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乙
“太紅的話,藝術(shù)家屬性會偏頗,有比較恒定的曝光率,大家定期看你的演出,聽到你一些新的藝術(shù)觀點(diǎn),就夠了”。
今天給年輕人說起京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yīng)會是王珮瑜,瑜老板。近年來,她頻頻亮相各大電視節(jié)目,為京劇站臺、吆喝,引來眾多粉絲。在時下年輕人聚集的B站,只要是她的視頻,各式“表白”彈幕滿屏:“朗朗如日月之入懷”“為瑜老板第一次去找京劇來看”“我可能是中了一種叫王珮瑜的毒了”……
王珮瑜卻說,“你們才知道我啊,我早就火了?!?/p>
偶然中的必然
1978年,王珮瑜出生在江蘇蘇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兒時的她興趣廣泛,學(xué)過評彈、琵琶,練過聲樂,五歲就開始登臺演出。八歲那年憑借一曲評彈《新木蘭辭》名滿蘇州,展露天賦。當(dāng)時她還沒有手里的琵琶高,舞臺上身著青綠演出服,厚厚的腮紅涂在她的臉上。當(dāng)她咿咿呀呀地唱著“驚聞可汗點(diǎn)兵卒”時,像極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花木蘭,這種英氣并非刻意模仿,而是自然流露出的,帶著些與生俱來的意味。
后來因?yàn)樯頌榫﹦蛎缘木司艘痪洹安粫﹦〔凰闩!保ぐl(fā)了她好勝的心,種下了與京劇的緣分。之后走的每一步,也都如同命中注定般,仿佛是早已預(yù)設(shè)好的,讓人覺得她理所當(dāng)然如此,一切偶然都會成為必然。
王珮瑜十四歲時成為上海戲曲學(xué)校開國以來招收的第一位女老生,十六歲憑一折《文昭關(guān)》得到梅葆玖賞識,曾看過孟小冬最后一次登臺義演的京劇大師譚元壽親自為她配戲,并盛贊她為“小孟小冬”。二十歲以前便將能參賽的大獎悉數(shù)拿下,二十五歲擔(dān)任上海京劇院一團(tuán)副團(tuán)長。
“那是一段被命運(yùn)推著走的日子?!蓖醌樿み@么形容。
對京劇接觸越深,王珮瑜越發(fā)感受到京劇的“落寞”。京劇的觀眾群出現(xiàn)嚴(yán)重斷層,京劇的傳播迫在眉睫。
年輕氣盛的她在二十六歲這年離開了體制,自組京劇工作室,想來一場京劇的變革。但是,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戲臺上的一切——道具、燈光、舞美、搭戲的演員,都是體制內(nèi)的,沒人能跟她搭伙。而以當(dāng)時她的知名度,還不足以真正將這些人吸引到身邊來。一下從寵兒摔到無人問津,“敗走麥城”的日子里讓她學(xué)會了清醒與自省。
創(chuàng)業(yè)一年半后,王珮瑜又回到了上海京劇院。對于老天爺賞的飯,她開始明白“不能聰明反被聰明誤”?!耙郧笆堑凸懒耸澜?,高估了自己?!蓖醌樿ふf。但也正是這一段經(jīng)歷讓她對京劇、對自己想做的事兒有了重新的認(rèn)識。
“理解與不理解我都開始理解”
2008年12月21日,是曲藝界與京劇界紀(jì)念相聲泰斗馬三立誕辰95周年,也是“梨園冬皇”孟小冬百歲冥誕的日子。一場墨殼原態(tài)版京劇《烏盆記》在天津中華劇院上演。這是第一次讓京劇、相聲、評書三種表演形式同臺混搭的演出: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傳人馬志明說相聲《烏盆記》,單田芳講評書《烏盆記》,王珮瑜再用京劇演繹。
這次跨界《烏盆記》演出很是轟動,一時成了天津曲藝界津津樂道的盛事。
在這之前,她曾經(jīng)以吉他伴奏演唱傳統(tǒng)京劇《四郎探母》,當(dāng)時有人大呼“大逆不道”,但在王珮瑜看來她只把樂器配置換成吉他,并沒有改變唱法,還是尊重了湖廣音、中州韻的基本韻律。在后來頻繁出入《奇葩大會》《跨界歌王》《朗讀者》等熱門綜藝的情況下,這種爭議越來越大。
王珮瑜不理解,也傷心,“都是我很親近的人,了解我成長的人,為什么要來質(zhì)疑我?”
