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李雷
一篇文章,即使像古人所說的字字珠璣,也不會、也不應該是每個部分都一樣重要。從表達主題、突出中心的角度看,一定要有主要的和次要的,重點的部分和非重點的部分。這是由于文章所反映的是客觀現(xiàn)實。一定范疇的客觀現(xiàn)實是由核心部分和枝節(jié)的、次要的或與核心相連帶的部分組成。這樣,文章內(nèi)容就自然有主次之分了。
但是我們常??吹竭@樣的文章,該寫的似乎都寫到了,該說的也都說了,看起來什么也不缺,但讀起來總感到不得勁。要么是記敘的中心情節(jié)沒鋪開,要么是主要論點論說不透,要么是讀者要側(cè)重了解的知識語焉不詳。這些都是主次不分、重點不明的緣故。
例如有篇作文題為“一次難忘的會面”,記的是作者的叔父從臺灣歸來的事。文章先寫得知叔叔欲歸的消息全家很激動,用了一百字;次寫全家盼望、準備叔叔回來的情形,二百字;再寫祖母對叔叔青少年時代的回憶,三百字;最后寫叔叔回來,全家在機場迎接叔叔高高興興回家的場面,二百字。如果文章題目叫“歸來的叔叔”或“四十年后再見”等都還可以,但現(xiàn)在既然叫“一次難忘的會面”,那么,“難忘”“會面”必然是記敘的重點了,應該對會面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以及場面的激動、歡愉、作者的感想等作詳細描寫,才能切合題旨。照上文那樣寫,顯然不得要領(lǐng)。
再如“昨天·今天·明天”一題,有的學生除了引論和結(jié)尾外,中間寫了三段文字:一是昨天已去,不可挽回,成績無須沉溺,教訓不可忘卻;二是今天就在眼前,切莫放過時間,必須抓緊學習;三是明天前景燦爛,要滿懷豪情面向未來。應該說作者對這三個論點的認識和分析并不錯,問題在于本題重點是“今天”,應在對“昨天”“明天”的認識之后,側(cè)重論述“今天”的重要、對“今天”的態(tài)度等。若平均用力,普降毛雨,那么對中心的論述必然不深不透,文章也缺少說服力。
又如一篇介紹一種農(nóng)藥使用的文章,寫了這種農(nóng)藥的成分、藥性、產(chǎn)地、作用、價格、使用劑量等,最后說“只要把這種農(nóng)藥噴灑到田里,保證害蟲一掃光”。但是怎樣噴灑呢?用噴霧器還是噴粉器?有露水時灑還是無露水時灑?噴灑時用的溶劑是水還是油?噴灑人要不要防護?概而言之,“使用方法”應是這篇文章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現(xiàn)在卻一筆帶過,說而不明,人們怎樣使用這種農(nóng)藥呢?
如果主次不分、重點不明,擴寫、縮寫也同樣寫不好。擴寫里會形成堆砌材料,淹沒中心,或放大鏡看豹子,擴其一斑,局部腫脹;縮寫時則會芟除主干,只留枝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如縮寫魯迅小說《祝福》,有的同學從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一直寫到她被魯四爺趕出大門死于雪地,丟掉了小說的高潮——祥林嫂臨死前問靈魂的有無這個情節(jié)。這樣原作的立意、結(jié)構(gòu)大受損害,縮寫當然也難稱合格,根源不就在于抓不住主干和重點嗎?
那么文章要怎樣才能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呢?前面說過,文章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因此,這就不單是個寫作技巧問題,而且是對事物的認識問題。能分清客觀事物的主次,文章才能有主次。例如前面說明文一例,不認識農(nóng)藥使用方法這個內(nèi)容的重要性,寫起來自然不會側(cè)重。所以首先,要從對客觀事物(當然包括要擴寫、縮寫的原材料)的觀察分析入手,提高抓關(guān)鍵、抓主干、抓中心的能力。其次,在作文前要審好題。許多文章的重點就在題目上,比如前面記敘文那一例,如果把題目審仔細了,就不會對“會面”的情節(jié)輕描淡寫了。再次,在謀篇過程中要做好安排。我們有時是知道重點的,但在寫時就是“突”不出來。這就要點技巧了。
當然,我們作文時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還是要講一定的方法的,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
一是作文時可依據(jù)主題定重點。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凡是與中心思想關(guān)系密切,能深刻、生動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點材料,就應該詳寫,其余的便是次要材料,該略寫。法國巴黎藝術(shù)館里,陳列著一座偉大的文學家巴爾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卻沒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藝術(shù)家羅丹用斧頭砍去了。羅丹為什么要砍掉巴爾扎克雕像的雙手呢?原來,在一個深夜里,羅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爾扎克的雕像,非常滿意,連夜叫醒了他的學生來欣賞雕像。他的學生把雕像反復地看了個夠,后來,目光漸漸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爾扎克的那雙手疊合起來,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學生們不禁連聲地說:“好極了,老師,我可從沒見過這樣一雙奇妙的手啊!”羅丹的臉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雙“完美的手”。羅丹的雕像是要表現(xiàn)巴爾扎克的精神、氣質(zhì),現(xiàn)在那雙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們看了雕像,只欣賞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內(nèi)容。所以,羅丹砍掉了雕像的雙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現(xiàn)的意義。
其實不僅僅雕塑是這樣,寫作文更是如此。有圍繞中心安排詳寫和略寫,敘事的重點才能突出。記敘文詳略的安排,要由文章的中心來確定。與中心關(guān)系密切,能深刻生動地突出中心的,是重點內(nèi)容,就要詳寫;而與中心意思關(guān)系一般的次要內(nèi)容,則應寫簡略些。在寫作文的時候,詳寫與略寫, 是受主題的制約。我們必須根據(jù)主題的需要,凡與主題關(guān)系密切的,就要寫得具體、細致,可以鋪開,說得要充實;凡與主題無關(guān)或關(guān)系不大的,要略寫,可以概括,甚至可以不寫。總之,以表達主題為依據(jù),該詳則詳,該略則略,詳略要得當。
二是作文可以依據(jù)材料定重點。記敘的詳略是指記敘文的材料在選擇和使用的處理問題。文章寫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安排處理得好不好。那么,在記敘的過程中,怎樣安排詳寫和略寫呢?
