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雄健 by Hu Xiongjian
圖一 題名:【 溶 】 石種:墨石
2007年6月,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景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凡去過云南石林、貴州荔波、廣西蘆笛巖等景區(qū)者,無不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翱λ固亍钡妹谠纤估蚺c意大利交界處的喀斯特(Karst)高原地區(qū),這里的石灰?guī)r因溶蝕和侵蝕作用而形成崎嶇不平、坎坷嶙峋的奇特地形,原南斯拉夫?qū)W者司威治(J.Cvijic)是這一地質(zhì)現(xiàn)象的最早研究者,遂借用“喀斯特”一詞來稱呼石灰?guī)r地區(qū)的這些現(xiàn)象和特征。中國曾將“喀斯特”意譯為巖溶,作為巖石化學溶解引起的地質(zhì)作用及其產(chǎn)物的一種統(tǒng)稱,典型者就是流水溶解、侵蝕石灰?guī)r(也包括其他可溶性巖層)形成的千瘡百孔、千奇百怪、千姿百態(tài)的喀斯特地貌和景觀。喀斯特地質(zhì)作用是一個十分漫長和復雜的過程,語言難以描述,但我收藏的一塊不起眼的奇石,卻能直觀地了解和詮釋喀斯特發(fā)育進程和景觀成因,堪當喀斯特的形象教學標本。
2005年,筆者閑逛徐州奇石市場,因為挨著宿州,所以市場上多是各種各樣的靈璧石,看得人眼花繚亂。突然,在一個不起眼的石頭店里,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塊與眾不同的石頭,似靈璧石又非靈璧石,因為缺少靈璧石的質(zhì)感和花紋,但確系石灰?guī)r類質(zhì)地,應(yīng)屬墨石類。該石頭呈深灰色,包漿濃厚,尺寸不大,形似一把大茶壺(圖一)。石身布滿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孔洞,最醒目的是石身上的多道粗細不一、頻幅不等的縫合線,黑底白線,分外清晰。縫合線,顧名思義,是一種峰谷相間的曲線,形似心電圖,是碳酸鹽類巖石在化學沉積過程中發(fā)生壓溶作用的產(chǎn)物(圖二)。蚊子不叮無縫的雞蛋,流水偏愛有縫的石頭,因為縫合線是巖石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所以就首當其沖地受到了富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的優(yōu)先“眷顧”,縫合線的拐點部位就成了侵蝕作用的著力點,喀斯特當由此發(fā)軔。
仔細觀察可見,沿著縫合線的走向,分布有眾多大小不一的小孔和洞穴。這些水浸細孔多位于峰谷相交之處,而且大部分都已洞穿和連孔成排,即使看上去是閉合的,但用鐵絲一捅,也是通的。這些縫合線的拐點之處,實際上就成了地下水流動的通道。一些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的洞穴也都分布在縫合線所在的水平線上。當相鄰的同一水平面的孔洞溶通之后,就可形成峭壁當中的“棧道”,類似于黃果樹瀑布背后的通道(圖三)。顯然,縫合線作為石灰?guī)r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最容易首先遭受地下水的溶蝕溶解。水流的沖蝕,令洞孔逐漸變大變圓,有的則顯露為外大內(nèi)小的喇叭口特點。隨著地下水對石壁的不斷沖蕩侵蝕,單個圓形溶洞的水平方向的洞壁就會被溶斷,形成侵蝕型的石筍和石鐘乳,分別呈下大上小和上大下小的形態(tài),當二者欲斷未斷之時,就會出現(xiàn)奇特的欲斷還連的“拔絲”景觀(圖四)。若流水將圓形溶洞頂部的洞壁侵蝕減薄并暴露于地表時,就出現(xiàn)了“天生橋”奇觀(圖五)。一旦“橋梁”溶毀,則成“漏斗”和“天坑”。當上下兩層溶洞不斷溶擴并溶蝕掉洞間間隔時,兩洞合二為一,就成了啞鈴型的洞穴。當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的洞穴相互溶蝕、崩塌貫通時,就形成了微型的洞穴大廳(重慶奉節(jié)小寨天坑附近的紅玫瑰洞穴大廳的容積為300m×200m×260m,規(guī)模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由于縫合線是穿透性的,當大溶洞形成后,流水就對新暴露出來的縫合線發(fā)生新一輪的溶蝕作用,以致在大溶洞中又出現(xiàn)新的小的溶孔和溶穴,而且它們可以朝著不同的水平方向溶蝕成孔、成穴。于是,就有了洞中有洞,洞里套洞的喀斯特常見景色。當然,巖石本身受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形成的縱向裂隙,也是流水侵蝕的熱門通道,但這種自上而下的重力侵蝕作用所形成的侵蝕景觀似乎就沒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了。
在一塊小小的石頭上,竟能見到巖溶初始階段的縫合線拐點孔穴、溶洞、“棧道”、 漏斗、“拔絲”、“天生橋”、洞洞相連的啞鈴型洞穴、洞里有洞的連環(huán)洞、侵蝕成因的石鐘乳和石筍等典型喀斯特現(xiàn)象,而且喀斯特循序漸進的發(fā)育過程,一目了然,形象直觀。如此奇石,豈能放過,筆者驚喜若狂,未與店主還價,即欣然購之,并取名為《溶》,雖不敢妄言“百洞千谷,盡收在一塊石頭上”(唐·白居易),但泱泱喀斯特,拳拳一石中,卻也當之無愧。
圖二 粗細不一的縫合線構(gòu)造
圖三 欲斷還連的“拔絲”景觀
圖四 “天生橋”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