后來她想明白了——傳播京劇這件事,他們沒有接觸過,為什么要來理解你?
在她心中,“京劇”是一個美好的存在。就像她自己曾說的那樣,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還有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京劇可以用中國的敘事方式講述好的故事,可以寄托情志、抒發(fā)情感,給人們美的享受,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p>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走進(jìn)劇場,從2011年起,王珮瑜開設(shè)了公益講座“瑜樂京劇課”,向大眾普及京劇。2014年,王珮瑜成立了個人工作室“瑜音社”,以個人品牌的形式進(jìn)行京劇傳播。
從表面上看起來王珮瑜更突出了,站在了聚光燈下被照耀,而實(shí)際上,她卻是在不斷“隱形”?!熬﹦∈且粋€‘角兒的藝術(shù),她太依賴人的傳承與傳播?!蓖醌樿ふf,“只有當(dāng)‘角兒站出來,一方面對藝術(shù)本身傳承、消化、再傳承,另一方面又讓京劇觸碰到更廣闊的人群。”
她深知自己該做什么,該如何做。對自己的曝光率她為自己設(shè)了一條線,“太紅的話,藝術(shù)家屬性會偏頗,別人就不再關(guān)注你核心的東西了。有比較恒定的曝光率,大家定期看你的演出,聽到你一些新的藝術(shù)觀點(diǎn),就夠了?!蓖醌樿ふf,“別太紅,我要保持粉紅?!?/p>
追求極致,盡人事,聽天命
王珮瑜最喜歡的電影是《霸王別姬》。里面有個配角叫小癩子,愛吃冰糖葫蘆。有一回他看見臺上的霸王,滿臉羨慕地對身邊的朋友說,“我得挨多少打,才能成為這樣的角兒?!?/p>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王珮瑜十五歲,正是進(jìn)戲校的第二年。她也和小癩子一樣在練功:擰旋子、小翻、虎跳、跑圈。吃了很多皮肉苦,王珮瑜覺得暗無天日,對前途充滿迷茫。那時候母親對她說:“只能成功,不能不成功,只能好,不能不好?!?/p>
另一個影響到她的人是張國榮。后來在跟《霸王別姬》劇組的戲劇指導(dǎo)聊天時,王珮瑜才知道,張國榮身為一個從未接觸過京劇的香港人,竟然把戲揣摩得那么仔細(xì),練得那么到位,真正做到人戲合一。
那時,王珮瑜把張國榮1989年“告別歌壇演唱會”的錄像帶借來,和朋友一起找機(jī)器翻錄,看了成百上千遍,記住了每個神態(tài)、每個環(huán)節(jié),包括跟粉絲握手,哪個部分對觀眾笑,哪個部分會流淚。張國榮成為她的勵志源頭:所有走到行業(yè)最頂端的人,都具有同樣的特質(zhì),就是追求極致。
為了保持上臺的狀態(tài),她至今確保一周三次的有氧訓(xùn)練,規(guī)律健身。
她在喜馬拉雅開設(shè)音頻節(jié)目《京劇其實(shí)很好玩》,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聽眾解析京劇經(jīng)典劇目。單集十分鐘的課,但背后是五個小時的打磨。
隨著影響力的擴(kuò)大,對于當(dāng)下很多年輕人來說,王珮瑜的節(jié)目和視頻成了他們和國粹的第一次深度接觸。作為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王珮瑜在兩會上說,“面向年輕的市場、面向年輕的粉絲和觀眾,我們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培養(yǎng),然后是引導(dǎo),第三件重要的事就是等待?!?/p>
季羨林曾歸納出做事的四種人,聰明人下笨功夫、聰明人下聰明功夫、笨人下笨功夫、笨人下聰明功夫。王珮瑜似乎更貼近第一種人,她在京劇的大湖里投下一顆顆石子,不是問路,而要留片片真心。因?yàn)樗馈耙却?,要追求,盡人事,聽天命,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