(1)事情的發(fā)生和結(jié)果要略寫,事情的發(fā)展過程要詳寫。事情的發(fā)生階段,往往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結(jié)果部分,往往是寫出事情的結(jié)局或點明事情的中心。它們在整個事情中,或者說在整篇文章中,僅僅是枝節(jié)部分,所以要略寫。事情的發(fā)展過程,是整個事情,是整篇文章的主體部分,具體體現(xiàn)中心思想,需要詳寫。
(2)有點有面地敘事,“面”要略寫,“點”要詳寫。“面”上的內(nèi)容往往是渲染氣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點”上的內(nèi)容往往是文章的重點,直接體現(xiàn)中心思想。當然,在重點突出詳寫的部分時,也不能忽視略寫的部分。略寫雖是寥寥幾筆,但運用得好,文章重點就突出、主題就鮮明,起到“綠葉映襯紅花”的作用。
三是文章的體裁也是我們考慮文章重點的重要參考。文章的體裁不同,處理詳略的要求也就不同。如記敘文對要寫的人或事必須詳寫,議論、抒情則可從略,只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夠了。如《一面》,詳細記敘了三個故事,只在首尾和中間,為了突出主題,加了幾句議論。議論文重在論理,闡明論點,故說理要詳,引證事例可簡略。如方之先、崔之清寫的《論洪秀全的愛國革命思想》一文,對洪秀全的生平事跡只作了簡略的介紹,而對他的愛國、革命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及其特點,這種愛國革命思想的歷史地位,則作了詳盡的論述。如果詳略顛倒過來,詳寫洪秀全的生平事跡,議論則幾筆帶過,那文章的體裁就變了。
具體應如何安排好文章材料的詳略,其實并非無法可循,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其一,詳寫人略敘事。此法適用于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寫人,就是寫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質(zhì)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要表現(xiàn)人的這些特征,就要對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外貌等進行詳寫;對那些涉及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則應概括敘述。因為所寫的事件只是用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品質(zhì)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過程。如《一面》,作者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zhèn)魃瘢o人一種“一面”勝似數(shù)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里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zhèn)涞貙懗隽巳宋锏臍赓|(zhì)。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jīng)“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只是概括地一語帶過。
其二,詳記事略描人。此法適用于把事件作為主要記敘對象的記敘文。這類文章,敘事是重點,人物及景物的描寫只是圍繞且服務于事件。文章著眼點在事情的過程上,不用著力刻畫人物。也無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著重表現(xiàn)事件的思想意義,而不是表現(xiàn)主人公的思想。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其三,詳繪景略抒情。對于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往往是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才生發(fā)的,所以描寫景物是基礎(chǔ),應詳寫;而抒情要略寫。如課文《山雨》,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清新的筆調(diào)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作者善于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fā)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如將雨來時由遠而近、逐漸清晰的聲音比作“無字的歌謠”,將雨至時雨絲飄灑在山林的聲音比作“優(yōu)雅的小曲”,將雨過時雨珠滴落的聲音比作“一場山雨的余韻”,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不同時段的山雨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特點,突出了山雨所特有的音韻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那種對山雨、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充溢于寫景的字里行間,卻絕少直接抒情的語句。
其四,詳記敘略點睛。記敘描寫類文章,有時要更好地點明主題,就要借助適當?shù)淖h論、抒情。此類文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詳寫,抒情、議論是輔,只是深化中心、凸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只需點睛式略寫。如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最后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字雖不多,卻是感情的升華、主題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