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然
山西地質博物館是太原市目前唯一一座自然類博物館,是廣大青少年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求知修身的“第二課堂”。依托館藏各類古生物化石標本,我館開發(fā)了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各色科普教育活動課程,在吸引青少年觀眾入館參觀的同時提升社會影響力。另外,我館與太原市的各高校、中小學、社會培訓機構開展積極合作,走進校園開展科普知識講座。進一步發(fā)揮科普教育的職能,讓太原市民享受一場場精彩的地學知識盛宴。
“有這樣的一群古生物,它們生活在距今2.4億年~2.1億年的三疊紀,有四肢,但不能行走;是爬行動物,卻終身生活在海洋之中。
它們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導致了它們如此獨特的身體構造?快與小伙伴們一起,來探索三疊紀的海生爬行動物吧!”
活動公告發(fā)布的當天,報名電話絡繹不絕,很快活動名額就報滿了。經過精心策劃與準備,“探秘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如期舉行,小觀眾們集中參觀了山西地質博物館遠古物種展廳,著重了解了三疊紀時期我國著名的貴州關嶺生物群。
緊接著,小觀眾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開始了古生物標本黏土畫制作。黏土畫以山西地質博物館內的幻龍標本為藍本,使用超輕黏土制作一具栩栩如生的幻龍骨骼化石標本模型。
活動老師先是講解了這具幻龍標本的外形特征,體態(tài)結構以及頭尾、軀干與四肢的比例關系。后又對它的肢體因適應水中生活演化出的特殊結構做出了詳細解讀。使小觀眾們對海生爬行動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孩子們創(chuàng)作黏土畫
黏土畫的制作,不僅要細致觀察古生物標本,更需要動手來表現(xiàn)自己對古生物化石的感受,通過動手的過程,深刻了解幻龍的肢體結構從而更進一步明白幻龍這種生物特設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
讓孩子們通過游戲的方式,親身感受與在學校教室不同的學習方法。“學中玩,玩中學”,一方面提升學習古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培養(yǎng)在學習過程中的觀察、思考、動手能力。山西地質博物館開展的科普教育活動,不僅為孩子們開辟了“第二課堂”,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機互補,而且?guī)恿耸忻竦讲┪镳^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為提升整個社會的科學素養(yǎng)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山西地質博物館利用自身便利條件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同時,也把科學知識送到學校教室。與太原市的院校、中小學開展合作,把學生們感興趣的知識編成科普講座。
在課堂上不單單是演講,配合生動有趣的幻燈片,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提問回答,老師與學生充分互動,活躍了氣氛的同時把科學的精髓輸送到學生腦海,豐富了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