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中后期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宣傳天主教義,在進入中國后他積極開展傳教活動,不斷擴大交友范圍,游走于晚明士大夫階層之中,為中西文化溝通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利瑪竇 晚明 中西文化交流
一、利瑪竇生平簡述
利瑪竇,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一座小城。1561年進入寄宿學校學習,1568年在羅馬圣湯多雷亞學院修習法律。三年后加入耶穌會,并在耶穌會主辦的圣安德烈備修院學習哲學和神學,期間還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并在數(shù)學、天文等多個學科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
1577 年,利瑪竇前往印度傳教。1580年被授予神父一職。兩年后,利瑪竇應范禮安神父之邀來到澳門,學習漢語并了解中國風俗。次年九月進入中國,在肇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駐地。
此后數(shù)年,利瑪竇游走于中國內地,傳教同時不斷學習中國文化,與當時的一些朝中重臣和民間學者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誼。他將西方科技引入中國,也把中國的思想文化傳播到歐洲世界。
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病逝于北京,享年五十九歲。
二、明代中后期的中西文化初遇
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穿透了中西界限,文明間的對話就此展開。之后數(shù)個世紀,中西方往來事跡也曾見于史冊。明初,由于太祖制定的保守的外交策略,中西間的交往一度處于低迷狀態(tài)。
十五、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fā)現(xiàn)等都加快了世界聯(lián)結的進程,西方探險家們在對資本的追逐中不斷向東方擴張。在此基礎上,葡萄牙最先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國,幾經波折之后終于在嘉靖年間得到皇帝首肯,允許他們在澳門租地納稅,長期居住。葡萄牙成功與中國確立友好關系之后,其他歐洲國家也緊隨其后,與中國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圍,這些為之后的傳教士來華和中西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奠定了基礎。
十六世紀中期,耶穌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沙勿略開始嘗試進入中國傳教,但由于種種原因所造成的阻礙,他并沒有進入中國內地開展傳教活動,但他的努力為之后的范禮安、羅明堅、利瑪竇等人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盀槲磥磉m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的新的傳教路線的確立,鋪墊了最初的基石,從而為中西文化交流在較為平等與和平的條件下展開,開辟了道路”。①
三、利瑪竇來華與晚明“利瑪竇現(xiàn)象”
1581年,利瑪竇進入廣東,在肇慶和韶州等地生活了近十三年,期間,他一直在嘗試最佳的傳教策略。最初,他穿上僧侶服飾,以“西僧”形象與明人接觸。同時也學習漢語并閱讀儒家典籍,了解儒家文化。隨后利瑪竇逐漸意識到僧侶形象的不利之處,因為士紳階層中很多人對佛教有排斥心理。于是,在好友建議下,利瑪竇脫掉僧服,改穿儒服,向士紳階層靠攏,實行“合儒斥佛”策略,向士大夫階層示好。
事實證明,利瑪竇此決定是正確的。士紳們對這位“西儒”很感興趣,他們紛紛與之結交,利瑪竇的交友圈迅速擴大。積累了人脈資源之后,他在上層官員的幫助下來到江南一帶。江南是晚明最富庶繁華的地段,經濟發(fā)達,學術氛圍濃郁。在此利瑪竇迅速調整傳教策略,先利用西方科技成果吸引眾人了解天主教,而后積極順應士人們的講學交友之風,著書立說,結交士人,向他們宣傳西方科技知識。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歷之后,利瑪竇成了江南士紳圈子里的“公眾人物”,一時之間“四方人士無不知有利先生者”,“公卿以下重其人,咸與晉接”。②
晚明各類文獻中很多都能搜檢到利瑪竇的身影,粗略估計有一百五十多部不同的文獻都記載了利瑪竇的事跡?!笆渴说戎仄淙恕⒆x其書,眾多文獻記其事”,以此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圍繞利瑪竇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景觀被學界稱之為“利瑪竇現(xiàn)象”?!袄敻]現(xiàn)象”是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盛況,也是晚明歷史上一道空前絕后的文化奇觀。
四、利瑪竇影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晚明時代的大明帝國已漸露頹勢,危機四伏。然而與之相應和的確實江南地區(qū)的經濟繁盛,以及思想領域的活力四射,大放異彩。
西方文化科技傳入之初,不少封建士大夫抱持狹隘的華夷觀念,對西夷器物非常排斥,以為“奇技淫巧”。但經過以利瑪竇為首的傳教士的努力,逐漸有不少開明士紳接納西方科技文化。晚明江南“陽明心學”盛行,以李贄為首的思想家們大多“離經叛道”,故而他們對不同的文化思想表現(xiàn)出極大的包容,也更愿意接納西方事物。向中國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利瑪竇也將中國的哲學思想、知識技術傳入歐洲國家,為西方社會揭開神秘東方的面紗?!拔鲗W東漸”的同時,東方的思想文化也引起了歐洲人的好奇。儒家的經典“四書”被利瑪竇翻譯為拉丁文傳入歐洲,中國的印刷術也傳播到了西方,使西方社會認識到了中國印刷術的先進性。中醫(yī)、音樂、建筑、宗教、政治制度等也逐漸經傳教士之手進入西方社會,讓西方社會了解到一個更加全面、真實的中國,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實質。
結 論
晚明時代,東西方之間的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成為大勢所趨。以利瑪竇為首的一批傳教士搭起了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他向開明士紳宣傳西方科技文化,同時也將中國思想技術傳入歐洲,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進程。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今天,我們倡導多元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對利瑪竇的研究就更具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利瑪竇《利瑪竇書信集》[M].劉俊余,王玉川譯.臺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注釋:
①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50頁
②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四《外國七》
作者簡介:鄭愛華(1993-),女,漢族,黑龍江省虎林市人,歷史學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2016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明清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