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鋒春
摘要:國外捐贈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層次的宗教原因。在其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這一文化又與教育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其中,校友捐贈文化已成為國外大學里最富有傳統(tǒng)性與可持續(xù)性的寶貴財富,給學校辦學帶來可觀的資助。為了繼續(xù)使這一文化傳統(tǒng)得以傳承和延續(xù),國外高校不僅以有效的制度設計作為保障,在其管理實踐中,還利用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培育學校在校生當中的捐贈文化,同時也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努力加強與校友之間的聯(lián)系,用共同的文化認同感不斷夯實校園捐贈文化的根基。國內高校捐贈文化的培育需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提取可用因素加以大力宣揚,同時在教育實踐中需用通識教育及環(huán)境育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在此基礎上,國內高校還要積極向國外大學比較成熟的校友捐贈運作模式及實踐學習,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健全學?;I資部門及校友會組織架構,創(chuàng)新捐贈項目的精細化、針對性設計來吸引更多的校友資源。
關鍵詞:捐贈文化;校友工作;高校籌資
中圖分類號:G647;G4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18)02-004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09
在國內,《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給各高校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讓這些學校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要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我們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學校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的保障,以及教育經(jīng)費保障等迫切的現(xiàn)實問題。目前,政府財政撥款和學費對大多數(shù)國內高校來說仍是學校運營經(jīng)費的主要來源。但這些經(jīng)費已不能滿足高校事業(yè)大踏步向前發(fā)展的需求。高校需爭取更多的校外資源來解決辦學資金的持續(xù)保障問題,而這就對傳統(tǒng)辦學思維模式形成了沖擊,也對高校管理實踐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一方面社會資源稀缺,另一方面政府財政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事業(yè)完全依靠國家財政,而不進行成本分擔,那么有限的財政資源就難以支撐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所需的龐大支出。毋庸諱言,通過有效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經(jīng)費籌措策略,爭取更多的社會捐贈,特別是其中的校友捐贈,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提供有力的經(jīng)費保障已成為國內許多高校面臨的嚴峻考驗。因此,在推進大學多渠道籌資事業(yè)過程中,有效推動校友捐贈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在國外,校友捐贈資助辦學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這種傳統(tǒng)在社會學層面上有其深層次的內因和外因。其內因產(chǎn)生于在這些社會最根本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即宗教信仰;其外因為基于這一根基而逐步形成的傳統(tǒng)理念及文化現(xiàn)象,以及為了使這一文化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而設計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及管理實踐。時至今日,校友捐贈已經(jīng)成為美國乃至其它西方國家中那些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的重要基礎。比如哈佛大學的校友捐贈能占到其辦學經(jīng)費的五分之三,而耶魯大學的辦學經(jīng)費中也有三分之二來自校友捐贈[1]。在歐洲,隨著各國政府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對高等教育經(jīng)費預算的削減,校友捐贈也成為了各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平均占這些大學總收入的6%。其中,像牛津大學這樣的名校,其校友捐贈收入已占到其總收入的27%[2]。國外大學都非常重視校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他們的校友捐贈工作已呈現(xiàn)出捐贈金額持續(xù)穩(wěn)定上升,捐贈項目設計的針對性及可行性不斷加強,籌資機構及校友會人員越來越專業(yè)化,捐贈資金的使用透明度越來越高等特點,其良性循環(huán)的態(tài)勢日益明顯。在這些西方高校正蓬勃發(fā)展的校友捐贈是基于那個社會歷史悠久的捐贈文化之上的重要社會行為。
一、國外捐贈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
審視西方國家悠久的大學捐贈文化的歷史脈絡及內在動因,我們可以推理出以下4個主要因素。
(一)宗教信仰與教義的要求
國外的捐贈文化具有其深層次的宗教根源。在眾多基督教教義教條中,對捐贈文化起到最大作用的是其“原罪說”和“罪富說”。在他們的信仰里,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是人類歷史的開始。因為他們倆沒有聆聽上帝教誨,作為其后代的人類生而有罪,只有通過努力勞作“才能從地里得到吃的”,而且還要不斷向上帝懺悔,一心一意皈依上帝。與此同時,人類需有奉獻精神,要銘記財富不是用來獨享的,而是用來侍奉天國和救濟同胞的,這樣人才能贖罪并得救。在《新約》的教義里,明確指出上帝不會憐憫過度追求財富之人,因為財富是易逝和危險的。人類須放棄俗世財富,真心向主才是正道。基督教的“罪富意識”鄙視商人的賺錢手段,認為那是有罪的,甚至超過盜竊。因為這種手段使人變得貪婪,它有損于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這種觀念深深影響著西方國家那些富人們的人生哲學。因此,為了擺脫這種負罪感,將自己的財富捐獻出去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方式,無論從社會效益上還是在心靈上都給予捐贈者以極大的寬慰。
