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晶
據《國語·魯語下》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公文伯,他的母親叫敬姜。有一天公文伯退朝,拜見母親,看到母親正在紡線。文伯說:“像我這樣大夫官職,母親還在紡線,我擔心魯國上卿季孫氏會不高興,他會以為我是個不孝之子!”
母親嘆口氣說:“魯國大概很快就要滅亡了!讓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做官。你坐這,我來告訴你。過去圣明的君主管理百姓,會將百姓分封到貧瘠的土地上居住,讓百姓勞動而自養(yǎng),使天下久長。這是因為百姓通過勞動不斷地思考、進取,這樣善心就會油然而生;相反,不勞動,貪淫邪念就會產生,貪淫邪念產生后就會忘掉善心,惡念歹心就會乘機冒出?!?/p>
兩千多年前魯國的一個貴婦人,就深知憂勞可以興家,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并且以親自紡線作為表率,及時教育兒子,真是難能可貴。
《朱子家訓》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勞動后便知道勤儉的真正含義,在吃穿用時就不會恣意妄為、揮霍無度。勞動后更能體貼勞動者的艱辛,春種秋收,日耕夜紡,也就能尊重他人的勞動,謙卑地對待勞動者,而不是頤指氣使,趾高氣揚。
勞動不僅能使勞動者感覺到自食其力的榮耀,更是人格養(yǎng)成的途徑。勞動可以積累經驗、磨煉意志、鍛煉身體、增長才干,更重要的是可以改掉懶惰的習慣,去除驕嬌二氣。古人說“將相無種,富不過三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紈绔子弟衣食無憂,最容易沾染好逸惡勞的習氣,驕奢淫逸,像《水滸傳》高衙內、《紅樓夢》薛蟠之流,整天聲色犬馬,胡作非為,最終難有好的下場。
現在我們中小學的學生,作業(yè)占據太多太多時間,成為整個家庭的中心內容,連雙休日節(jié)假日都難有機會與家人共同郊游,更別說參加勞動了。家里做飯、洗碗、打掃衛(wèi)生等有限的家務,家長都包辦了。三四年級了,家長們還要代背著書包接送,連雞蛋皮都不會剝,襪子不會洗,動不動就頂撞甚至打罵家長。中國家長最有害的口頭禪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而當有些學生長大后成了叛逆子、啃老族,又怨天尤人,殊不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目前也有個別智慧家長,他們的觀念是寧苦而不嬌,讓孩子從小就從事相應勞動、做義工等,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獨立意識,同時磨煉品質,了解社會。等到十八歲后,就讓他們獨立,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老夫人敬姜的一席話,至今仍有警示作用。讓孩子從小樹立勞動的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熱愛勞動作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之舉,更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長的職責所在,切不可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