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示
摘要:在張之洞72年的生命中,有1/4的時間是在貴州安龍度過的。貴州安龍在張之洞一生中應該是水乳交融、刻骨銘心的。今天眾多學者考察和研究少年張之洞成長,應當說是與貴州安龍分不開的。是貴州安龍的山山水水哺育了少年張之洞成長。國內(nèi)外的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有三個成長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少年成長所處的環(huán)境;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個人修養(yǎng)及性格的煉成。文章就少年張之洞教育成長環(huán)境中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一個比較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這對于當今研究和考察少年張之洞教育成長環(huán)境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少年張之洞;教育成長和教育環(huán)境;貴州安龍
中圖分類號:G527;G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18)02-0124-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26
國內(nèi)外一些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有三個成長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少年成長所處的環(huán)境;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個人修養(yǎng)和性格的煉成。今天本文就少年張之洞教育成長環(huán)境中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一個比較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
一、少年張之洞的家庭教育可圈可點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上教育最發(fā)達的國家不是美國、日本。而是北歐的芬蘭。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芬蘭,到底有多牛,為什么這么牛。如今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我們中國都在積極學習芬蘭發(fā)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些國家都在紛紛移植芬蘭發(fā)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運用到本國教育改革 ,并指導各國的教育實踐。我們中國有句眾人皆知的名諺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北歐的芬蘭教育家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心理學教授LEA Pulkkinen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芬蘭的孩子在7歲上學前得到的早期教育對他們后來在學校教育中的成長與成功至關重要。[1]盡管芬蘭的教育制度在中國恐怕很難復制,然而芬蘭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理念卻能給中國父母們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一些重要提示和重要啟迪:關于如何在學前早期教育的寶貴人生階段,為孩子的未來奠定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基礎。我們考察過張之洞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其所享受到的家庭教育真正是良好的教育。而也正是這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引導少年張之洞健康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據(jù)史料記載,張之洞幼年時,其父張瑛雖然貴為興義府知府,而張瑛曾以“貧,吾家風,汝等當力學”勖之。[2]張之洞以后為官多年,在性格、作風方面則繼承先輩的清廉耿直之風。他一生篤信“修己以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先儒教誨,認定“恤民必先恤官,治官必先治己”,“官無瑕疵,四民自然畏服,不必專心致志惟務箝民之口,須當惠法兼施,盡父母斯民之道?!