(二)長期形成的社會傳統(tǒng)
在西方社會這一群體組織結構中,社會風尚或者社會大環(huán)境對每一個個體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起源于上述宗教根基的捐贈文化長期以來在那些西方國家已經(jīng)成為了支撐那個社會自我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美國,那些靠著私人的捐助建立起來的早期學府對其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捐贈行為的延續(xù),捐贈文化的傳承。它的重要意義在于給后人留下了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個人捐助教育這種行為進入到社會主流的高風尚領域,成為了許多人觀念上及行動上的一種習慣。西方國家諸多的慈善機構以及捐贈活動的出現(xiàn)及蓬勃發(fā)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三)有效的政策鼓勵和導向
源于宗教信仰的捐贈行為成為社會傳統(tǒng)的過程中,西方國家的政府政策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就像他們很早就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并通過種種有效政策保護個人的專利,以及發(fā)明人的創(chuàng)新熱情及獲得利益一樣,為了扶持捐贈傳統(tǒng)的有效延續(xù)和不斷發(fā)揚,這些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從精神層面和物質利益層面進一步鼓勵那些捐贈者放心地參與到傳承這一社會傳統(tǒng)的隊伍行列當中。
對于個人來說,在追求高尚精神慰藉的同時能得到物質利益上的實惠是做事的最理想狀態(tài)。西方國家的那些政策制定者對這一點非常清楚。因此,他們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盡量去制定一些保障措施,法律法規(guī),使捐贈行為一開始就有法可循,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捐贈體制機制。例如,在這些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里,我們如今不難發(fā)現(xiàn)個人捐贈行為對個人所得稅、企業(yè)所得稅的影響,還有比如遺產(chǎn)稅對社會向高校捐贈方面起到的巨大激勵作用。
(四)成就感及自我認同
在西方社會,使得捐贈文化得以宣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們的成就感及自我認同感。其實每一種類型社會中的成員都有他們所追求的做事做人原則。在中國,家庭觀念及家庭成員才是最基本的社會根基。使中國人產(chǎn)生成就感及自我認同感的第一對象要素就是家庭,或家族的認可?!肮庾谝妗薄肮庖T楣”的觀念在中國人心目中不僅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而且在形成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西方社會則與以家族觀念為中心的中國社會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比較分析西方社會與中國社會之不同點時,費孝通先生在其《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做了如下比喻:在西方社會,每一個個體在平時就像一根根柴火棍,非常獨立,但一旦這一個個柴火棍聚在一起就會變得非常結實,很難折斷。因此,在西方人的觀念里這種團體意識有時變得非常明顯,這種團體就是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一種契約而形成的組織,每一個成員都知道維持這個團體組織對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性。于是,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所有成就感及自我認同感就與這一團體有了密切的關系,能為這個團體或者這一團體中的他人做什么樣的事情就變得非常關鍵。于是,在西方人看來,向自己家族之外的他人或組織捐贈,就成為了獲得成就感及社會認可的重要途徑。
二、國外捐贈文化與教育的結合
在國外,教會與教育之間關系之密切程度毋庸諱言。例如在美國建國之前,那些乘坐“五月花號”漂洋過海到達新大陸的開拓者們,以及后來的移民,在他們的思維深處最看重的有兩樣東西,即宗教與教育。對他們來說,在新大陸發(fā)展教育就跟建教堂做禮拜一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如今國外那些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大部分剛開始的時候就是教會學校,培養(yǎng)牧師及其他宗教人士。
個人捐助辦學的行為在西方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1638年在美洲殖民地時期,約翰·哈佛給查爾斯鎮(zhèn)剛成立不久的一個教會學院捐贈了780英鎊和400冊的圖書,后來這個學院就發(fā)展成了如今的哈佛大學。還有一個經(jīng)常提到的例子。在1718年,英格蘭巨商伊萊休·耶魯將自己價值200英鎊的貨物及400余本圖書捐給了一個于1701年建立的教會學校,那個學校后來更名為耶魯大學。個人捐贈資助教育行為的起源也在于宗教。在這些西方國家,最初設立那些教育機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他們的宗教信仰服務,使得其宗教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xù)。因此,教會的力量和社會捐贈對大學的興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后來,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論推動了社會捐贈與教育的進一步結合。例如在美國,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對辦學理念的沖擊很大。受其影響,弘揚民主、平等和樂觀向上的觀點成了大學里的主流思想,與此同時大學也成為了培養(yǎng)事業(yè)和實用精神的平臺。捐資教育成了幫助實現(xiàn)這些高遠目標的最好途徑[3]。西方高校對利用社會資源籌措辦學經(jīng)費的真正關注開始于二戰(zhàn)以后,是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出現(xiàn)的。