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最高院針對夫妻間不動產歸屬問題,三次出臺了貼合實際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二、三,從而為法院處理該類問題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尤其是司法解釋三的頒布,對離婚案件中的涉房內容進行了補充規(guī)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該解釋中涉房條款的內容進行了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婚姻法司法解釋;涉房條款;共同財產
一、出臺背景
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我國實行婚后所得共同制,即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夫妻雙方或一方所得的財產,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夫妻另有約定外,均為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平等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的財產制度。
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出臺,對于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取得的房產的歸屬及處分等問題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對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后產生收益的認定、父母為子女結婚購買不動產的認定、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購買不動產的處理等離婚不動產歸屬問題作出解釋,但仍存在不足和法律空白的地方。
怎樣確定價格如此高昂的房屋在婚前婚后的歸屬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一旦發(fā)生糾紛,如何去確定房屋的歸屬便成為問題的重心所在。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房屋的高價值、高關注以及高爭議等特點背景下在《解釋》中具體規(guī)定了四條涉及房屋歸屬的處理規(guī)定,對房屋歸屬案件處理提供了裁判依據(jù)。
二、內容分析
(一)關于《解釋》第七條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解釋》第七條的具體內容,它共有兩款:
第一款規(guī)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其中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內容是,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第二款規(guī)定,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該條款是針對婚后子女購房父母出資,該房屋產權歸屬的問題。
筆者人為該條款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具有補充完善的積極作用
《解釋》第七條是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的基礎上,根據(jù)社會現(xiàn)狀進行補充和完善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是該法首次將父母牽涉進子女的離婚析產中,《解釋》第七條正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的,內容更加具體細致,重點是明確了出資和產權登記問題,這更加符合一般大眾的意愿和社會實際情況。
2.具有明示父母真實意思的積極作用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的內容雖然已經表明當事人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是對于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但在現(xiàn)實中,很多時候小夫妻婚后,父母出資給他們買房,大多數(shù)父母其實僅僅是想為自己的子女解決住房問題予以資助,由于一般不會去想到子女今后可能離婚的問題,不會明示只是贈與自己的子女。而如果按照婚后財產所得共同制的規(guī)定,離婚審判的結果必然會違背出資父母的初衷和意愿,并損害他們的經濟利益。
《解釋》第七條的出臺順應了大多數(shù)出資購房父母的真實意思并給予了明示,解決了很多父母的后顧之憂。
(二)關于《解釋》第十條
《解釋》意見征集稿中第十一條即解釋(三)第十條出臺后,對于婚前按揭房的權屬與分割問題,引發(fā)了較大爭議?!督忉尅返恼綄嵤浞肿鹬亓水斒氯说囊馑甲灾卧瓌t,在雙方有約定且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情況下依約定,無約定便是以法律方式對按揭房的相關問題做了明文規(guī)定,使法院對此類判決有法可依,增加了法律的公信力與公平性。
同時對非產權人,按其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共同還貸行為的貢獻性給予補償,充分肯定了非產權人的預期投資收益權,著重于對雙方財產權利的雙向保護,不再僅僅局限于個人財產的單向保護。
(三)關于《解釋》第十一條
《解釋》第十一條主要針對夫妻一方擅自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取得后,另一方不得追回該房屋,但離婚時可以要求另一方賠償損失的問題。
筆者以為,該條款除前文已經談到的,有公平正義的原則精神和維護登記的權威性的積極作用外,還具有穩(wěn)定買賣關系,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積極意義。為了維護交易的安全,保障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物權法設置了善意取得制度。原所有權人不得向第三人行使物權返還請求權,只能請求原占有人即出賣人賠償損失。
《解釋》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目的是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的安全。該司法解釋解決了一方擅自處理,第三人已經善意取得,并辦理了不動產登記手續(xù),離婚時另一方的權益如何救濟的問題,使得法院在具體的司法審判中,可以將夫妻對共同共有房屋處理的分歧限制在夫妻共同共有財產問題的范圍內進行內部處理。
三、主要問題
(一)與婚姻法相關規(guī)定相違背
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是婚姻家庭領域的一項重要原則。但《解釋》的不少規(guī)定卻與婚姻法基本精神相違背的,尤其是關于房產權屬的規(guī)定方面,更是剝奪了婦女的基本財產權利。
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是男方婚前買房結婚,按照《解釋》規(guī)定進行判決,結果是女方將失去作為最主要財產的房子,女的婚前的付出以及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一切付出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婦女享有個人財產權和共有財產權,可以依法律的規(guī)定自由行使這些權利,不應受任何千擾。
