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
摘 要: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各國電影讓我們領略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短觳挪妒帧肥?016年上映的美國傳記類題材影片。影片講述了默默無聞的托馬斯·沃爾夫懷揣美國夢,最終成長為文學界新星的勵志故事。在《天才捕手》當中充滿了美國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念。本文首先從"天才們或者精神之友"的角度對《天才捕手》中的美國文化觀進行了溯源分析,最后從創(chuàng)新精神與合作精神的兩個層次對電影中所體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念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天才捕手》;美國;文化觀;探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6-0104-03
《天才捕手》是一部傳記類型題材的影片,由導演邁克爾·格蘭達格執(zhí)導,時長共104分鐘。根據2017年3月10日于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文本觀察,該影片的主題是“天才與天才之間的友誼”,主要講述了一個天才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天才編輯麥克斯·伯斯金及其相關的女友、妻子之間的恩怨情仇。在上個世紀90年代,托馬斯·沃爾夫為了自己的文學夢想來到了紐約,最終遇到了成功推出海明威與菲茲杰拉德的著名文學編輯麥克斯·伯斯金,并在麥克斯·伯斯金的幫助之下對其自傳體小說進行大幅度修改,最終成功出版并大獲成功。之后托馬斯·沃爾夫與麥克斯·伯斯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可是兩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卻導致托馬斯·沃爾夫的妻子的嫉妒。在托馬斯·沃爾夫的第二本小說即將問世之際,三者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在整個故事影片當中“天才們與精神之友”是較為突出的一個主題,也是編劇進行美國文化價值觀表達的重要線索。下面就從天才們或精神之友的角度對該部影片揭橥的美國文化觀進行一些初步的探析。
一、《天才捕手》中的“天才”主題
本章節(jié)按照西方社會普遍的認知,首先對《天才捕手》中的“天才”主題進行歷史脈絡方面的“六大時期”進行說明,指出追溯性存在的偏差,區(qū)別出這部影片的主題來自歷史積淀;在此基礎上,從劇情引申出“天才們或精神之友”作為主題的原因是體現了一種美國文化觀,為進一步討論奠定邏輯基礎。
(一)《天才捕手》主題的追溯性偏差
熟知希臘羅馬文明的文化評論者深知“天才”主題的作用、價值,以及它在西方文化中的那種深入骨髓的刻骨銘心。從黑格爾及其后來的追隨著青年黑格爾派的縱向的歷史哲學脈絡觀察,在天才這個選題之下曾經出現過幾大可稱之為文化潮流的發(fā)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智者時期,即所謂的“希臘七賢”;第二個時期即是以蘇格拉底為開端的各式各樣的學園時期;第三個時期是文藝復興時期;第四個時期是“狂飆突進”時期;第五個時期是以1848年為期出現的革命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馬克思、恩格斯;第六個時期即是以尼采為開端的新時期。六大時期雖然在時間以及思想觀念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劃分,也清楚地表明了西方文明語境之內對于天才主題的過分關注;但歷史方法依然逃不開追溯性的偏差,因此,對于這種歷史哲學以時間為軸的分析可以作為一種討論《天才捕手》主題的基本經驗,但應該注意過分被其中的歷史性的追溯性差異所誤導。因此,在這種理念之下,應該將《天才捕手》這部影片的歷史脈絡進行區(qū)分,注意其中的歷史積淀性,而弱化其中的“過分關注”,而將關于影片的分析集中到影片本身。
(二)《天才捕手》中的天才們
根據《天才捕手》中的故事編輯、情節(jié)設置可以明確認識到,這部影片中提及了兩個天才,而且是屬于傳統文本創(chuàng)作方面的天才,一個即是所謂的“天才編輯”,另一個是“天才作家”。托馬斯作為天才作家,在其生活與工作當中一直追尋著一個擁有作家榮譽的成功;但其自傳本身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雖有價值,卻很難達到那種“成熟度”;因而當這部透露著精神之光的天才之作落到曾經打造出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的編輯麥克斯手中時,他意識到了“天才之光”的存在,并且通過自身那雙“鬼斧神工”之手的雕琢,最終形成了一個可召喚聽眾注意力的新文本,最終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正是建立在這種“成功”的基礎之上,天才作家的共同合作才能在最終實現,以及天才作家與其女友的矛盾、勾起了天才編輯夫人的不滿及一系列可展開的后續(xù)故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電影文本。由此,可以了解到的編劇的意圖在于利用核心故事揭開影片戲劇性的序幕——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多少創(chuàng)意,表現平平,但確實擁有那種亨利·詹姆斯所說的“平凡故事中的真實性”。
