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毅,吾建祥,戚小萍,劉莉,虞冰,章佳莉,王瀟洋
(1.金華市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綜合監(jiān)督檢測中心,浙江 金華 321017; 2.金華三才種業(yè)公司,浙江 金華 321017)
鮮食葡萄在我國南方種植廣泛,果實柔軟多汁,含水率較高,采后易腐爛變質(zhì),是漿果中最不耐貯藏的水果之一[1-2]。影響葡萄貯藏保鮮的主要因素有品種、栽培管理、采收質(zhì)量和采后貯藏環(huán)境等。近年來,葡萄采后貯藏保鮮技術(shù)研究較多,可分為物理和化學兩大類,主要有冷藏、氣調(diào)貯藏、化學防腐劑保鮮、臭氧貯藏、涂抹貯藏、拮抗菌貯藏等方法[3]。研究表明,引起葡萄果粒田間和采后腐爛的主要病原菌為根霉、黑曲霉、青霉、灰霉、交鏈孢霉、芽枝霉、匐柄霉等真菌[3-4]。在葡萄采收前合理使用殺菌劑,在控制葡萄病害發(fā)生的同時,對采后葡萄的貯藏保鮮也有一定作用。
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的有效成分為21.5%氟吡菌酰胺和21.5%肟菌酯,是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研發(fā)的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屬低毒內(nèi)吸性殺菌劑,在我國農(nóng)藥登記中可用于防治葡萄白腐病、黑痘病和灰霉病,制劑用藥量為2 000~4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7 d。本試驗以耐儲運、晚熟的比昂扣品種葡萄為材料,在采收前施用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研究在普通冷藏條件下對采后葡萄貯藏保鮮效果的影響,為葡萄貯藏保鮮技術(shù)的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比昂扣葡萄,種植于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孝順鎮(zhèn)某葡萄基地,5 a生籬架式避雨栽培葡萄,行株距3 m×1 m。
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公司;325 g·L-1苯甲·嘧菌酯懸浮劑,先正達公司。
試驗共設5個處理:處理A,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4 000倍液;處理B,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倍液;處理C,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4 000倍液(對照藥劑1);處理D,325 g·L-1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對照藥劑2); CK,清水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每小區(qū)6株葡萄,區(qū)組隨機排列。
試驗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施藥,重點噴施葡萄果穗,噴霧量以果穗充分濕潤著藥又不致滴液為準。在葡萄成熟期解袋噴霧施藥1次,7 d后采摘。從采收的葡萄中除去機械損傷和病害的葡萄,各處理用普通聚乙烯(PE)保鮮袋隨機裝取8袋葡萄,每袋5穗,貼好標簽,各處理裝成1筐,敞口預冷后,扎口放入冰柜冷藏(0~2 ℃)。在放入當天及貯藏后10、20、30、40、50 d各抽取1袋測定有關(guān)項目,調(diào)查保鮮效果。
1.3.1 好果率
采用感官鑒定,觀察葡萄果粒是否腐爛,以無腐爛斑果粒數(shù)所占比例表示好果率。
1.3.2 果實褐變指數(shù)
采用感官分級法[5],觀察葡萄果穗果實部位:0級,葡萄果皮無褐變,果肉組織正常;1級,果皮有少量的褐變,但沒有形成褐變色帶:2級,果皮有明顯的褐變,形成褐變色帶,面積小于1/5;3級,果皮有明顯的褐變,褐變面積小于1/3;4級,果皮褐變面積超過1/3。計算公式:
式中:B表示褐變指數(shù);Bi表示第i級的褐變級別;ni表示第i級的數(shù)量;Bmax表示褐變的最高級別。
1.3.3 果梗褐變指數(shù)
采用感官分級法[6-7]。觀察葡萄果穗果梗和穗軸部位:0級,果?;蛩胼S均沒有褐變;1級,果?;蛩胼S褐變面積不超過總面積的l/4;2級,果?;蛩胼S的褐變面積占總面積的1/4~l/2;3級,果?;蛩胼S的褐變面積占總面積的1/2~3/4;4級,果?;蛩胼S的褐變面積超過總面積的3/4。計算公式同果實褐變指數(shù)。
1.3.4 果穗失重率
以貯藏前后果穗質(zhì)量的差值與貯藏前果穗質(zhì)量的比作為果穗失重率。
1.3.5 耐壓力
隨機取1粒無腐爛的葡萄粒放在玻璃板下,用硬度計從上面施加壓力,測定葡萄的耐壓力[8-9],每處理重復測定10次,取平均值。
1.3.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采用日本Atago PAL-1數(shù)顯糖度計測定,每次隨機取20個無腐爛的果粒勻漿后取汁測定,每處理重復測定10次,取平均值。
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采用DPS 7.05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檢驗。
