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自有刑罰的歷史以來,它的形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從原始社會的同態(tài)報復,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威懾刑,到資本主義時期的等價刑、矯正刑以及折衷刑,刑罰在變化中似乎呈現(xiàn)出“進化”的趨勢,即從野蠻到文明、從低俗到高雅。而伴隨這個發(fā)展變化過程的理論家們賦予刑罰的界乎完美正義的學說體系,也似乎證明著刑罰正日益成為正義的聲音。既然我們是從縱向的時間角度來考察刑罰的發(fā)展,我更愿意用米歇爾.??玛P于懲罰的由古至今的變化實際上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觀點以及刑罰從來就是也只是政治權力的技術學,它所能起到的唯一持續(xù)的作用就是維護現(xiàn)有的政治權力體系的觀點與正統(tǒng)的刑罰學進化論觀點進行比較來審視刑罰的發(fā)展。
關鍵詞:??拢粰嗔?;規(guī)訓
第二部分 肉體——司法報復的對象
在《規(guī)訓與懲罰》一書中,??聻槲覀冋故玖朔▏耸兰o一個公開處決的場面,受刑者的凄厲叫聲和圍觀者的喝罵聲似乎就響在耳邊。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達到威嚇的目的,廣施重刑。
“這種針對肉體的酷刑,是一種生產(chǎn)制度的后果。在這種生產(chǎn)制度中,勞動力乃至人的肉體沒有在工業(yè)經(jīng)濟中所賦予的那種效用和商業(yè)價值。此外,這種對肉體的“輕視”當然是與某種對死亡的普遍態(tài)度里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基督教的價值觀,而且還能窺見一種人口學上的,在某種意義上是生物學上的形式“疾病猖獗、餓骨遍野,瘟疫周期性的橫掃人世,嬰兒死亡率駭人聽聞,生態(tài)——經(jīng)濟平衡極不穩(wěn)定——所有這一切都使的人們對死亡司空見慣,而且產(chǎn)生了包容死亡的儀式,以使死亡變的為人們所接受。并賦予步步緊逼的死亡現(xiàn)象以某種意義?!盵iii]同時,“由于殘暴是犯罪的組成部分,而懲罰用酷刑來回擊,目的在于將犯罪真相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薄胺缸锏臍埍┮彩菍鞯募ち姨魬?zhàn)。它使君主作出回應,折種回應比犯罪的殘暴走的更遠,以便制服它,通過矯枉過正來制服它、克服它?!盵iv]從這兩點可以看出,犯人的肉體無非是統(tǒng)治權力報復的對象,是其恢復自身威望表明權力至上的工具。
以肉體作為懲罰對象的刑罰被現(xiàn)代學者們概括為報復刑和威懾刑。報復刑是刑罰的初始形態(tài),是原始社會復仇習慣自然演變的結果。[v]此種刑罰無疑體現(xiàn)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命抵命”式的刑罪同害報復的原則。同害報復雖然體現(xiàn)了對于配刑公正的追求,但其對犯罪的認識只停留于損害形態(tài)、表現(xiàn)方式等外在特征,將其做為對犯罪的唯一基點,完全排斥犯罪的主觀因素,使得同報復因只顧犯罪的客觀因素,不顧犯罪的主觀因素而失之片面。威懾刑產(chǎn)生于奴隸社會中后期。[vi]威懾刑是以一般預防為其配刑原則的,即將刑罰作為預防犯罪的手段。從威懾刑開始,刑罰的功利價值被愈發(fā)重視起來。可是一般預防刑論又是極其不合理的。首先,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不是對人的尊嚴和自由予以應有的重視,而是像狗一樣地對待他?!逼浯?,觀念上,刑罰愈重,其威懾力愈大,這樣,就導致刑罰與罪行之間的嚴重失衡。再次,如何衡量刑罰之間的嚴重程度,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并且明確的標準。因此,使刑罰僅與一般預防相適應是不合理的。
??抡J為,18-19世紀公開處決和酷刑的逐漸消失,其原因有三:一是在公開處決的場面中,君主權力和民眾權力的對決,產(chǎn)生很多政治上的不穩(wěn)定。一是司法機構建制混亂,相互重疊、相互抵消,使刑事司法漏洞百出;君主干預司法,打亂正常司法運作,使司法集軟弱和暴虐于一身。一是以往普遍存在的非法活動,隨著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發(fā)展,漸漸成為嚴重威脅多數(shù)人利益的,急需得到法律歸置的行為。
