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正
我有一個溫雅、帥氣的朋友,他常去西北出差。某次,他跟我講起了西北某個偏僻的山村。
中國的西北地區(qū)依然有很多欠發(fā)達的縣市,朋友常去的那個地方就是其中之一。一個偏僻的村莊,臥在蜿蜒綿長的山路后,村里沒有幾條大街,市場里只有上午有人賣東西。冬日的下午,村里行人稀少,一個大太陽掛在山梁那邊。朋友住在招待所,招待所是公營的,很多時候,招待所里就住著他一個客人。
他是個好奇的人,待不住,便出了房間到處走走。這一走,就認識了很多爺們兒。這些爺們兒大多40多歲,他們下棋、喝茶、聊天,看架勢簡直就是富貴閑人。他們見我朋友瀟灑不俗,邀請他到家里去。
每次拜訪都讓我的朋友吃驚不已,因為每個家庭的墻壁上都掛著書畫作品。我朋友是頗懂藝術(shù)的,但書畫作品上的落款人他竟然一個都不認識。他們請他賞鑒,他都連連點頭:“哦,不錯不錯!”看了很多家后,他忍不住問了,這位是誰?那位是誰?他們睜大了眼睛:“你不認識他們?這位是我們鎮(zhèn)有名的書法家,那位是縣里有名的!”
慢慢地,我朋友知道了那里的人識字不多,收入很低,大多數(shù)家庭一個月只能吃四五次肉,可是掛書畫作品是他們這里的風俗。不吃肉、不添衣、沒有像樣的家具可以,但是書畫一定要掛。
生活在溫飽線上的鄉(xiāng)村人,對文化卻如此追慕,這是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
彼此熟悉了,那里的人就常常到我朋友住的招待所里玩。朋友間說話往往很隨意,可能會有一些不文雅的話,但他們從來不說。我朋友問他們:“你們并不懂書畫的好壞,保持著這樣的風俗有意義嗎?”他們都說有,但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其中有一個說:“掛得久了,總有懂的?!?/p>
有一天晚上,我朋友和一個村民聊天,對方突然說:“張老師,我請你喝酒?!?/p>
不一會兒他來了,手里拎著一瓶酒,拿兩個杯子斟滿,真誠地請我朋友喝酒。菜呢?沒有,連花生米都沒有,就是單純地喝酒。
我朋友后來跟我說,他這輩子從沒喝過那樣的酒,讓人心生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