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在這個城市過上了“步步驚心”的日子?!
人行道已成賽車道,任何時候你都得為鬼魅般從身邊掠過,“倏、倏”亂穿的電動車而心驚肉跳—有時候你會覺得正在被無數的“穿條魚”切割包圍著,前后左右“倏、倏、倏”地到處是箭一樣擦身而過的電動車,背影最為猖獗的無非“餓了么”、“美團”,典型的“橫行霸道!”
許是心靈感應。我那天剛剛咬牙切齒地罵了一句“橫行霸道”,手機響了,跳出了一行觸目驚心的字李謀秋去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位參與華山、瑞金急診科創(chuàng)建的“急診泰斗”級的人物,最終居然也猝死!——在慢車道被“餓了么”撞死!
2018年2月24日中午,李謀秋在中山南路漕溪路附近被“餓了么”送外賣的撞倒,頭部撞到石頭上,顱骨骨折、顱內腦出血,腦挫傷,就此沒再醒來并于3月26日不幸去世,享年75歲。
從“華山”到“瑞金”——他一輩子搶救過多少危重病人?已無法統(tǒng)計。我記得上?!癐CU”(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搶救機制的引進與推廣,李謀秋也是先行者,至少,在我的記憶中,他是第一個向我熱情詳細介紹“ICU”搶救機制的醫(yī)生,因為,30年前,他是我最得力的醫(yī)學科普作者之一。
那時我在《康復志雜》做編輯,記得一次組稿會議上,平時說話慢條斯理的李謀秋突然用罕見的急促語氣呼吁大家關注“ICU”,他說ICU自20世紀80年代初在歐美起步后,已廣受關注,而我們的起步太晚,社會對此懵懂無知,作為醫(yī)院危重病人的搶救中心,ICU的監(jiān)護水平如何,設備是否先進,已成為衡量一個醫(yī)院搶救水平的重要標志。“狹隘地說,我們如果對此繼續(xù)不予關注,很可能我們的親人、鄰居、朋友、同學未來就會遇到類似的困境而得不到及時的救助!”
我們一聽當場拍板請他寫就通俗介紹ICU的文章,文章很長,但是一如他一貫的風格,寫得深入淺出,通俗生動,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把我們ICU落后的現狀、社會的迫切需求、未來的宏大愿景,無不細細道來,《康復志雜》當年的發(fā)行量高達70余萬份,而且醫(yī)院是發(fā)行重點,其社會影響力之大不容低估。
當時的作者都嚷嚷選題匱乏,我做編輯的常常對他們拋一些引導性的、啟發(fā)性的材料,惟李謀秋從不為選題擔憂——嚴重創(chuàng)傷、大手術后的嚴密監(jiān)濺心肺復蘇;各臟器(包括心、腦、肺、肝、腎)功能衰竭或多臟器衰竭的搶救與監(jiān)護;重癥休克、敗血癥及中毒病人;小兒重癥監(jiān)護(PICU);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NICU)……
無知造成的悲劇,意外獲救的喜劇,他的故事永遠寫不完。急診室、監(jiān)護室,要么一次次地回天無力,要么一次次地化險為夷,給人感覺李謀秋的整個人生似乎天天在打仗,天天在博弈,生活內容豐富精彩到爆棚。
也許驚濤駭浪見多了,除了組稿會上的侃侃而談,他平時話很少,即令開口也是儒雅平和,沉穩(wěn)持重,一如他的稿子始終那么條理清晰,詳略得當,特別是一手漂亮的字,謄在稿子永遠整整齊齊。
有一次他到編輯部送急稿,居然一頭大汗還掛著口罩,我問怎么回事,他非常淡然地說,剛好搶救成功一個心肺復蘇病人……
很可惜,我們終于要說再見。迄今暌違20多年,沒想到會在媒體上知道他的兇訊。
看著手機屏幕,我悲憤地想,那個只不過為了一個“好評”而瘋狂飆車的快遞哥,有知道他撞倒了一個多么重要的人物嗎?!當年沒有他,我們的周圍不知要多死多少老人!當年沒有他,我們的周圍不知要多死多少婦孺!多少垂危的生命是他一手救過來的,甚至現在可能還在看他去世的新聞,而他卻被一個卑微的理由一撞而離世!
那么,又是誰逼著快遞哥為了一個“好評”而瘋狂飆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