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繼梅 胡巍
摘 要:為了激發(fā)中技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正視中技班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厭學問題,尋求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途徑。通過探索,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重視課堂評價、運用教學反饋來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興趣;有效課堂;評價;主體確證教學策略
正視中技班學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厭學問題,尋求構建有效課堂的教學途徑,是值得職業(yè)院校教師研究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探索,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利用多種措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運用積極的評價和反饋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被評價對象不斷進取、完善和發(fā)展自我,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有效課堂的首要途徑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在于,要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fā)揮,使其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成功和樂趣。只有保持良好愉悅的課堂氛圍,才能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在教學中要把信任、尊重傳遞給每一位學生,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建立平等新型的良好師生關系,讓課堂輕松、和諧、愉悅,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環(huán)境和自身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學生之間在學習的發(fā)展上必然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評價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活動中獲得人格的獨立,體會學習過程中思考、交流的快樂,感受學習的魅力,進而使每個學生都品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都有進一步發(fā)展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要經常給予學生正面的回饋,比如稱贊,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對于技工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高,需要教師鼓勵、刺激其內在學習動機,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
二、構建有效課堂就要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
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主體概念,確立主體意識,使其做自己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讓學生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的。在教學互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能動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進步與發(fā)展的過程。
針對中技班學生注意力差、好動、活潑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采用成立“興趣”學習小組、舉辦興趣技能競賽等方式,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為了能夠保障教學效果及“有效教學”課題的順利開展,教師對中技班學生實施了“以教師為統(tǒng)管、以學生為主管”的管理模式,根據(jù)班級學生人數(shù),將每個班分成4~6個學習小組,組長負責將本組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記錄在“課堂表現(xiàn)監(jiān)測表”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各個組之間展開競賽。組長要及時向值班班長和教師匯報、反饋學習信息。教師統(tǒng)管全局,根據(jù)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整課程進度,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保證高效課堂的順利實施。
三、構建有效課堂應重視課堂評價反饋的運用
在中技班的教學中,筆者經常在第一堂課讓學生對這一門課的學期成績擬定一個期望分數(shù),好多學生只是寫及格。在向學生介紹課堂評價內容后,學生了解了課堂表現(xiàn)的重要性,知道只要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教師就會給出積極正確的評價,這個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期末成績。通過課堂評價,可以讓學生融入每一堂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的過程,并通過激勵手段,提高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做的事情,發(fā)現(xiàn)閃光點并給予鼓勵,讓學生體會到進步的樂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增強師生互動的參與意識,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氛圍,進而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艾旭光.中等職業(yè)教育中的教學創(chuàng)新[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 25(17).
[2]崔允沸.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邱學華.嘗試教學研究50年[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4).
[4]張計凱.關于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2(10).
[5]初龍嘉,李寧.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再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s1).
[6]姚永強.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1(4).
[7]林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12).
(責任編輯:王 瑜 莊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