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要考試,內(nèi)容不只有國語、數(shù)學,還有寫作文、做手工和折紙;由于報名人數(shù)過多需要抽簽決定誰能獲得考試資格;為了保證孩子上下學的安全和減輕身體負擔,住所必須在學校一小時路程之內(nèi);父母也要參加面試,面試之前要準備好鞋子——在日本進入學校前要先換鞋……譚琦在《日本國立小學365天》一書中記載了日本國立小學的方方面面,從她兒子檀聰趕考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的出人意料。
檀聰是六年級時從中國轉學到日本的小學生,陪讀的譚琦加入了家長組織——父母教師會(PTA),得以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不只是觀摩,還要出錢出力,也就近距離接觸了檀聰所在的學藝附小,她在書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所學校教育中的豐富細節(jié),使我們能夠一探日本教育之究竟。
不只文化學習 教育還有方方面面
譚琦筆下的日本的小學真正做到了全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數(shù)教育大綱規(guī)定每個學校都要開設家庭課。其“目的是通過衣、食、住、行的實踐和體驗活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成長,提高對家庭生活的關心度,并理解其重要性”。
家庭課從五年級開始,每周兩節(jié),每個學校都要設置特殊的家庭課教室。每個學生都要學做家常飯菜,并且了解做飯的作用不只是填飽肚子,還要讓家人關系更為親密。更進一步則是把科學教育融入做飯當中,使學生能夠運用營養(yǎng)學合理搭配食材,以及通過適當?shù)姆椒ㄇ逑床途?、保持衛(wèi)生及避免食物中毒。
日本人善于收納,這也是從小培養(yǎng)的。在家庭課中,學生要學習如何穿著,如何洗、熨、疊放衣物,逐漸養(yǎng)成珍惜物品、舊物利用、不增加垃圾、合理利用空間等習慣。此外,還要學習有關“身邊的消費生活與環(huán)境”的內(nèi)容,讓學生理解賣東西是為了取得收入,買東西則是為了用于生活,合理消費,避免浪費。垃圾分類和回收方法及環(huán)保意識也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家庭課有作業(yè),有跟蹤調查和科學統(tǒng)計,力求讓孩子真的將課上學到的融入日后的生活,真正實現(xiàn)好的生活技能與生活習慣的傳承,也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念。
體育也非常受到重視,課上要學習體育知識,身體結構的知識,還要進行各種實踐訓練。日本每個小學生都要學習游泳,并且逐漸升級,從門外漢的無星紅帽,到小學六年級的畢業(yè)標準白帽黑線一(自由泳和蛙泳各50米,潛水10米,會觸摸池壁轉身和翻滾轉身),難度逐漸增加。經(jīng)過一年的練習,轉校生檀聰從不會游泳到了白帽黑線一的水準,還和同學們一起完成了“大遠泳”——64名男同學按隊形協(xié)作完成的60分鐘海泳。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學習文化課以及種植、掃除、音樂、圖工、避難、社會調研和政治課等。
不只在教室里 還在多樣的活動中
要學習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單單靠講授式的課堂是絕對無法完成的。日本學校有著豐富的課上課下活動,學藝附小這樣的國立小學更有著實驗性質,因此活動比普通公立小學還要多上一些。
午餐課是每天最常規(guī)的活動了,學生要輪流負責配餐、送餐,每周換人。所有學生要穿上白大褂方可作業(yè)和進餐,進餐的重要標準就是不剩飯。學校每月會發(fā)出菜單,上面有食材的產(chǎn)地和營養(yǎng)量。班主任也和學生一起用餐,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餐后自然要收拾、清洗餐具、擦拭餐具放到指定場所、擦桌子、垃圾分類等。午餐課經(jīng)過了精心的設計,學生在此可以學會體味生命,懷抱感恩之心,學校也把營養(yǎng)配比融入數(shù)學教學,材料產(chǎn)地融入地理、歷史教學,還傳遞了飲食文化等多方面內(nèi)容。
關于吃還有做艾蒿年糕這樣的特色活動,學生要在學校的田地采集艾蒿,自己動手制作艾蒿年糕,一起品嘗春天的味道。
校外活動也很豐富,春天的時候,全校師生要遠足,一起到公園中野餐,賞櫻花。夏天的時候則有“移動教室”把課堂移到校外,“配合社會課和理科課的教學在現(xiàn)場觀察研究,圍繞環(huán)境、歷史、職場等主題來進行體驗式學習”。
檀聰趕上了去日光鬼怒川溫泉的移動教室,為期四天。這一活動不是旅行,而是課程,不允許家長參加,學習內(nèi)容的準備在1個月前就開始了,每個學生得到一大本資料集以及在此期間需攜帶物品的詳細說明,出發(fā)與結束都有儀式,過程中有隨隊的專業(yè)保健醫(yī)生和攝影師,除游覽外,學校還給出了一些主題:魚和水、日光雕、巖石和溫泉等,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確定選題、調查學習,在活動結束后還要提交小論文,并且在體育館舉行的發(fā)表會上演講——活動簡介、海報、演示實驗都要由學生自己一手操辦。