彼栒偈孔觽?,“廉正無欲,必有政績可觀”,以清正廉潔之風,為下屬作出表率。后來張之洞在四川學政任上,他看到新創(chuàng)建的尊經(jīng)書院缺書,就“捐俸置四部書數(shù)千卷,起尊經(jīng)閣度之”。三年學政任滿,“于例得參費銀二萬兩,辭而不受”,離任時竟無錢治裝,最后,張之洞還是賣掉自己平時購買的書籍后籌得錢款后才得以回京。三年前滿懷壯志入川,三年后兩袖清風出蜀。以至于“還都后窘甚,生日蕭然無辦,夫人典一衣為置酒”。在山西巡撫任上,他發(fā)現(xiàn)“晉省可辦事體甚多,惟習染太壞。病痛括之以懶散二字”,他認為“處此時勢,不能不帥以清明強毅四字。先令整飭嚴肅,再議其它”。 張之洞在《整飭治理折》中提出:“官之元氣在官項無虧累,上司無誅求,賢否不顛倒,功過有黑白,而濫恩曲法不輿焉。”上任后不久,他經(jīng)過明察暗訪,查證落實,處罰了“貪縱害民,書檢不修”的薩拉齊同知定福,“私加厘金,剝商擾民”的候補直隸知州李春熙,“習染最惡,征收弊混”的補用知縣洪貞頤、貪欠公款七萬余兩的總兵羅承勛、參將王同文等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以壓邪氣。即便對于前任晉撫曾國莖寵信的藩司葆亨和冀寧道王定安,張之洞也以其侵吞救災款項,奏請罷免,毫不手軟。為體現(xiàn)“功過有黑白”,張之洞又褒獎“循良之吏”知府馬丕瑤等六人,以正官風。
不論張锳及其遷建的貴州興義府試院,興義府試院: 興義府試院位于今貴州省安龍城南桅峰山下,清道光年間由興義知府張锳主持建成,由大堂、議事亭、小憩樓等組成,是貴州省至今僅存的一座保護完整的科舉考試試院。 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張之洞后來的教育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興義府試院不僅是晚清盤江流域文脈之所系,還與中國近代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成長于貴州安龍的一位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名人,少年張之洞教育成長本身就是貴州地方興郡教育的杰作和典范。
二、貴州安龍獨特地理環(huán)境助力少年張之洞個性形成
貴州安龍縣處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地段,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地形呈多級臺階狀逐級下降至南盤江河谷。中部較為平坦。境內(nèi)最高點為北部龍山鎮(zhèn)的龍頭大山,主峰公龍山海拔1966.4米。最低點為南部坡腳鄉(xiāng)者干河匯入南盤江處,海拔407米。境內(nèi)地形起伏大、類型多。受地形、地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土壤、氣候、生物等均具有形態(tài)多樣性、垂直分布的特點。安龍縣地形以山地為主,呈喀斯特地貌特征。山地和丘陵地貌占國土總面積的88.6%,河流、水庫、海子、井、泉等水面占0.6%。安龍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3℃,最冷月平均氣溫6.4℃,最熱月平均氣溫21.9℃;年平均降水量1256毫米,其中5-10月降水量984.8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00天;年日照時數(shù)1545.0小時。
貴州省安龍縣位于黔桂兩省區(qū)結(jié)合部,國土面積2237.6平方公里,主要生活有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數(shù)占安龍縣總?cè)丝诘?7.25%。年均氣溫15.3℃,年均降雨量1256毫米,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貴州安龍縣具有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的氣候特征。貴州省安龍縣還有著豐厚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安龍縣素有“三千年文化、三百年荷花、三十處美景”的美譽。
文化底蘊深厚。早在一萬二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安龍縣縣境內(nèi)就已有人類活動的眾多遺跡。漢代以來史不絕書,明朝永樂年間,安龍縣就成為了黔、桂、滇三省區(qū)交匯區(qū)域重鎮(zhèn),明清之際成為貴州西南重鎮(zhèn),是貴州西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明永歷朝廷播遷安龍,在安龍建都4年,是貴州歷史上惟一建過皇都的地方,所以,貴州省安龍縣也稱為“龍城”。在貴州省安龍縣這片熱土上涌現(xiàn)出了清代名臣張瑛、中國近代重工業(yè)之父張之洞,忠臣名士吳貞毓、戍邊名將招國遴、武昌首義副總指揮王憲章、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袁祖銘等時代風云人物,在歷史長卷中書寫了許多濃墨重彩的燦爛文化,留下了安龍招堤、明十八學士祠、興義府試院、南明永歷皇宮等豐富厚重的歷史和人文資源。