兩種不同的角度,標志著兩種理論的進路和其各自的話語。前者從刑罰功能機制出發(fā),對存在的每種刑罰進行比較研究。利用進化論的原理——優(yōu)勝劣汰,揭示針對肉體的報復刑和威懾刑因為其功能的片面性而遭淘汰的命運。這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理論體系。使用“進化論”作為研究方法,將流行的“功利主義”作為立論的基礎,并用刑罰學話語推導出嚴密的邏輯。但正像用上帝的故事來論證上帝的存在一樣,我們更需要的是其他方面的論證。而??虑∏商峁┝诉@樣一種進路。他從權力——技術學的角度,闡述懲罰權力的結構和技術需要變革的基本理由。
第三部分 控制靈魂的權力技術學
“尋找對一種罪行的適當懲罰,也就是尋求一種傷害,這種傷害的觀念應能永遠剝奪犯罪觀念的吸引力……這就需要確立對立價值的表象,確立對立力量之間的數(shù)量差異,確立一套能夠使這些力量的運動服從權力關系的障礙——符號體系?!盵viii]??陆酉聛黹_始闡述這一套障礙——符號體系。“不再是通過公開處決中制造過度痛苦和公開羞辱的儀式游戲運用于肉體,而是運用于精神……”。監(jiān)禁正是這一障礙——符號體系的主體。監(jiān)禁之所以取代其他刑罰方式,變成一種最一般的合法懲罰形式,是基于:首先,它們的宗旨不在于抹去一種罪行,而在于防止其重演。其次,人們實施懲罰不是為了消除罪行,而是為了改造罪犯。最后,它包容了人的各種變量,通過犯人的特點及其對其他人的危害調(diào)節(jié)刑期這種懲罰的符號是公之于眾的,給人們一個教訓,公眾的記憶將會以傳聞的形式復制法律的嚴峻話語。使所有人向高尚的楷??繑n。塑造了一套新的懲罰的話語。
脫離開??玛P注刑罰作用點變化的話語,我們來審視一下在刑罰進化的話語體系中,監(jiān)禁刑是否真的因其既達到一般預防又實現(xiàn)個別預防而變的合理。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英國倫理學家邊沁等均主張刑罰應以雙重預防為其目的。
繼續(xù)對兩種進路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并不是在探討同一個問題。??滤U述的監(jiān)禁刑并不是從作用和功能上評判其優(yōu)劣,他只是要告訴我們,監(jiān)禁刑雖然已經(jīng)擺脫了酷刑的表象——針對肉體的痛苦制造技術,但其作用點依然不能脫離開人的肉體。與??乱粯?,刑罰進化論者也不認為監(jiān)禁刑是完美無缺的。因為一種刑罰不能同時遵循兩個標準,盡管它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兼顧到另外一種利。在這一點上,福柯似乎并沒有感到迷茫,盡管他并沒有給我們預言懲罰的未來模式,但我們已能從他的話語體系中看到刑罰的命運。
第四部分 悲劇的藝術
尼采曾經(jīng)說過:“這個世界對于人類來說是殘酷而無意義的,所以悲觀主義是真理。但是,真理并非最高的價值標準,藝術比真理更有價值。為了生存,我們需要用藝術的‘謊言去掩蓋某些可怕的真理?!?/p>
犯罪和懲罰這一對概念中,犯罪是作為真理的形式出現(xiàn)的。犯罪的存在揭示了“人性的一種十分幸運的不可壓抑性。”不應該把它看作一種弱點或一種病態(tài),而應視之為一種正在蘇醒的活力,一種“在人的個性名義下的抗議爆發(fā)?!薄胺缸飭拘蚜宋覀兓煦缏槟镜那楦信c半遮半掩的激情。沒有犯罪,我們將長久地陷于混亂和軟弱?!盵xiii]
第五部分 結束語
酷刑的場面和封閉的監(jiān)獄就是懲罰的藝術形式。刑罰從簡單的以暴制暴的階段而到以技術手段去區(qū)分罪犯,利用罪犯,與其說它們使易于違法的人變的馴順,不如說它們傾向于把對法律的簪越吸收進一種一般的征服策略,也就是從赤裸裸的暴力場面到隱蔽的權力運作的過程。
如果說犯罪是人性的悲劇,那懲罰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掩蓋悲劇的悲劇。
參考文獻
[1]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頁。
[2]張之滄,林丹:《當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87頁。
[3]??拢骸兑?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第17頁。
[4]潘可禮:《社會空間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版,第205-209頁。
作者簡介
吳冰冰(出生年份1994—9.1),性別:女,籍貫: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學歷:碩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