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樂
摘 要:本文以學習方式的變革、合作學習為基點,在生活化教學的基礎上,根據(jù)我市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省編《體育與保健課程指導綱要》教材內(nèi)容以及師生多向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整合,建立新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合作化教學。通過實踐探索,它有效地開發(fā)了人力資源,創(chuàng)造了多重、一致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不同類型的學生獲得認知與支持;提高了練習完成度,以及學生間合理分配認知責任;鼓勵了學生們成為自主的、明確的學習者;師生關系民主化,減輕了學習焦慮感;發(fā)展了學生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的各種技能,從而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合作化教學 人力資源 創(chuàng)造性整合
一、合作化教學的界定
合作化教學是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及師生的交往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整合,促進性地使用小組教學,讓學生在一起學習(分組、計劃、商議、合作學練、展示、總結評議),有效地開發(fā)人力資源,使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的新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二、合作化教學程序
合作化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和多邊活動,既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
三、合作化教學具體操作
1.“共享組對”(有效的協(xié)作小組組建)
說明:學生們成雙成對地組織起來,共同分享彼此的想法,進行協(xié)同學練各項活動,讓學生體驗合作成功所帶來的愉快,分析其不足之處。
目的:給學生們提供交流思想與聆聽對方的鍛煉機會,體驗合作。
分析:合作化教學其組建合作小組有一定的獨特性,(如報數(shù)分組、紙牌配對、能力編組等)。打破了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學習成績、能力、性格、特點等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yōu)化的“同組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合作小組方法。本人通過實踐探索分為兩類方法:一類是根據(jù)學練的內(nèi)容來確定:人數(shù)、組員。對抗性有些是雙人合作(如拉過線、角力及技巧類保護、幫助等)。3人合作(如搶動傷員、推小車、做造型、三打三等)。4人合作(如四角拉、四人計分賽等)。還有多人合作成組(如大魚網(wǎng)、集體高抬腿等),以及不等人數(shù)的對抗練習等。非對抗性合作小組則更為自由,在尊重學生自覺自愿的基礎上互組即可。另一類是根據(jù)合作性學習的方式來確定。
2.“我與你同行”(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說明:表達同學間的合作精神以及同情之感與理解之情。
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習慣。
分析:合作化教學的操作活動,既能體現(xiàn)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操作時,要圍繞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及教材的重點難點,結合班級實際,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我提供給學生的口號是:“我與你同行”。
3.“何法為上?”(合作學習的方法選擇)
說明:為完成某一任務而進行組對,確定好小組的規(guī)模和小組人數(shù),讓學習小組運用有效的合作方法進行,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工作技巧及體驗成功。
分析:合作化教學中通過實踐借鑒和創(chuàng)設了共八種合作學習的方法,在選擇上何為佳,則要看在完成某項任務時,決定了小組的規(guī)模和小組人數(shù)后,根據(jù)其內(nèi)容及目標來選擇最有效的方法。
①小組游戲競賽法。這是合作化教學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所設計的合作學習方法中最早的一種。大致分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作為一個團體進行公平游戲競賽,以每位學生的累積成績?yōu)閯儇摌藴省H纭皼_過火力網(wǎng)”、“迎面接力”、“運球、投籃”比賽等。②挑戰(zhàn)法。這時一對一、二對二的學練中所常用的合作方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進行有目的的挑戰(zhàn),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習練能力,如“拉過線”、“角力”“躲避”等。③換位法。在練習中有不同角色進行完成某一任務,所獲得的感受也不一樣,各角色身體能力的發(fā)展也不同,當一定的時間某一角色練習后進行交換角色來體驗不同的感受和練習方法。如“老鷹抓小雞”(老鷹、母雞和小雞的角色互換?)、“無窩的兔子”(兔子、獵人、兔窩的互換)、還有“上摸下跳”(輪桿者與跳者的交換)、“截斷空中球”(傳者與載者交換)“支撐跳躍”(支撐與被支撐者)等。④小組分工法。在完成基項任務需幾人分工合作才能實現(xiàn)的合作學習,有的是時間上的分工,有的是距離上的分工,有的是器械不同的分工。如“傳遞情報”(需要每個隊員完成一站距離的傳送)、“十字接力”等。⑤互助法。在異質(zhì)小組的學練中需要優(yōu)生幫助弱生一共同完成小組的學習目標所常用的方法。如“單扛的支撐”、“后滾翻”等許多技巧內(nèi)容。
4.“教師干什么?”(教師角色的轉變)
說明:教師將與學生同行,將于學生共同成長。
目的:變換師生間的交往方式,師生合作、對話、共同進行教學反思。
分析:新課程改革,教師將面臨新的教學觀念、教材與策略的挑戰(zhàn)。合作化教學的主題是:給學生營造安全、民主的學習氛圍,塑造富有個性、富于創(chuàng)新、善于思考、樂于合作的一代。在合作化教學中教師要做的事情是:定教學計劃、目標;考慮小組人數(shù)、分組方法,想象成員角色、地點,安排材料;解釋任務與合作性結構,解釋成功標準、個人責任、預先規(guī)定學生行為;監(jiān)督提示;評價學生成績,幫助制定提高計劃,表揚學生。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出示、提示、暗示、演示、明示”與學生同行,并與學生共同成長。
四、結論
1.合作化教學從根本上培養(yǎng)了學生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2.合作化教學有力地促成了學生間的有效學習,并且合作學習的成效與學生自身心理發(fā)展狀況相聯(lián)系。3.合作化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方面整體上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4.合作化教學給課堂增添了活力,更快、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 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2] 錢新主編《中小學教師手冊》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