自然風光旖旎。貴州省安龍縣境內(nèi)有神奇瑰麗的篤山溶洞群,有高聳入云的龍頭大山,林木蓊郁的仙鶴坪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盛開三百年荷花的招堤國家濕地公園、享有“水墨金州、山水畫卷”之稱的萬峰湖等自然生態(tài)風景區(qū)。通過歷史的沉淀和長期的發(fā)展演變,安龍被授予“全國武術(shù)之鄉(xiāng)”、中國(安龍)木紋石之鄉(xiāng)、貴州省歷史文化名城、貴州省生態(tài)文明示范縣、中國五十佳最美的小城和中國文化生態(tài)旅游示范地等稱號。
正是安龍縣這種不可替代的、不可復制溫和濕潤氣候特征和貴州高原獨有的高原山地的地理環(huán)境成就少年張之洞人生性格和堅毅的人格魅力。
1837年9月2日(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出生在貴州貴筑縣(今貴陽市)六洞橋,少年時代的張之洞在貴州興義(府治今安龍)府署中成長長大。張之洞4歲入塾就學,11歲師從胡林翼,13歲應試入縣學。其人博聞強識,文才出眾,11歲作《半山亭記》、《龍溪硯記》,[3]代其父作《十八先生祠堂記》等,張之洞的才識名噪一時。12歲時,張之洞就正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文集《天香閣詩草》。
1852年(咸豐二年) 15歲。張之洞回原籍直隸應順天府鄉(xiāng)試,中式第一名舉人。
1856年(咸豐六年) 19歲。8月,張之洞的父親張锳因病去逝,張之洞回到原籍(今河北省南皮縣)守制。
張之洞年幼之時,其父張锳曾以“貧,吾家風,汝等當力學”勖之。張之洞為官多年,在性格、作風方面則繼承先輩的清廉耿直之風。他一生篤信“修己以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先儒教誨,認定“恤民必先恤官,治官必先治己”,“官無瑕疵,四民自然畏服,不必專心致志惟務箝民之口,須當惠法兼施,盡父母斯民之道?!彼栒偈孔觽儯傲裏o欲,必有政績可觀”,以清正廉潔之風,為下屬作出表率。
張之洞是張锳的第四子,出生于貴州貴陽,4歲時隨父來到安龍讀書。張锳在貴州興義府城內(nèi)為張之洞教育成長延請到了張國華、貴天乙、曾敘笏三位先生執(zhí)教,這三位先生皆是學養(yǎng)深厚,或工詩文、或工書畫,各有專長,并且督促甚嚴,對張之洞以后學術(shù)勛業(yè)的成就和學術(shù)造脂影響很大。張之洞聰明好學,讀書常常讀到深夜,疲倦了就伏在幾案上假寐一會,清醒后又繼續(xù)攻讀。在貴州安龍城人們見他身材瘦小,形如一只頑猴,又不貪睡,便傳說他是猴精變的。更有人傳說,一天他父親正午睡,忽見一只猴子在書架上翻閱,猛醒過來一看卻原來是公子,深以為異。傳說之所以能夠流傳的至今,以至于張之洞晚年,還有人稱他為“猴帥”。這個傳說的真假姑且不論,但張之洞敏而好學、讀書刻苦卻是不假,真是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父親張锳為了使張之洞能接觸民間,了解民情,一度將張之洞寄寓在本城一個以耕讀為業(yè)的宋姓人家讀書、生活。正月里,安龍城城鄉(xiāng)迎神賽會,玩龍觀燈等活動熱鬧非凡,而他卻充耳不聞,獨坐書房用功。一天午后,宋家仆人給他送來一盤粽粑和一碟糖作晌午。過了一會,仆人來取杯盤,猛然發(fā)覺公子滿嘴烏黑,仆人大吃一驚,耽心公子中了邪,急忙報告主人。宋紳急忙跑來一看,見張公子仍在看書,沒有其它異樣,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的粽粑往嘴里送,碟子里的糖卻絲毫未動。宋紳心下明白,張公子一門心思全在讀書學習上,錯把硯臺當作糖碟也不曉得。少年張之洞專心致致讀書成為安龍城鄉(xiāng)的美談和讀書佳話。此事一經(jīng)傳揚開來,興義府城的人們無不以此來教育子弟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張之洞不僅讀書刻苦,寫作亦勤奮,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12歲那年,他將在安龍寫下的作品在貴陽結(jié)集出版,震動文壇,被公認為貴州學童之冠。
不知不覺中,張之洞在安龍城度過了八九年,到了該考秀才的年齡。安龍城是興義府治之地,轄境內(nèi)的文童都在這里應試,照理,張之洞是可以在這里參加考試的。張锳為了避嫌,同時也為了培養(yǎng)兒子的自立精神,甘愿冒道路崎嶇、水土不服之險,將張之洞送過南盤江到廣西百色直隸廳應考,結(jié)果仍名列前茅,一時傳為學習佳話和成為教育美談。
張之洞自幼吸吮過貴州安龍的乳汁,張之洞對這塊養(yǎng)育過他的土地一直懷著眷戀的深情感恩情懷,視貴州安龍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后來張之洞在出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乃至朝廷重臣后,仍思報答。