而現(xiàn)實中,婦女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婦女并不能享有與男子平等的財產權,婦女行使財產權可能要受到男方、家里父母等人為阻撓,許多婦女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與物權法相關規(guī)定存在沖突之處
我國物權法在確定不動產的物權歸屬時采用的基本規(guī)則是登記公示主義,即權利登記人被推定為不動產的物權權利人,但《解釋》第7條規(guī)定即使房屋登記在一方名下,雙方當事人還可以約定屬于另一方所有或者共同所有,即使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法律還是可以認為為按份共有,這樣的規(guī)定不僅是與物權法明顯違背,更可能會導致善意第三人權利受損。
按照立法相關程序的要求,這樣的規(guī)定應當是無效的。
(三)原則性過強導致可操作性差
司法解釋出臺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司法實踐,因此司法解釋就應該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而《解釋》的一些規(guī)定卻明顯違背了司法解釋的基本要求:
第一,解釋的第2條規(guī)定了必要證據(jù)證明才能申請做親子鑒定,何為必要證據(jù),這一概念很模糊,賦予法院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會導致司法的不統(tǒng)一,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決的現(xiàn)象,這種狀況在以前的司法實踐中是最經常出現(xiàn)的。
第二,《解釋》第4條規(guī)定中提到了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揮霍不是一個法律概念,如何理解揮霍夫妻共同財產需要進一步的明確其內涵,否則根本難以執(zhí)行。
第三,《解釋》第17條:“雙方均有過錯,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币?guī)定未考慮到雙方過錯的程度,不符合民事責任規(guī)則的基本原理,對雙方當事人尤其是過錯較輕一方顯得非常不公平。因為在夫妻婚姻關系期間,雙方都可能犯錯,這樣的規(guī)定會成為重大過錯方逃避其法律責任的保護傘。沒有完全考慮到我國家庭關系的特點。
四、相關建議
(一)從立法理念上體現(xiàn)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首先要根據(jù)未成年子女的實際需要給予必要的照顧,以將父母離婚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痘橐龇ā凡粌H明確保護子女的利益,同時明確規(guī)定照顧女方權益的原則。
許多國家立法都有明確規(guī)定,離婚時無經濟收入或經濟收入少的一方,有權請求有負擔能力的他方給付撫養(yǎng)費。我國《婚姻法》第39條也規(guī)定了原則性條文,建議對該條做“去性別”的處理,將條文改為“考慮夫妻一方需要照顧的利益判決”。同時,可以參照其他國家的立法,建立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和制度,對弱者的權利有所傾斜,以求真正的權利均衡,保護婚姻關系的和諧穩(wěn)固。
(二)應對離婚時未取得產權證的婚前按揭房屋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
《解釋》第十條只針對婚前一方支付首付、離婚時取得產權證的情形作了規(guī)定,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按揭房屋在離婚時仍未取得房屋產權證。
而根據(jù)物權法關于不動產轉讓合同的規(guī)定,不動產轉讓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夫妻一方的婚前按揭購房,雖然可能在離婚時仍未拿到產權證,但其簽訂的購房合同早已經生效,購房合同的成立時間也就是婚前購房方獲得房屋產權的時間。雖然未取得產權證的按揭房屋沒有登記方,但此時《解釋》應該作出權屬認定為按揭合同簽訂者的統(tǒng)一規(guī)定。
(三)應對按揭房屋判屬非登記方的特殊情況作出說明
《解釋》第十條在認定個人婚前按揭房屋產權的權屬時,規(guī)定“法院可判決歸產權登記一方”,“可”就表示還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和彈性空間,代表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形下,認定該婚前按揭房屋為夫妻共同財產或非登記方所有,但《解釋》并沒有對這些特殊情形作出明確規(guī)定。
在離婚分割夫妻財產時,可能存在以下四種特殊情況:
第一,離婚后非登記方生活困難的,這種情況下應該照顧非登記方的利益,可以認定房屋歸非登記方所有;
第二,在所有出資額中,非登記方的出資比重明顯高于登記方的,也可以認定該房屋歸非登記方所有;
第三,婚姻存續(xù)期間特別長,銀行貸款的支付是雙方長期生活經營積攢而得的,此時可以把該房屋認定為雙方共同財產;
第四,登記方因身體或其它原因在生活和經濟上主要依靠另一方的付出的,也可以認定該房屋為雙方的共有財產。
(四)應根據(jù)不動產的不同用途加以區(qū)別對待,處理作為家庭住所地的房屋時應綜合考慮當事人需要、出資比例和貢獻的多少等諸多因素
夫妻一方婚前按揭購置的房屋一般有兩種用途,一種是作為家庭住所使用,別一種則為其它用途,但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第一種用途居多。
在具體的審判工作中,法院處理第一種用途的房屋時,尤其應當均衡考慮到雙方利益,作到真正的公平。我們不應該以嚴格的司法標準來沖淡共有財產制對婚姻生活所具有的倫理意義,當所有權人在行使其對婚姻住所房屋的所有權時,其權利就應受到一定的限制。作為非所有權人的另一方同樣享有對婚姻住所的居住權,這時房屋所有人就有一定的義務保障非產權方的房屋居住權。離婚時,如果另一方沒有房屋可以居住,法官有權根據(jù)情況行使自由裁量權,準許非產權方占有和使用雙方婚后的住所。
在我國現(xiàn)實社會中,多數(shù)情況下婦女仍是一個弱勢群體,這是由于其生理原因和在家庭中所擔任的角色導致的,她在工作和謀生能力上較男子較弱,但她們擔起了生兒育女和撫養(yǎng)下一代的社會責任,所以我國《婚姻法》在夫妻財產分割方面就規(guī)定了“照顧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則。而在現(xiàn)實中婚姻中,結婚前一般都是男方購房,女方裝修房屋、購置家電,如若簡單把房屋認定為男方所有,則會使女方陷入“凈身出戶”的尷尬境地,這樣就違背了“照顧女方利益”的原則。
因此,在處理作為婚姻住所地的房屋時,必須考慮婚姻的特殊性,要充分考慮非產權方的利益,賦予法院根據(jù)當事人需求、出資比例和對房屋的貢獻多少等諸多因素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權利。而對于作為其他用途的房屋,應認定為購買人的個人財產。
參考文獻
[1]蔣月.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離婚法研究回顧與展望[J].法學家.2016(1)
[2]蔣月.夫妻財產制與民事交易安全若干問題研究[J].法學.2017(5)
[3]許莉.夫妻財產歸屬之法律適用[J].法學(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離婚訴訟中婚前按揭房屋所有權及增值部分歸屬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