二十世紀后半葉,很多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形勢不容樂觀,對教育的投入也日漸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經(jīng)濟學家約翰·斯通于1986年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lián)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正式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之后,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均接受了教育成本分擔的主張。教育成本分擔的實施開辟了多渠道籌措教育經(jīng)費的新道路。除此之外,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的“績效管理理論”等都大大影響了大學經(jīng)費籌措方式的變化,并給高校吸引和利用社會捐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三、國外高校對校友捐贈文化的培育
隨著悠久的捐贈文化而發(fā)展起來的校友捐贈事業(yè),在國外高校的籌資工作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外高校在其辦學過程中也始終非常重視校友捐贈文化的培育,深知其對傳統(tǒng)延續(xù)的重要性。政府預算對高校經(jīng)費投入的削減迫使那些高校更加珍惜校友捐贈在學校籌資工作中的地位,并細心經(jīng)營,無論是吸引校外資源,還是做好校友工作,無不體現(xiàn)學校在盡一切努力吸引更多的捐贈,來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行及跨越式發(fā)展。國外高校對校友捐贈文化的培育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在校生對母校滿意度的提高
毋庸置疑,學生在校時對學校越是滿意,畢業(yè)后想著母校,為母校做出貢獻的愿望就越強烈。因此,國外的高校始終一如既往地強調并加強對在校生的有效培養(yǎng),其中包括讓他們畢業(yè)前切身感受到校園的捐贈文化。提高在校生的滿意度無非就是從教學質量、服務質量、課外活動質量、師生關系等等方面入手。其中,例如在師生關系方面,國外高校在實踐層面已有諸多好的經(jīng)驗,包括導師制的實行、教師辦公時間(office hour)接待學生、對學生的精準聯(lián)系或點對點聯(lián)系等等。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上,西方高校都盡力去體現(xiàn)學校對在校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和努力,而這種態(tài)度和努力,雖然有時不太完美,卻能給在校生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們心中萌發(fā)出對母校的感激及自豪之情。美國密歇根大學在其辦學過程中,就非常重視學生對學校及教師的意見反饋。他們的校長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專門會見學生代表,聽取學生群體對學校的各種意見和建議,有時校長還會親自參與教室和宿舍的設計等活動并在其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密歇根大學的主要理念認為大學日后獲得校友回報的重要前提是讓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能夠享受到積極、健康和向上的求學經(jīng)歷[4]。
(二)密切聯(lián)系校友工作的加強
深層次的校友工作是國外高校培育和發(fā)展校友捐贈文化的重要基礎。無論是在組織層面上還是在執(zhí)行層面上,國外高校都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和發(fā)展戰(zhàn)略。例如,英國劍橋大學的理事會底下就設有專門的發(fā)展與校友關系委員會、捐贈委員會、榮譽學位委員會、投資委員會,以及信托管理委員會等。各委員會在同一個戰(zhàn)略高度上相互推進,互相銜接,共同推動校友工作的整體水平及效率[2]。主管校友工作的校務委員會副校長統(tǒng)籌負責校友捐贈和投資等具體業(yè)務。在他的領導下,校友工作的具體事務由校友辦公室負責執(zhí)行。校友辦公室利用學校的影響力、資源和校友網(wǎng)絡,加強與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之間的溝通與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的具體方式可謂多種多樣,比如電子郵件、寄明信片、邀請回校參加活動等等。學校的校友會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各類民間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那個社會自我管理組織的發(fā)展狀態(tài)。國外高校在加強與校友的聯(lián)系工作中,始終強調的一點就是積極培育終身的文化認同概念。這種文化認同感來自同一所大學的畢業(yè)生共同的經(jīng)歷、共同的回憶、共同的情感,而這種共同的情懷在國外高校校友工作的有效推動下,變成了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黏合劑。
四、國外高校校友捐贈文化的啟示
與國外的那些高校相比,我國高校在大學多元化籌資方面,尤其是在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方面有很大差距,需加快發(fā)展步伐。這里除了有經(jīng)濟和文化因素外,制度支持也是主要的原因。社會資源對高等教育的資助行為的影響因素首先是捐贈文化及個體動機需求,其次還有有效的制度建設及法律保障。鑒于我國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文化根基和社會形態(tài),國內高校要想大力推進校友捐贈籌資事業(yè),就一定要積極培育適合我國特點的捐贈文化,并且還要在制度層面和管理層面上進行創(chuàng)新。如何在借鑒他國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對高校捐贈文化及捐贈管理實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形成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捐贈制度和管理模式,應該成為未來國內大學籌資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發(fā)揚
