nabu)是主神馬杜克(Marduke)之子,在一件浮雕上,國王跪在那布神的標志——蘆桿筆和泥板——前祈禱。
當兩河流域的書吏們用自己的方式刷著“存在感”時,其他一些文明則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展示他們的文治昌明——為書吏立像。
在遙遠的東方,兩晉的短暫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一個士人的盛世。佳作的流傳讓抄書人的工作也變得更為嚴峻。一件青瓷的對書俑正體現(xiàn)了這個昌明之世對斯文的重視,兩位“貼鼻子上臉”的書吏形象更是引人捧腹。中華民族自三代之時就重視教化,執(zhí)筆者雖微弱,卻總是有著改變歷史的力量。不過正是因為士人大夫?qū)φ魏蛧\的影響過于顯著,反而讓小小書吏變得有些無足輕重了。不過他們中的一些還是留下了傳世之名,如周有董狐之直筆,秦有喜之為隸等,而上至夏商之初,那些在龜甲龍骨上留下天書,左右殺伐祭祀的占人,其實也是書吏中的一員。
而要說將書吏舉于至高地位的,還是古埃及莫屬。巴黎盧浮宮那件端坐的無名書吏雕像可能是受人關(guān)注最多的作品之一。他來自第四或第五王朝,距今四千五百年之久,比內(nèi)赫特·安赫生活的年代還要早七八百年。這件作品是毋庸置疑的杰作,在人物的觀察和表現(xiàn)上有著眾多令人驚嘆之處。這位書吏臉部瘦削、顴骨高聳,腹部卻略為發(fā)福,充分體現(xiàn)了他長期端坐并進行腦力勞動,而又缺乏鍛煉的生活方式。他的雙眼圓睜,神態(tài)卻很安詳,這種表情在同時期的帝王雕像上非常常見。而對于這位書吏身體細節(jié)的精準把握又遠遠超過了同時期任何一件仆傭人物的雕像。實際上,如此精美的雕像只能由皇家成員擁有,因此一些學(xué)者認為這位人物可能正是同時期的法老佩赫爾尼菲爾(Pefernefer)。
內(nèi)赫特·安赫雕像的時光之旅
而內(nèi)赫特·安赫的雕像,除了特別的神態(tài)和表現(xiàn)力之外,也有許多不同尋常之處。首先,塊式雕像在古埃及本身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們的起源正是上文提到的那類早期王朝的書吏坐像,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引入更多宗教性和裝飾性元素,以及敘事銘文,卻簡化了細節(jié)的描繪。到了新王國時期,標準的塊式雕像包括呈現(xiàn)坐姿或跪姿的人物像,體現(xiàn)人物身份的細節(jié)主題,以及雕像前方的尊稱或生平等銘文。
關(guān)于塊式雕像的用途,也有一些奇異的傳說。這些雕像通常被供奉在神廟里,以接受黎明的第一縷陽光。這個時刻,雕像上坐著或跪著的人像將“站立起來”,并回到他們生前的崗位。這是古代埃及“黑巫術(shù)”的一種,但也是他們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候他們被雕刻成花崗巖和石灰?guī)r兩個版本,花崗巖代表白晝,石灰?guī)r代表黑夜,如此就可以隨著日升月落“翻班”工作了。
然而,對于一位普通的書吏,能被賜予這樣的塊式雕像簡直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實際上,擁有塊式雕像而自稱書吏的往往是本身就有著非凡地位的人物。比如第十八王朝的庫什(努比亞)總督特提有件塊式雕像藏于大英博物館,背后的支板上寫著:國王的書吏,首席助理牧師和工匠,特提。