根據影視評論的基本立足點,對于《天才捕手》的評論需要關注它的趣味性、真實性。展開來講,即是要看《天才捕手》是不是一部有趣的電影,是否展現了一種與生活相關的真實性或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生活畫面。至于影片的拍攝、表現手法,其中既運用了低中景,也透過對場景、服裝、道具的“精致化”達到了傳記類型題材中人物、情境、性格的獨立呈現,甚至達到了“夸張”的地步——但這并不是重點,以現代電影制作中的好萊塢標準或尺度衡量,它只是符合了大片的相關要素而已。所以,單從趣味性觀察,它提出了“精神之友”的課題,而在真實性方面,它又符合現實中的文本創(chuàng)制,因此,這部影片整體上以故事分析,它是一個好故事,以影視文本的創(chuàng)制分析,它既表現了人類的心聲,也表達了一個嚴肅的題材。在這里需要提出的問題是,為何這部影片要選擇“柏拉圖式”友誼,何以要透過它來呈現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根據個人的觀影印象、直覺感受,以及對《天才捕手》這部影片的主題、故事、情節(jié)等基本內容的理解,本文認為它恰恰透露了美國社會的一種文化觀,這既是美國人的精神所在,也是它總喜歡以不同形式的文本加以表達的主題。
二、《天才捕手》中的美國文化觀
《天才捕手》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故事有趣、內容充實,展現了作為“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們”所承載的各種憂慮、喜悅、悲哀、痛苦等,并通過這些“天才們”在實際生活當中所的情感態(tài)度來將特定思想價值觀念有效的表達出來,這種思想觀念也被打上了明顯的美國標記。但通過深入一步的觀察、分析卻發(fā)現它的成功與被廣泛接受,除了有一個精神之友的基本框架之外,最主要的是以象征的方式揭示出了美國文化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在下文當中筆者將針對這兩點做出具體討論。
(一)天才突顯創(chuàng)新精神
中國的社會學家王養(yǎng)沖先生在其著作《西方近代社會學思想的演進》第三章《萊斯特·華爾德》題目之下,通過討論其生平、著作、理論,最后做出結論說明美國社會的精神本質在于“它擁有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即使到了今天為人們熟知的愛默生、梭羅、龐龍、杜威、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等等均是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的產物。同時在美國的影視作品當中,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大部分天才的基本特征。在實際的生活生活當中,創(chuàng)新精神也被人們當作能力的判定指標。因而當人們觀看《天才捕手》這部影片之時,既不會感到陌生,也不覺得它是來自“歐洲低地”的歐洲文明,反而會覺得它只是一種來自西方文明的歷史積淀,一種集體精神所透露出的新動向——創(chuàng)新精神的傾向。雖然秉承于希臘,但有其自立門戶的開端、發(fā)展。所以說這部影片僅僅是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的反映而已,換句話講,就可以用愛默生那句著名的格言“天才突顯創(chuàng)新精神”加以概括?!短觳挪妒帧分械奶觳挪皇且粋€,而是兩個,甚至多個,這種“天才們”只是一種象征意義上的集中表達。這里遇到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寫“天才們”,而不是寫某個天才?理由很簡單,因為在美國文化價值體系之中,所謂的“天才”,是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是一種集體精神的反映,一種由精神傾向催化之下的人的發(fā)展,而并非是單純的某一個可以完全改變世界的天才。此外,在這里還需要立即澄清的一個觀念是,在任何一種文本的創(chuàng)作中,它指的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活動,而不是所謂的意識流動層面的精神、意念、觀念之間的交流,因而可以知道《天才捕手》真正表達的是一種實踐活動,即一種基于“托馬斯自傳”的創(chuàng)作實踐,一種與天才編輯相關的自傳編輯,令其獲得形式完美、內容和諧、故事能夠激發(fā)觀看者的創(chuàng)作實踐?!疤觳艂儭钡募w創(chuàng)新最終有效推動了世界進步與社會發(fā)展,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由此出發(fā),就可以更為清晰地理解“天才突顯創(chuàng)新精神”實質上指的是一種基于精神傾向的實踐活動。進一步講,《天才捕手》以其比較集中的“文本創(chuàng)作者”之縮影象征性地展示了美國社會的根本文化觀,即創(chuàng)新精神。
