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芊鈺
走親戚這件事怎么可以隨便流于形式?明明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如若初衷變了味,性質不純,也自然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我小時候一直害怕走親戚,也害怕有親戚來。逢年過節(jié),家里圍了好多人,一層一層,那時候我個子小,只能看見大人腰部以下的位置,黑色的褲子,紅色的裙擺,女人纖細的腳踝,男人的鞋。聲音都是從我頭頂傳來的,在朦朦朧朧的記憶中,甕聲甕氣,說話聲很響亮,一個賽過一個,聽起來就像在吵架。
那時候我總是很畏懼。父母把我拉出來,我就抬著頭,仰面看那些大人,然后,他們會讓我問好,女人蹲下身子,撫摸我的臉,男人則喜氣洋洋地笑,大聲對我說:“你知道該叫我什么嗎?”
我不知道。只記得那時候我總是害怕。
后來,我大了些,個子長高了,不用去看那些男女的褲腳,可我仍是怯場,每每這時,我就低頭去看他們的鞋。父母依然叫我問好,那些親戚圍了一圈又一圈,家里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一個個地問候完,只能感覺到陣陣的疲憊,我不記得他們是誰,這樣的場面只會讓我感覺疲憊,像把鳥關在籠里。每當這時,我都想逃。
父母不理解,他們聲稱我羞澀而內(nèi)斂,然而話雖如此,卻依舊拉著我見過一個個親戚。
“叫二舅奶奶。”
“二舅奶奶。”
“叫大姥爺?!?/p>
“大姥爺?!?/p>
我隨著父母的步子,機械地重復著一個個稱謂,像一臺復讀機,對著人發(fā)出尷尬而沙啞的聲響。
有時,親戚會帶著自己的孩子。每當這時,我就像找到了一個圈子,只有在孩子身邊我才覺得自在。那些孩子和我一樣,對這樣的場合也會深感怯懦疲憊,有較為機靈的,在大人面前說說笑笑,可一轉身便滿臉倦容,那張臉就像應酬完酒局的長輩。每當看到這樣的孩子,我都會有些許的訝異:“明明是親戚,怎么偏偏成了孩子的應酬?”
所以我時常在想,或許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圈子,每個圈子都有適合固定年齡段的法則,大人的圈子我進不去,我的圈子他們也進不來。把孩子強行拉在親戚面前,說些客套話甚至表演節(jié)目,這種行為無異于讓猴子在臺上騎自行車,光怪陸離,滑稽可笑。
作為孩子,我們極力配合家長的要求,認真在親戚面前做好應做的事情,真希望父母不要強求我們像大人一般地應酬。況且,走親戚這件事怎么可以流于形式?明明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如若初衷變了味,性質不純,也自然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過年,講究的是一種親近平和,走親戚這件事,大人和孩子,就互相體諒著點吧!
我們還是孩子。
(責編 馬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