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慶
《詞語》是薩特只寫到10歲的一本自傳,在這本自傳中,他有過這般熾烈的宣誓:“我在書里開始我的生命,也在書里結(jié)束我的生命。它將和目睹了我的出身一樣,目擊我的死亡?!?/p>
而在時間的另一個維度,卡夫卡哭了。站在“只為他而設(shè)定的法律門前”的他感到絕望。童年被父親嚴格管制的陰影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由是觀之,童年的收獲,會成為人一生的堅守;而童年的缺憾,則會成為人一生的尋覓。
然而,當下的孩子們正在面臨一個可怖的文化環(huán)境。在快消費、淺閱讀的時代下,孩子們看不到好的動畫和好的書籍,成為了一個個千篇一律而又“不倫不類”的小大人?;仡欉@幾年的“小學生化妝大賽”“兒童模特大賽”等事件,令人唏噓不已。因為隱藏在這些可怕新聞標題背后的,不是孩子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而是我們的文化正在給孩子們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導向。
而這種錯誤導向,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娛樂欲望無限擴張,從而導致文化產(chǎn)品低俗化、粗鄙化、頹靡化。為了獲得高收視率,亦為了迎合大眾“上課一天班,累得半死,便就想看點搞笑的,不動腦子”的心理,無數(shù)綜藝秀鋪天蓋地,疏于審核,加之有了“反正大家都在播”的心理,便愈發(fā)猖狂。殊不知熒幕前的一雙雙小眼睛,正在吸收著這一切。
童年是性格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一個孩子看見的是什么,那么它就會成為他的一部分。正如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里慨嘆:“那樣的孩子活在憂郁的世界,于是變成了憂郁的人?!薄缎⊥踝印返淖髡呤ァぐ?颂K佩里如此嘔心瀝血去構(gòu)筑那樣一個天堂,一定料不到現(xiàn)在,孩子們正在成為娛樂至死舞臺上的殉葬品。
進而我想起張方宇在《單獨中的洞見》一書中的吶喊:“別讓孩子們在大人中迷路!”我們正在強行灌輸一種催化劑,于是孩子們過早地遠離了自我,而真正的孩子是豐子愷筆下那群奔向太陽的孩子,他們所演繹的是富于思想活力的成長過程,而非窒息在娛樂死水中的小王子之殤。
今天那個孩子同樣走在路上,他遇見薩特,愛上閱讀;他遇見卡夫卡,為他沖破那一扇“法律之門”;于他自己,則蓬蓬勃勃地奔向遠方。
我們的小王子,在成長。我期待文化唯美而智性的復原。
【教師點評】
1.文章由薩特和卡夫卡入題,點出童年的重要性,得出結(jié)論“童年的收獲,會成為人一生的堅守;而童年的缺憾,則會成為人一生的尋覓”。順勢將寫作視角直指當下環(huán)境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批評當下的某些錯誤導向。
2.文中還引用了《海邊的卡夫卡》《單獨中的洞見》中的語句,使得論據(jù)非常充分。最后吶喊:“別讓孩子們在大人中迷路!”全文論據(jù)充足,批判性強,關(guān)注社會,分析透徹,是為一篇好文章。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