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奇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但他從來沒有擺過老資格,相反,他每時每刻都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顯示了一位革命長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極嚴的道德約束力。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做黨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董必武是黨的領導干部,要同社會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談話、做工作,有時還要與外國使者、記者談話,按理應該穿戴得像樣些。當時,比較好的禮帽要10元一頂,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員,只能買一頂3元錢的禮帽,一雙最普通的皮鞋。當然,這也只是裝裝樣子,迎送客人時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員不理解,對董必武說,社會上有名望的紳士穿的是絲綢馬褂,一般的中等知識分子也要戴好一點的禮帽,共產黨人又不比國民黨人低賤,為什么不能買好一點的呢?董必武嚴肅地說:“我們共產黨人是要革命的,是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幸福的,沒有理由為自己講闊氣講排場,更沒有必要去同國民黨比這比那。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誰真正為億萬中國人民謀利益,比誰能得到中國勞苦大眾的擁護。吃飯穿衣戴帽非小事,我們出來每花一分錢,都要想到黨中央、毛主席和根據地人民的艱苦生活,想到敵占區(qū)人民群眾逃荒要飯的情景。因為工作需要,我們只要扮演一個舞臺紳士就行了,應付應付就行了,下臺后誰還穿它呀!買好的長袍馬褂、禮帽、皮鞋,不是太浪費了嗎?”
1937年9月下旬,董必武坐船從武漢到南京與國民黨談判。那時,從漢口坐客輪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時甚長。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艙,吃飯時從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飯菜。董必武對隨行的工作人員說,這已經很好了,很奢侈了。目前根據地人民的生活太艱苦了,黨中央領導人還每天吃著黑豆、小米飯。這種黑豆硬得很,要先用小鐵錘打碎后才能煮著吃。我們每花一分錢,都要想著黨中央,想著根據地的人民群眾。
董必武克己奉公,卻寬以待人。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炊事員小陳一天因著涼而感冒發(fā)燒,董必武知道后,放下手中的工作,專門到他的宿舍去看望,并關切地問工作人員:“給小陳看病了嗎?吃藥了嗎?要做點掛面辣椒湯發(fā)發(fā)汗?!?/p>
董必武平時不沾酒,但對家鄉(xiāng)的茶卻情有獨鐘。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第一次回故鄉(xiāng)紅安,在招待所休息時,服務員為他泡上了一杯紅安雨前濃茶。董必武的保健醫(yī)生怕茶太濃影響他的休息而欲勸阻,董必武朗聲一笑說:“不礙事的。這是家鄉(xiāng)紅安的家園茶,好多年沒有喝到了。甜不甜,家鄉(xiāng)水嘛。大家喜歡喝,我也想喝一杯?!边M餐時,廚房的周師傅特地給董必武端來了油炸糯米綠豆粑,董必武吃得心滿意足。他讓同志們多吃一點,自己也想再吃一個。醫(yī)生連忙示意他不能再吃了。董必武笑笑說:“好,不多吃,不多吃,我再吃半個?!闭f著,他便將綠豆粑掰成兩半,留下一半放進了盤里,并對招待所的同志說:“麻煩你給我把這半塊留著,下頓熱熱再拿出來,可莫要糟蹋了。”
董必武第二次回紅安是在1958年3月。一天,他在視察完水庫工地后,當地的干部請他用午餐。他看到桌上擺了8個菜,很不高興地說:“當干部的就是不能脫離群眾,不能搞特殊化,要在勤儉節(jié)約上帶個好頭。吃飯絕不能鋪張,一定要從簡,菜不能搞得很多,否則,我是吃不下去的?!苯Y果,按照董必武的要求,這頓飯換成了簡單的四菜一湯。
宋朝大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有兩句詩:“我雖不善書,好書莫如我?!倍匚浜苄蕾p這兩句詩。1963年,甘肅武山一位喜好書法的醫(yī)務工作者給他寄來幾幅書法作品,為了酬答,董必武就書寫了這兩句詩回贈這位同志,可能是想說明自己也是個不善書法然而卻酷愛書法的人。
其實,這第一句“我雖不善書”,并不符合董必武的實際情況。董必武的書法不僅根底厚、功夫深,而且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應當說,他很“善書”,而且是一位有成就的書法家。第二句“好書莫如我”,則比較符合他的實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主要做兩件事:讀書和寫字。讀書、寫字是他的兩大愛好。他孜孜不倦寫字數十年,很少間斷。
董必武生活儉樸,吃穿用都隨隨便便,把節(jié)余下來的生活費用于買書和碑帖。他把這些心愛的碑帖裝滿了兩個大書柜,放在臥室里。一部部碑帖經他親手整理,夾著他親筆寫的名簽,井然有序地放在他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的地方。遇到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不必驚動他人,一起身就可以瀏覽這些心愛的書法作品。1975年,董必武逝世后,這些碑帖連同他的大量藏書,已遵照董老生前的意愿,全部獻給了國家。
在董必武投身革命的漫長歲月里,盡管工作繁忙,任務緊迫,但只要條件允許,他盡可能不荒廢寫字的功課。就是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他的馬褡子里也裝著筆、墨、硯,每當宿營時,不顧行軍的疲勞困頓,在墻壁上大筆書寫標語,宣傳黨的關于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既進行了宣傳,也完成了寫字的功課,真是一舉兩得。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進了北京,擔負起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雖然年紀一天天大了,身體一天天差了,但生活卻比過去戰(zhàn)爭時期安定多了,時間也比過去更有保證,所以他寫字就越發(fā)勤奮。擠時間堅持寫字成了他的一條學習和生活準則。即使外出視察、開會或休息都不例外。1957年12月,他從廣州寫信給子女說:“……這次離京是養(yǎng)病,每天除看報外,寫寸楷六十四個,小楷一百四十四個……總不讓日子白白過去?!痹谶z留下來的一摞寫滿寸楷的紙張中,他在最后一頁空白處寫道:“1969年2月養(yǎng)病廣州,寫千字文一遍,日寫一百二十字大楷,最后剩四十字,用大楷則一紙不足,改用較小楷書寫完余白。特記其始末。今日寫楷大小一百六十字。2月11日,八三老人記?!?/p>
平時,董必武常把毛筆的銅筆帽裝在衣袋里,走路、坐車或休息時,習慣性地把筆帽掏出來,像運筆一樣用手握著在空中劃來劃去,借以加強手指和手腕運筆的力量。他有一張照片,是在海濱的沙灘上拍攝的,照片中的他正在用手杖在沙灘上寫字。
董必武寫字非常注意節(jié)約紙筆。他寫字常用舊報紙,本來這已是“廢物利用”了,但他還是按照多年的習慣把正反兩面都寫滿,直到一張張舊報紙都被充分利用之后才扔掉。
60年代初期,國家經歷著嚴重的經濟困難,紙張非常缺乏,董必武找來一塊有機玻璃板寫字。寫滿以后,就用水沖洗,用抹布擦干重新再寫。他為找到這么一個節(jié)約的辦法感到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