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曉 玲
(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符號是可供感知,且能代表其本身事物以外的事物。符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簡化方式,是構成文化和自然之前的橋梁,同時也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
符號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符號學認為我們的城市文化環(huán)境是一個巨大的意義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由復雜的、不同種類的符號混合而成,這些符號包括空間、建筑物、音樂、食物、手勢、節(jié)事活動、禮節(jié)等,為人民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理解城市提供了多種可能和多種視角。
城市是一個龐雜的巨系統(tǒng),讓一個人將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存留在記憶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凱文·林奇的城市意向研究為我們理解城市的市民意象打開了窗戶。林奇的研究指出,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一個由許多人意象復合而成的公眾意象,歸納為城市由一系列符號構成,包括道路、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和標志物。人們通過自己對城市不同符號的理解去認知和熟悉城市,最終達到真正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
城市是建設思想的外化。中外城市在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許多關于城市建設和規(guī)劃的思想、理論,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賴特的廣畝城市等,以及當下的綠色城市、智慧城市,農村的田園綜合體、美麗鄉(xiāng)村等思潮。如何將思想理論體系外化和物化,呈現(xiàn)在具體的城市中,更常見的方式則為符號建構。通過符號的建構將城市文化、建設思想物化在城市中,以實現(xiàn)思想化的理論。
1)虛擬的符號——特指非實物類的符號,如秦腔之于陜北,京腔之于北京,變臉之于四川,二人轉之于東北等。
2)實體的符號——指實物類的符號,如長城代表中國,火鍋代表成都,大雁塔代表西安,明珠塔代表上海等。
無論是虛擬的符號還是實體的符號,在符號建構后,它在城市中的意象不應僅僅是其本體,更多的應從其本體映射出其背后的文化意義。
從符號學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特色形象是因為每個城市都有著各自特色的景觀語言和符號,而這些語言和符號在人們的交流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表達,從而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因此,某種城市形態(tài)通常具有某種意義,在城市設計中嘗試去表達這種象征。用符號的方法去分析城市和城市建筑形式已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理解城市的事實。而在城市規(guī)劃中,對相關規(guī)劃思想和理論更多的要強調共識,那么簡潔而有力的符號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認同。
1)將城市文化注入高度抽象和概括化的符號,簡潔而具象的反映城市文化內涵。
2)通過符號的構建,建立政府與民眾的共識體系,有助于推動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順利實施。
3)有助于指導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通過對符號的本體聚焦和意義擴散,提供更多理解城市的途徑。
4)簡潔的符號利于傳播,更有利于大眾的接受,使城市規(guī)劃從專業(yè)領域走向大眾化,有利于城市規(guī)劃公眾參與的深入。
1)識別文化的內核。根據(jù)城市中階層的分類,城市文化分為精英文化和市民文化;根據(jù)文化受眾主體,城市文化又分為大眾文化和小眾文化。在構建城市文化符號前,首先確定城市文化類型,在不同類型文化中進行文化內核的識別。這需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識別選定的文化其內核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二是是否同未來發(fā)展趨勢有一致性。
2)文化內核的符號化。對文化內核進行符號化處理,使其具有簡潔和高度概括抽象的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無論在實體層面還是在隱喻層面都具有可追溯文化核心的路徑。
3)符號內容的系統(tǒng)化。在具體的城市規(guī)劃中,需要將不同抽象概括的符號進行系統(tǒng)化分門別類。具體分為三大系統(tǒng),城市文化系統(tǒng),城市空間系統(tǒng)和城市行為系統(tǒng)。城市文化系統(tǒng)的符號主要由虛擬的、有關城市發(fā)展歷史的非物質化的文化類符號構成;城市空間系統(tǒng)符號,實體性符號,主要包括城市中代表各類空間的空間符號,如步行空間的符號、商業(yè)空間符號、辦公空間符號、休閑娛樂空間符號等;行為系統(tǒng)主要包括城市中的事件性活動、節(jié)事活動等的活動符號。
城市文化符號的系統(tǒng)化,將城市文化符號應用在城市中的途徑分成三個方面。虛擬的、非物質化的文化符號、實體城市空間符號和城市節(jié)事活動符號。類別不多但種類廣泛。下面以德陽市濱河文化長廊為例,簡述城市文化符號在城市空間中的應用。
德陽市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距離省會成都46 km,是古蜀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yè)基地和全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之一。因此古蜀文化和工業(yè)文化成為城市主流文化,也是城市特色塑造的基礎。城市文化符號的識別很容易。為彰顯城市特色,充分利用文化的浸潤作用和符號的指代內涵作用,德陽市利用城市中河流濱河綠地規(guī)劃設計濱河文化長廊,以符號引申文化、以空間為載體,將城市文化符號烙在空間中,用無聲的方式滋潤和影響著城市市民。
濱河文化長廊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工業(yè)文化長廊、三國文化藝術長廊以及三星堆文化長廊。
工業(yè)文化長廊以德陽三大動力設備制造企業(yè)中車間內部的機械設備零件為原型進行文化要素符號化(如圖1所示)。在工業(yè)長廊構筑中,將符號化的工業(yè)文化要素散落于濱河長廊中或開闊或狹窄的廣場或廊道中,形成或疏朗或擁擠的空間,隱射出城市工業(yè)緊張繁忙且有序的精神面貌。
三國文化藝術長廊以德陽古蜀文化為背景(如圖2,圖3所示),將德陽在古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場景符號化,結合濱河長廊狹長的空間,將不同事件符號由南至北散布于長廊中,形成以事件時間為主軸的歷史延伸空間,將古蜀三國文化以空間的方式向市民娓娓道來。
三星堆文化藝術長廊(見圖3),則是以三星堆古蜀文化為主題,將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外化于青銅面具、金箔人面像、縱目面具、神鳥等符號中,在長廊中以符號的方式傳遞文化,述說歷史。
城市文化符號將抽象的城市文化具象化,文化符號的系統(tǒng)化一方面為構建城市文化的語言系統(tǒng)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將更加有利于城市文化的接受和傳播,它使人們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和體驗文化。將城市文化符號系統(tǒng)與城市規(guī)劃建設聯(lián)姻,不僅為城市文化傳播提供物質舞臺,也為塑造個性而有特色的城市空間營造精神支柱。通過城市文化的符號化及系統(tǒng)應用,進一步理解和詮釋了城市文化,豐富了文化內涵,特色了城市空間,還達到了文化與市民精神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