顯然,和亞述巴尼拔一樣,他們受過類似的訓(xùn)練并以此為榮。雖然書吏只是一個看似卑微的副職,不過在古埃及(和近東)可能是“知識分子”“秀才”一般的金字標簽。另一位蒙圖神(古埃及的戰(zhàn)神)的祭司也是如此自詡的。
內(nèi)赫特·安赫是否和他們一樣,是一位高官或重要的神職?抑或僅僅憑借自己的努力在書吏這個崗位上做出了常人不可企及的貢獻?底座上銘文透露的信息非常有限:科美努(赫爾默波利斯)的領(lǐng)主,透特神,在此召喚您客卿的供奉,彼為內(nèi)赫特安赫,F(xiàn)……之子。
這座雕像最終被供奉在透特神的神廟里。那位狒狒神(當他作為冥府的書記出現(xiàn)時則是一頭鷺)掌控著智慧、時間和公正,更是書吏的行業(yè)神。因此或許可以推斷他真的是一位單純的書吏,但也或許是透特神的一位祭司。
無論如何,對一位書吏來說,那位無名的雕刻者精準地抓住了他的身份和個性,又以遠遠超越時代的手法將其刻畫在頑石之上。內(nèi)赫特·安赫是一個旁觀者,在法老近側(cè)他靜靜地見證著王國的運作,書寫著枯燥的數(shù)字和冠冕堂皇信箋。而當他變得不朽,依然可以端坐在透特神的近側(cè)。他是每一次儀式的旁觀者和評估者。他的手抓住礙事卻必要的袍襟,讓他可以隨時聆聽神的啟示,或者觀察魯莽凡人的不敬。他的眼中帶著評判者的微笑和深邃,平靜、冷酷而自負。
可以想象,這位內(nèi)赫特·安赫在法老的王座前服侍過漫長的歲月,此后又以如今所見的樣子在一座透特神的神廟里度過更為漫長的歲月。他檢閱了無數(shù)次莊嚴的祭奠,手中的石筆無聲地記載著法老王和他的眷屬們對諸神的祈求,以及他們對時間流逝的畏懼和期待。然后,去往金字塔的儀仗沉默著走過神廟的門前,歸來的是新王登基的慶典隊伍……
也或許有一天,這無言的雕像曾在心中這樣默念:吵鬧的凡人,結(jié)束了又開始,沒完沒了。
后來祭司離開了,法老王的儀仗走了再也沒有回來,風沙遮住了太陽,而他在黑暗中繼續(xù)等待那個似乎永遠不會到來的黎明。
直到某一天,喧鬧聲隨著陽光刺進黑暗里,雙手伸進來,將它拉出了黑暗。那時,他可能也感嘆過:終于,又一個輪回開始了嗎?
不過,等待他的不是新的神廟,而是德羅特大酒店(Hotel Drouot)明亮而寬敞的拍品展示廳。德羅特家直到今日也是法國最大的拍賣行之一,而內(nèi)赫特·安赫在那里遇到了他的下一位主人——阿道夫·斯托克雷特(Adolphe Stoclet)。
1905年,斯托克雷特,這位保加利亞著名的工程師和金融家把內(nèi)赫特·安赫接到了他遠在布魯塞爾的莊園——斯托克雷特宮。它的位置被安排在了大廳一層的側(cè)邊,正對一根房梁。這座宮殿的設(shè)計師是約瑟夫·霍夫曼,維也納分離派的奠基人之一,而內(nèi)部墻面裝飾則是由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完成,后者也是分離派運動中最為杰出的畫家,并曾參與維也納藝術(shù)史博物館的內(nèi)部裝飾。
新的殿堂沒有了祈神的低語,也沒有了生死儀仗的喧鬧。但是新的朋友,來自異域的藝術(shù)和神話重新裝點了他的世界。內(nèi)赫特·安赫在那里是否經(jīng)歷了孤獨?或者他已重新評判這個世界,以及克里姆特或者某個新晉藝術(shù)家的作品?抑或是有機會和新的朋友促膝?石不能言卻有心,只是我們無法得知罷了。
不管過程如何,他在斯托克雷特宮中又度過了百年之久,直到舊主去世,直到新主人將它再次送入了拍賣行——這次是倫敦蘇富比。這位在人間駐留了近四千年的書吏終于又踏上了一段新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