(二)偉大來自于合作精神
《天才捕手》中的主題是天才們,以“精神之友”式的“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是其具體的傳達形式;然而當天才們的精神之友凸顯出與創(chuàng)造相關的“偉大”之時,它所揭示的美國社會之精神又體現了另一個面向,即在美國社會當中眾所周知的合作精神。今天的世界中“合作”已經成為一種為某個目標而共同奮斗的集體精神,也是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實踐活動進行付諸行動的方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合作是人們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這也是美國思想價值觀念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基本思想。如果可以說《天才捕手》比較突出的地方在于以其“平凡的故事顯示了生活”——因為圍繞在托馬斯、麥克斯身邊的友人、妻子、朋友、機構面對這種“事業(yè)心”均顯示了一種不理解的埋怨、嫉妒、嫌惡等,根據尼采在其《瓦格納事件》開頭處所說的關于偉大的基本原理要求“偉大的事件需要與偉大的意識相伴隨”來理解,在天才們與其相關聯的普通人之間,既存在著事件方面的缺席、也缺少更多的對于“創(chuàng)造者”的有效意識,因而在這種意義上來講,《天才捕手》的確以生活化的表現手法,在細節(jié)、生活刻畫描摹之下,精準、確實地以平凡的眼光向觀看者呈現了一幅“偉大者在平凡世界創(chuàng)造”所要遭遇的來自各個方面種種阻礙。——那么,天才們恰恰與其相對,它們要真正獲得成功的創(chuàng)造,則需要強勁有力的神經力量與強壯有力的肌肉之力量,并在這種自我意識急劇擴張的前提之下,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利用其創(chuàng)新精神有效地通過不同個體之間的聯合,以合作的形式獲取事業(yè)之成功。尤其是現代集團或企業(yè)的運作模式已經將合作牢牢鑲嵌在對社會起作用的功能之上。因此,透過這部影片可以較好地認識到來自美國社會的另一個文化價值觀念,即合作精神。
三、結束語
世界上曾經極度流行“天才論”,盡管從實質上看世界的運轉來自“民眾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許多普通人的努力社會才能實現前進與發(fā)展,天才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世界的發(fā)展,但是這種力量并不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力量。但這種關于天才的思想,卻一直埋藏于美國社會的最深處,美國社會發(fā)展對于天才的崇拜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價值觀念。隨著社會演進,今天的人類共同面臨著生存困境的大難題,當世界難于按照帕雷托所說的“精英”進行流轉之時,這種古老的思想又失而復得,再一次走進人類的視野。從難題與解決方法的基本邏輯可知,“天才”主題會永恒存在,因為人類已經明晰的認識到了“人類社會的不完善性”;正如通常所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天才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從人類本性的角度講,對于那種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開辟一番事業(yè)的天才們還應該認真對待,雖不至于迷信卻也不能一味地從頭腦中扔掉。
參考文獻:
〔1〕李江.論美國獨立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文化影響[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03):105-109.
〔2〕關繼東.中美電影核心文化元素對比研究[J].現代交際,2016,(15):26-27.
〔3〕吳質潔.美國社會文化中個人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管窺——以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7):28-29.
〔4〕鄭穎.民國年間中美文化交流探討——以20世紀前三十年美國電影在華為例[J].電影評介,2010,(09):20-21.
〔5〕梁昌明,賈秀花,連俊峰.解析影響跨文化解讀美國電影的因素——以美國電影《阿甘正傳》為例[J].電影文學,2008,(23):24-25.
〔6〕曲春景.中國電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學派”——以美國學者為主的上海早期電影研究[J].文藝研究,2006,(10):94-103+167-168.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