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整體論視角概述
文化整體論問題基于下面這個問題:“這一觀念或行為,是如何與這些人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目標是,讓你把所研究的東西,跟其他與之互動的文化因素放在同一背景下。提出整體性問題,就是要探究聯(lián)系。在整體論的要求下,沒有什么是“固定不變”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和互動的結果,不存在所謂的A直接導致了B。
整體論追尋的聯(lián)系,不光是簡單的因果聯(lián)系。還包括部分-整體聯(lián)系、過程聯(lián)系、隱喻聯(lián)系、主題聯(lián)系和并列聯(lián)系。要探究這些復雜有趣的聯(lián)系,我們必須求助于考古學、語言學、生物學和人類學多方面的知識。
整體論視角也有其挑戰(zhàn)。一方面在于這些聯(lián)系可能十分微弱,以致于不會影響到我們認為的必然產生的后果。另一方面,這種聯(lián)系與研究者的研究力度和研究的精巧度密切相關。
二、日本教育模式特點
(一)日本禮儀教育
日本小孩子從會說話起就要開始接受家庭的禮儀教育,父母按慣例總要教會孩子說一些最簡單的禮儀用語,并手把手地教會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進入幼兒園、小學后要接受正規(guī)的禮儀教育。禮儀是日本中小學的必修課。在小學的禮儀守則上,有關接人待物的規(guī)則均寫得清楚明了。走上社會后還要接受社會的禮儀教育,工作單位對新職員要進行系統(tǒng)的崗前培訓和禮儀訓練,從發(fā)型、衣著、坐立姿勢、鞠躬角度、打電話和接電話的口氣用語與表情到怎樣帶路和開門,以及如何奉茶、如何與主管談話等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許多單位還將厚達數(shù)百頁的禮儀手冊發(fā)給新職員,以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舉止,提高禮儀水準。此外日本還有不少團體和個人積極提倡和組織開展禮儀活動。
日本重視禮儀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從思想淵源上看,日本禮儀教育發(fā)端于兩千多年前的貴族時代,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學對日本的禮儀教育有著難以磨滅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來說,儒家思想已經(jīng)成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并十分熱衷于對我國文化典籍的學習,儒家文化所傳播的思想逐步成為日本道德和禮儀的理論基石。
其次從日本人的文化傳統(tǒng)來看。日本人注重發(fā)揚本民族的文化,保持其優(yōu)良傳統(tǒng)。以明治維新為例,一開始的“全盤西化”后被日本人擯棄,在延續(xù)傳統(tǒng)還是走向西方的關鍵轉折時刻,日本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維護傳統(tǒng),傳承文化,保持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關鍵所在。
第三是政府層面。在政府層面,日本的天皇家族歷來都有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統(tǒng)。明治天皇父親孝明天皇在給明治天皇的告誡中曾言“人君當以仁為本,仁孝為百善之本,仁則忠孝。當記仁德為處事之本,人君當以仁德為第一要務,人君所學之書當以論語為首的儒家典籍為主。以身為后,天下萬民為先,晝夜不忘仁德之心。當以此銘記于心。”
第四是有識之士的推動。在遭遇西化沖擊的明治時代,日本人選擇了維護自己的傳統(tǒng)、傳承本國的文化血脈。維護傳統(tǒng)禮儀的社會輿論一直沒有間斷,隨著國家教育政策向傳統(tǒng)的回歸,以小笠原流為主的傳統(tǒng)禮儀流派紛紛挖掘禮儀精華使之得到弘揚,并積極參與到學校與社會禮儀教育活動中。
第五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系列的維護傳統(tǒng)的教育政策的出臺,學校傳統(tǒng)禮儀教育迅速開展起來。政府層面為主要抓手,編寫禮儀教材。政府層面邀請禮儀大師做禮儀普及。
最后是社會的禮儀教育氛圍。在日本,不光是家庭、學校,社會上也廣泛推行禮儀教育。傳統(tǒng)禮儀流派深感自身歷史使命的重大,紛紛著書立說,面向社會開設禮儀教室,致力于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推廣。
(二)日本磨礪教育
日本的教育模式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者淘汰,故孩子在適當?shù)臅r候,會參加夏令營,在一個沒有手機,沒有交通的無人島上,生存一周,在這一周內,什么事情都必須自己干,包括自己生火,自己做飯,甚至連鹽也要自己熬制,總之,這一周要脫離父母,脫離社會,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管理自己,學會關心他人,與人合作,并變得勤快、聰明,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周”?!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種磨礪教育在思想淵源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其次,與日本島國地小物資少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孩子們從小便被告知要勤奮,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生存。再次,日本的磨礪教育歷史悠久,如何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為日本人所普遍接受。
(三)日本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日本明治時期的重要教育內容,明治政府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不斷強化修身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隨著《教學大旨》等教育法令的頒布實行,國家主義思想、尊皇思想、忠君愛國思想不斷滲入到修身教育中,尤其是天皇被神話以及明治憲法對天皇“神圣性”的保障,使得修身教育完全變成了“尊皇愛國”的軍國主義思想教育。由于戰(zhàn)后日本沒有一個清算軍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國際環(huán)境,舊的國家機器沒有完全打碎,使得其在歷史教育中,基本延續(xù)和秉持了“天皇神圣”、“尊皇愛國”的思想,從而不斷出現(xiàn)首相、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否定侵略戰(zhàn)爭的現(xiàn)象。
(四)日本歷史教育
日本投降后,因為不可能在短時期內編寫出適應戰(zhàn)后新形勢的歷史教科書,所以便在戰(zhàn)前的充滿軍國主義思想、皇國史觀的舊教科書的基礎上,進行有限度的增補與刪減,名之為“墨涂教科書”。
20 世紀 80 年代日本發(fā)生兩次篡改歷史教科書事件,日本文部省不僅利用審定之權,使教科書中的“侵略”徹底變?yōu)椤斑M出”,而且還有意通過篡改歷史事實、淡化和否定日本曾經(jīng)進行過侵略戰(zhàn)爭的右翼教科書,用以教育和影響日本民眾。在日本還有一種無形的事涉歷史認識的教科書,那就是歷史上杰出人物的言論。
另外,日本首相們的歷史觀以及他們的言傳身教更是一本對普通民眾影響極大而無形的教科書。首相們言傳身教的歷史教育,自然助長了日本全民右傾化。
對于日本人而言,承認自己是加害者要比承認自己是受害者難上千百萬倍,這其中雖有人性的本然因素,但更是日本各種歷史教育的結果。本來日本人在是非面前就是缺少正義感的。這種缺少并非說日本人全無是非觀念,相對于中國人而言,日本人的是非觀念具有很強的模糊性。
參考文獻
[1]參見:[美]約翰·奧莫亨德羅著,張經(jīng)緯譯,《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72-98頁.
[2]劉云.略談日本的禮儀教育[J].瓊州學院學報,2010,17(01):124-125+123.
[3]劉瑞曦.當前日本的教育模式[J].青春歲月,2013(20):336.
[4]陳景彥,王丹.日本“尊皇愛國”教育對歷史認識的影響——以明治時期的修身教育與戰(zhàn)后歷史教育為例[J].東北亞論壇,2014,23(05):32-40+127.
[5]陳景彥,王丹.日本“尊皇愛國”教育對歷史認識的影響——以明治時期的修身教育與戰(zhàn)后歷史教育為例[J].東北亞論壇,2014,23(05):32-40+127.
作者簡介
王茜(1997.08-),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省青島市,當前職務:學生,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環(huán)境科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2015級環(huán)境科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