另一次移動教室則是為期兩天的秩父之旅,通過親手做和紙、登山和做疙瘩湯“密切伙伴關系,加強生活自信,體驗自然與文化,傳達收獲”。
社會課是赴鐮倉參觀古跡,學習與鐮倉幕府有關的歷史和地理知識,參觀前有此地的歷史知識說明,參觀后也要寫出報告和感想。又有到政府街散步,參觀國會、憲政紀念館并自己探索有關國會、政府等機構的知識的活動。
暑假期間日本中小學有臨海學校、林間學校,是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內(nèi)容,家庭收入低的學生可以得到政府的補助,上文提到的“大遠泳”,就是在臨海學校期間完成的。
除此之外,日本學校還有開學典禮、運動會、畢業(yè)季活動,這些活動中,學生要在全校師生和家長面前演講,展示自己培育的花卉,表演健美操和歌劇,為低年級的同學制作禮物,寫作幾萬字的“成長記”等,種種豐富的活動承載和實踐著多元而全面的教育理念。
不只是學校的事 父母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很關鍵
如此多的教學和活動單靠老師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也需要學生和父母們的有效組織和充分參與。
老師很重要卻不好當。因為每個老師都要具備班主任的能力——不同于中國小學,日本的老師是教全科的,即由一個人負責數(shù)學、國語、美術、家庭、保健、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體育及綜合學習輔導等大部分課程。光是取得職業(yè)資格就要經(jīng)過嚴格的考試,在師生比大約1∶50的國立小學中,老師們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十分辛苦。不過,日本的師生不似中國這般嚴肅,而是打打鬧鬧的關系,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暢聊漫畫,融洽相處,很幸福。
父母也十分重要,日本教育中道德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部分大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又有PTA促進父母的參與,PTA是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的縮寫,起源于美國,也存在于許多西方國家,是自發(fā)性的非營利組織,在日本則是每個學校都必須設置的,為學校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PTA有著自己的常設領導機構,又有若干常設委員會,其職務大都由母親擔任。每個委員會都有各班家長代表參加。每年還有定期的PTA大會,所有作為成員的家長和老師都要出席,會上有財務報告,新年計劃與預算,交大會審議,整個過程都采取民主決策機制。
學校的活動,像運動會、菊花展、家長會、大掃除、夏令營的準備、校內(nèi)外安全的巡邏活動、演講會、畢業(yè)聚會等都是由PTA策劃和實施的,正是組織良好的父母們和學校一起實現(xiàn)了豐富的教育活動。PTA也負責策劃和實施促進家長交流的“親睦會”等,使得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真正聯(lián)結在一起。
日本教育也重視學生的自組織與廣泛參與,學生上學的目標不只是學習好,更要多交朋友。在畢業(yè)前交到一百個朋友可以說是每個小學生的志向,這也不是難事,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社團活動。
學藝附小的學生被編成了30個生活團,每個團都有一至六年級學生,這是為了實現(xiàn)跨年級、班級交流,讓學生交到更多不同班的朋友。團長要由學生演講,爭選票才能競選擔任,學校日常的掃除、郊游等活動就按照生活團編制進行。
俱樂部有點像興趣班,旨在把志趣相投的同學湊到一起,互相交流。學藝附小有戲劇、發(fā)明、美術、籃球等23個俱樂部之多。俱樂部由學生自己組織,老師只是顧問。學生在學年之初要一起討論當年活動的計劃和實施辦法,年終還要作總結報告。
學生委員會則是參與學校的工作,為學生服務的組織。新聞委員會負責編輯報紙,學生自己做選題、編輯、排版、制作;圖書委員會負責推薦閱讀書目,組織讀書月活動。十幾個委員會中的委員也都要遵循民主程序競選才能任職。這些學生組織和學校一起完成了大大小小的活動,也在實踐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領導力。正是老師的全情投入和家長、學生的廣泛參與才使得多樣的教學活動成為可能,教育的理想就在這樣一個健康的土壤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慢慢生長、繁盛。
(來源:《新京報》 張 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