在國內高校培育捐贈文化,我們必須扎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提取相關的文化因素,并加以大力宣傳和提倡。辜鴻銘曾經(jīng)在其《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說道西方人是以對上帝的敬畏和對法律的恐懼來維持秩序的[5]。這就說明西方人的信仰究其根源就是一種出于敬畏或者恐懼心理的信仰,他們被迫利用俗世的行為擺脫其“原罪”。但在中國人的信仰中,不管是對佛的信仰,對神的信仰,或對祖先的信仰,都出自一種對美好的希望,即希望他們能夠保佑自己健康、富裕??梢娫谥袊说男叛鲋校瑳]有什么“財富原罪說”這種說法。因此,我們要培育和傳揚捐贈文化,就必須要深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關愛他人”和“助人為樂”的理念,例如“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或“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等思想根源。而后我們還需利用符合中國實際的方式方法及現(xiàn)代化的傳播手段對這些思想進行不遺余力的宣揚,讓其入腦入心,并用政策鼓勵及規(guī)范制度等有效措施努力保障“樂善好施”行為的普及和提升。
(二)大學校園的通識教育與環(huán)境育人
積極發(fā)展大學的通識教育及環(huán)境育人功能,大力提倡大學校園里的人文情懷,避免所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出現(xiàn)。通識教育是要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成為具有人類普遍價值辨識能力的人,成為能夠繼承和發(fā)展社會普遍倫理的人。因為通識教育的好處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寬裕而越發(fā)顯著,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有長遠眼光,要深知在大學期間對學生進行的通識教育之效果有時不會立竿見影,但其影響會伴其一生。關于校園環(huán)境育人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說有時它不亞于課堂教學育人。臺灣學者黃坤錦在其著作《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一書中有一段比較精彩的闡述:一所大學,沒有湖或河,靈性中難以有波光的倒影;沒有大樹華蓋,如何讓學生仰首,透過樹梢而望藍天或明月;有綠草一坡,學生才能躺臥遐思;有林木一片,在哲學之路上方得沉思[6]。
(三)對國外有效組織模式及實踐的學習
以上述兩點為前提,在吸引校友捐贈的具體運行及操作層面上,我們要積極向國外大學的有效組織模式及實踐學習,健全校友會組織架構,投入足夠的人力和物力,用捐贈項目的精細化、針對性設計吸引更多的校友資源。更重要的是國內高校要建立比較健全的并且面向全校人員的績效獎勵制度,大力支持并鼓勵所有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努力吸引全方位資源,不能局限于現(xiàn)金捐贈,而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捐贈方式,認真研究如不動產(chǎn)所有權、有價證券、壽險捐贈、遺產(chǎn)捐贈,以及有形資產(chǎn)等不同類別捐贈形式,為學校的發(fā)展爭取到最大范圍的資源保障。在實踐過程中,國內高校不僅要在逐步形成比較成熟的捐贈文化,也要使其捐贈渠道暢通,資金使用透明,利用比較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讓那些校友心里踏實,對自己捐贈后的權益保障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周紅玲. 高校校友捐贈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J]. 高教探索,2016(7).
[2]張地珂,杜海坤. 歐洲大學校友捐贈的組織要素分析及啟示[J]. 教育探索,2016(7).
[3]胡慧勇. 美國高等教育捐贈文化透視[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4]高巖,高欣. 美國密歇根大學校友捐贈運作及啟示[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5]辜鴻銘. 中國人的精神[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
[6]黃坤錦. 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趙廣示)
Abstract:Donation 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heir religious worships,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education. As a historical and sustainable tradition, alumni donation culture has brought a large sum of funds to th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ose countri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is culture within consideration, thos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part from making effec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oster donation culture among students before their graduat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alumni through the sense of common cultural identity. Alumni donation cultur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o be based on the lo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it should be enhanced with the boos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more emphasis on gene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rther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specific practices of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in their organization of fundraising, and attract enough alumni resources with more detailed and well-targeted donation project designing.
Key words:Donation culture;Alumni work;College fundrai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