好果率是葡萄保鮮效果最直觀的表現(xiàn)。從圖1可以看出,貯藏20 d內(nèi)各處理好果率都在90%以上,處理A~D無顯著差異,稍好于CK。隨著貯藏時間延長,處理間的差異逐漸增大。貯藏40 d時,處理A、B的好果率仍保持在90%以上,尤其是處理A的好果率在98%以上,而處理C、D、CK的好果率下降明顯(在70%以下),與處理A、B差異顯著(P<0.05)。貯藏50 d,處理A、B的好果率仍保持在90%左右,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圖1 貯藏期間各處理好果率的變化
葡萄果梗褐變影響葡萄的商品性,易造成葡萄果實脫粒。由圖2可知,隨著貯藏時間延長,各處理果梗褐變程度不斷加劇。貯藏20 d時,CK的果梗褐變指數(shù)即顯著(P<0.05)高于其他處理,而其他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貯藏30 d時,處理A、B的果梗褐變指數(shù)顯著(P<0.05)高于處理C、D。貯藏40 d后,各處理的果梗褐變指數(shù)都接近100。在貯藏前期,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處理對減緩葡萄果梗褐變有一定效果,與對照藥劑相當,明顯優(yōu)于對照處理,但在貯藏后期效果不如對照藥劑。
圖2 貯藏期間各處理果梗褐變指數(shù)的變化
葡萄果實褐變直接影響口感。由圖3可知,在貯藏期間,處理A、B的果實褐變指數(shù)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貯藏50 d時,果實褐變指數(shù)仍在10以下,顯著(P<0.05)低于其他處理。處理C、D與CK的葡萄果實在貯藏30 d后嚴重褐變,基本失去商品性。這些結(jié)果說明,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處理對減緩葡萄果實褐變有很好的效果。
圖3 貯藏期間各處理果實褐變指數(shù)的變化
葡萄保鮮過程中的失重率影響果實的感官品質(zhì)與口感,是判斷保鮮效果的重要指標[7]。從圖4可以看出,貯藏20 d時,各處理果穗失重率呈小幅上升趨勢,CK失重率稍高,處理A~D無顯著差異。貯藏20 d后,各處理的果穗失重率均呈較快上升趨勢。貯藏40~50 d,處理A、B的失重率顯著(P<0.05)低于其他處理,說明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處理對保持葡萄果實質(zhì)量有較好的效果。
圖4 貯藏期間各處理果穗失率重的變化
葡萄果實耐壓力不但影響葡萄商品的貯藏與運輸,也是決定葡萄果實風味的重要因素[9]。由圖5可以看出,貯藏期間,各處理的葡萄果實耐壓力總體呈逐步下降趨勢,處理A、B總體高于其他處理,且差異顯著(P<0.05),說明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處理對保持葡萄耐壓力有一定的效果。
圖5 貯藏期間各處理耐壓力的變化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直接反映葡萄的成熟度,是反映葡萄貯藏保鮮效果的重要指標[6]。從圖6可以看出,貯藏期間,各處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體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貯藏20 d時,處理D和CK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最大值;貯藏30 d時,處理A~C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最大值,且顯著(P<0.05)高于其他處理。貯藏期間,處理A、B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體稍高于其他處理,至貯藏50 d時,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以上結(jié)果說明,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處理能較好地保持葡萄品質(zhì)。
圖6 貯藏期間各處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變化
本試驗表明,在葡萄成熟期噴霧施用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采后在2~4 ℃條件下貯藏,對比昂扣葡萄有較好的保鮮效果,總體優(yōu)于清水對照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4 000倍液和325 g·L-1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2種對照藥劑處理,在保持葡萄好果率、耐壓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防止果實褐變,減少果穗失重率方面效果優(yōu)于2種對照藥劑,但在防止葡萄果梗褐變上略遜于對照藥劑。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倍液和4 000倍液對比昂扣葡萄的保鮮效果差異不大。結(jié)合藥劑登記使用的安全性,葡萄采收前7 d,在葡萄果穗噴霧施用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4 000倍液,對采后比昂扣葡萄保鮮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