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明代是中國刻書的一個高峰期,有官刻、私刻、坊刻等。明代的書坊非常興旺,尤其是江南一帶,一些大城市有圖書鋪子一條街。書商們的銷售渠道暢通,銷售理念先進,制造成本低廉,利潤巨大,那么他們還缺什么呢?
明代的書商們,經(jīng)史子集、醫(yī)書農(nóng)書、時人詩文乃至作文精選等無所不印,每年刊行數(shù)量巨大。但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明代的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是各種通俗小說,書坊里最好賣的永遠都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之類的書。這些暢銷書從明初開始,印了一遍又一遍,到了嘉靖年間,老百姓對新書的渴求已經(jīng)到了巔峰。
這個時候,一位營銷界的奇才橫空出世,他姓余,名象斗。余象斗親自上陣,速成了一部講真武大帝的《北游記》,然后又出了一部講華光的《南游記》,全是他自己寫的,文字粗陋不堪。他還從吳元泰那兒買來講八仙的《東游記》,又盜了《西游記》的版權(quán),湊成一部東南西北俱全的《四游記》,扔到市場上去賣。讀者早聽說過《西游記》的大名,聽說又出了三部,高興壞了,立刻掏錢去買。
余象斗作為營銷天才,他的杰作還有很多,例如他對每本書的插圖都十分重視,上面是圖,下面是字。雖然余家的刻工比起當時頂尖的刻工水平差很多,但架不住圖多,讀者愿意買。
書商賺得多,自然就會遇到盜版。當時的大才子李漁改定《金瓶梅》,又寫出《玉蒲團》這類生活小說,廣受歡迎,蘇杭的書商都盯著。他每出一本,就有人盜刻一本,不出幾日,千里之外的市面上就有盜版了。有一次,李漁南下廣東,走到一半想起家中東壁簡陋,恐有盜賊入侵,就寫信回家,提醒家人把出書用的雕版擋在東邊。等到他回來,發(fā)現(xiàn)雕版被偷走了,過了幾天,市面上出現(xiàn)了一模一樣板式的盜版書。
后來有的書商會在自己的每本書里加自己的肖像,這估計是最早的防偽標志了,至于效果,只有天曉得。
馮夢龍在《智囊》里講過一個故事,說某書坊主怕自己的書被盜,書還沒出,就先跑到衙門里說有人偷了他的書稿,誰要是盜版誰就是盜賊,讓衙門發(fā)出海捕文書去抓盜版者。欲盜版者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之時,他再趁機上市。
雖然有盜版的問題,但書坊興盛,又不像清朝有文字獄,賣書還是免稅的。真要是穿越到了明朝,做個書商發(fā)家致富估計也不比當什么王爺差!
(摘自《事實證明,人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