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云
《長亭送別》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主要描寫了張生受崔母逼迫進(jìn)京趕考與崔鶯鶯在長亭分別的情景。這一折的故事情節(jié)脈絡(luò)清晰,可以概括為趕赴亭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等四個階段。在這出戲中,崔鶯鶯表現(xiàn)出來的復(fù)雜情感令人難忘,我們將她在不同階段的情感概括為痛、恨、怕、念。筆者從曲子中的副詞入手,去體會崔鶯鶯的情感變化。
痛之深
【端正好】中的藍(lán)天白云,枯萎墜地的黃花,急劇的秋風(fēng),南飛的北雁,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山上的樹葉歷經(jīng)霜打紅的像喝醉了酒一樣,見此情景,崔鶯鶯自問自答。曉得是誰把經(jīng)霜的樹葉染成紅色,全是自己離人的眼淚染就的。此處的“總是”應(yīng)作為“全都是”理解。山上樹木蓊蓊郁郁,變紅的樹葉不計其數(shù),綿延遠(yuǎn)方。每一片紅色皆是離人的血淚染成的,突出了崔鶯鶯在離愁的重壓下如喝醉了的人迷離惝恍,不能自持的情態(tài)?!静捎靡蚓吧椤⒁魄槿刖暗氖址?,以凄涼的暮秋景象來襯托出鶯鶯的離愁別恨。】
【滾繡球】中“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這一句中的“卻”是“卻才”的省略,解釋為“剛才”?!坝帧苯忉尀椤皡s”,“早”的意思是“已經(jīng)”。此句理解為“剛剛表示不再去相思,可別離已經(jīng)開始了?!贝搡L鶯與張珙才剛私下婚配,幸福很短暫,卻又要很快地分離。此種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自然痛徹心扉。
【叨叨令】中的“只索”解釋為“只須,只當(dāng)”。 兀的”課本的解釋是錯誤的,不是“這,這個”的意思而是“怎的”?!柏5摹迸c“不”連用,表示反詰?!熬靡押蟆闭n本也不做注釋,它是古詞曲的常用語,意為“將來”。女為悅己者容,張生離家而去,已無心情“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只當(dāng)整日昏昏沉沉的睡,以淚洗面來熬度時光,怎能不煩悶。孤獨寂寞的崔鶯鶯猶如離開了水的魚,沒有了張生是無法生存的。所以在張生離去的日子里,叮囑張生要頻繁的寄信給自己,及時了解張生的境遇,借此安慰自己的相思之痛。
恨之幽
【幺篇】中“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句中的“但”是“只”義?!吧贰崩斫鉃椤斑h(yuǎn)”,表示極度。崔鶯鶯只希望與張珙像并頭蓮日夜廝守,繾綣纏綿,遠(yuǎn)勝于張生中狀元。忠貞純樸的愛情遠(yuǎn)勝于“狀元及第”,同時鶯鶯認(rèn)為不一定非得夫貴妻榮,也可以妻榮夫貴,直接視功名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反映了她對男尊女卑、功名利祿等封建禮教觀念的蔑視與批判。她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崔鶯鶯雖然痛恨封建功名觀念,可是無法改變分離的現(xiàn)實?!緷M庭芳】“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們共桌而食”句中的“得”應(yīng)理解為“僅”,“合”釋為“應(yīng)該”。想在分別之際,盡盡做妻子的義務(wù),想“與他舉案齊眉”一起吃頓飯,可也因母親的在場而難以如愿。正是由于崔母堅持張珙“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才讓崔鶯鶯覺得酒食“嘗著似土和泥”無滋味。心中的“恨塞滿愁腸胃”。
念之遠(yuǎn)
【五煞】中的“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fēng)霜要起遲!鞍馬秋風(fēng)里,最難調(diào)護(hù),最要扶持”這一句,“宜”是“應(yīng)該”,兩個“最”,寫出鶯鶯對即將遠(yuǎn)去的愛人,千叮嚀,萬囑咐。鶯鶯讓張生要注意適應(yīng)水土,路途上要節(jié)制飲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遲”。她想象張生,深秋時節(jié),千里奔波,鞍馬勞頓,最難調(diào)護(hù),最需關(guān)照。
作為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她想到荒村、野店,足見其身雖在崔府,心早已隨張生而去,思念的深遠(yuǎn)。
怕之切
除了臨行前對張生生活上的千叮嚀萬囑咐,崔鶯鶯最擔(dān)心的還是張生的始亂終棄?!径贰恐械摹澳阈輵n‘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句中的“休”“只”兩字直白露骨地表明了崔鶯鶯心中的害怕惶恐。崔鶯鶯清楚的知道張生科考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的愛情的巨大考驗。倘若張生得中,他將成為皇親貴戚、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自己母親又不會承認(rèn)這個白衣女婿的。崔鶯鶯越是直接叮囑,越是表明其心中的怕有多深切。如果劇中的張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誠的君子的話,鶯鶯的棄婦命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句中的“須”是“一定”的意思,我這里的信一定接連不斷地寄給你。一方面表明了鶯鶯做事的肯定與堅決,另一方面也表明崔鶯鶯想時刻了解張生的情況并時刻叮囑他不要忘了她、拋棄她。
從這些副詞中,我們可以深刻理解崔鶯鶯心中情感的變化與程度。同時也把崔鶯鶯的人物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強化了全劇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