在湖廣總督任上,張之洞將宋杰的兒子紹錫召至幕府,著力培養(yǎng)。宋杰逝世后,消息傳至武昌,張之洞常常回憶起在宋家生活過的那段日子,為了感謝宋杰,張之洞為此寫下了一幅情深義重的挽聯(lián):“漢上感滄桑,聞詩重話趨庭事;黔州暗梁月,如夢應來死友魂。”額曰:“感舊思賢?!彼概闪顺虄x護送宋紹錫回家為父奔喪,并要紹錫在安龍選拔10名品學兼優(yōu)的青年,帶回武漢送進兩湖高等師范學堂深造,為安龍培養(yǎng)新學師資,一切費用由他負擔。這批人中,有的后來參加了辛亥革命,有的回到家鄉(xiāng)教書育人,均各有作為和成功建樹??梢?,張之洞是知恩圖報的人。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五月,時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張之洞,派人肩挑馬馱,由京師運來幾千冊圖書和一些教學儀器、模型和銀兩,送給安龍的高等小學堂。貴州安龍人民也不曾忘記張之洞和他的父親張瑛在安龍做過的好事。地方百姓捐資在書院后修了一座“遺愛祠”來紀念張瑛,遺址至今仍存在于安龍一中校園內(nèi)。正祠一棟三間,享堂居中,祠前樹有石碑,碑文記載了張锳身世籍貫,在興義府(今安龍)的政績,以及署貴東道時貴州的政治形勢。碑文書法挺秀,刻工細膩。這些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
而興義府試院的“天香閣”是張之洞在安龍時生活、學習的地方,人們習慣稱為“張香濤讀書樓”,20世紀50年代時仍然存在,而今原有建筑雖已不存,但遺址尚在。 在安龍縣城南桅峰山麓,今天的安龍一中、安龍一小及天主教堂范圍內(nèi),曾經(jīng)有過一片規(guī)模宏闊的建筑群,這就是享譽于滇桂黔三省邊界地區(qū)的“珠泉書院”和“興義府試院”,它們又與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著名人物——清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湖廣總督張之洞和他的父親張锳密不可分。一些著名學者如洪亮吉、趙翼等人也曾留下過足跡。此外,更有一批普通百姓的子弟,在這里經(jīng)過一番磨煉后,鍛鑄成有用之材,從此走出安龍邊城,任職京師六部,一些佼佼者做出驕人的業(yè)績。所有這些堪稱為貴州省安龍驕傲。
三、張之洞個性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形成
張之洞少有大志,加之張之洞又親身經(jīng)歷了咸同年間貴州少數(shù)民族在貪官污吏勒逼下發(fā)動的農(nóng)民起義,使他深深認識到官員的貪廉與否對天下治亂的影響。
道光年間的安龍城,每夜交更以后,便有兩個差役準時從府衙里出來,前面的提著燈籠,后面的挑著油簍,沿著安龍城內(nèi)的大街小巷悠悠走去。只要見到哪家燈光不熄,并且有讀書聲傳出來,他們就會在這家門口歇下?lián)?,隨即高唱一聲:“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咯!”待主人開門后,挑擔的漢子就取竹筒在油簍里舀出清亮的桐油,倒進這個讀書人的燈盞里,然后又向有讀書聲的地方走去。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前后竟持續(xù)了13個春秋。至今安龍城的百姓都曉得,這是張瑛知府大人對讀書人的恩惠,安龍城的士子尤為感動,促使學風大變,民間稱這在安龍“曠古未有”的事體。濃厚的學習風氣激勵了一批批讀書人和莘莘學子,數(shù)十年之間,安龍人才輩出,府試、鄉(xiāng)試、會試,不斷有人高中捷報頻傳,在偏僻安龍山鄉(xiāng)竟也出了幾個進士,甚至還點了翰林,安龍城一時成為滇、桂、黔邊區(qū)文化朝宗之所,珠泉書院也因此而名聲大噪。
張之洞不僅讀書刻苦,寫作亦是十分勤奮,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12歲那年,他將在安龍寫下的作品在貴陽結(jié)集出版,震動文壇,被公認為貴州學童之冠。
不知不覺中,張之洞在安龍城度過了八九年,到了該考秀才的年齡。安龍城是興義府府治之地,轄境內(nèi)的文童都在這里應試,照理,張之洞是可以在這里參加考試的。張锳為了避嫌,同時也為了培養(yǎng)兒子的自立精神,甘愿冒道路崎嶇、水土不服之險,將張之洞送過南盤江到廣西百色直隸廳應考,結(jié)果仍名列前茅,一時傳為佳話。
在貴州安龍城, 珠泉書院還響徹過兩個翩翩少年的朗朗讀書聲,而這兩人后來又都成為封疆大吏,進而位居宰輔,死后分別被清廷封謚為“文恭”“文襄”,生平事跡國史有傳的著名人物。一位是曾官任四川、兩廣總督、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的鹿傳霖,他是張锳的女婿;另一位就是張锳的幼子,曾官任兩江、湖廣總督、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近代洋務派首領,被稱為“南皮相國”的張之洞。[4]
四、安龍縣利用張之洞名人效應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建議
現(xiàn)當代研究張之洞的目的當是古為今用。這對于今天貴州安龍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是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我們?yōu)榇私ㄗh:一是貴州安龍要充分挖掘張之洞這一名人效應,巧妙利用張之洞父子這張名人名牌和文化名片。古為今用來推動今天貴州安龍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社會治理,尤其是推動安龍的教育和文化旅游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這可以說是很管用的一招,同時還能收到吹糠見米的效果。二是建議貴州安龍縣委縣政府對現(xiàn)今安龍縣教育結(jié)構(gòu)和布局進行一次系統(tǒng)性的結(jié)構(gòu)性調(diào)整。巧打張之洞這張名牌和利用張之洞名人效應,將現(xiàn)在的安龍一中更名為安龍香濤一中,或是將安龍民族中學更名為安龍香濤民族中學。眾所周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少年張之洞教育成長本身就是貴州地方興郡教育的杰作和典范。貴州省安龍縣要充分利用少年張之洞在當?shù)亟逃砷L為實證和事例,用作來促進安龍縣少數(shù)民族子弟教育成長,以少年張之洞為學習的楷模和學習榜樣,不放棄、不氣餒 。引導安龍縣一代又一代的少數(shù)民族莘莘學子迅速成長和快樂成才。要讓安龍縣少數(shù)民族子弟知道和明白,教育發(fā)展和教育扶貧都是少數(shù)民族子弟成長和成才重要途徑和十分重要的渠道, 而且這些途徑和渠道是十分公平公開的途徑和渠道。這也是當今社會最好的制度安排。以此事例來全面推進安龍縣的教育發(fā)展。同時,我們要以安龍的教育全面發(fā)展為契機來推動安龍全縣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和經(jīng)濟社會全面轉(zhuǎn)型。為今天貴州安龍的脫貧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條教育扶貧的創(chuàng)新之路。
參考文獻:
[1]讓全球教育界贊不絕口的芬蘭教育牛在哪?[EB/OL].搜狐教育,2017-07-31.
[2]張锳,等.咸豐興義府志 [Z].貴陽文通書局鉛印本,1914.
[3]張之洞.張文襄公文集[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0.
[4]張之洞. 普安<龍溪硯記>[A].普安縣志.油印件[C].
[5]苑書義,等.張之洞全集[M].石家?guī)幔汉颖比嗣癯霭嫔纾?998.
[6]張之洞張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蒲應秋)
Abstract:One forth of the 72 years of life of Zhang Zhidong was spent in Anlong of Guizhou in which he was embodied and engraved. The present-day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of the young Zhang Zhitong are inevitable to consider Anlong, because it was Guizhou and its mountains and rivers that nurtured the young Zhang Zhidong. The educational experts abroad hold that there are three environments for a persons growth indispensable to anyone. This was the environment a youth was in; famil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making of character.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ly systematic combing and study, which will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of the young Zhogn Zhidong.
Key words:young Zhang Zhidong; educational growth and environment; Anlong of Gu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