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七
“一個國家的繁榮,取決于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睂σ粋€國家而言如此,對每個孩子而言,這段話同樣適用。
僅僅八千多萬人,卻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德國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眾所周知,德國屬于世界發(fā)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十分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后會很難適應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
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步入社會。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惶惑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到了德國,根本看不到鋪天蓋地的教育公司和補習班招生的廣告,然而德國的教育水平卻是世界頂尖的,特別是它的職業(yè)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是聞名世界。
德國的《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guī)定“禁止設立先修學?!?。就是說孩子們在上小學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對他們進行所謂的學前教育,比如跳舞、體操、讀書、繪畫、鋼琴、外語、奧數(shù),等等,都被禁止。
那么小學前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呢?根據(jù)德國經(jīng)濟政策研究專家的總結,大致分為三方面: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使用暴力、大聲說話等;二、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德國的小學生沒有功課負擔,孩子們只上半天課,上午上課,下午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可以學習鋼琴、繪畫、手工和體育等有關素質修養(yǎng)的課。德國的教育界普遍認為:如果太早強行教授所謂的知識,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沒有思辨能力,最后就會變成背書和讀書的機器。
比起傳授知識,德國人更注重傳授技能,注重培養(yǎng)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方式在德國家庭中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由此也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國的國民素質普遍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養(yǎng)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同于中國的教育體系,德國的孩子在4年的義務教育后,將進入2年的定向階段。在定向階段,主要是為了挖掘孩子的天賦與興趣。2年定向階段結束后是中學階段,在這個階段,將由老師與家長共同決策孩子進入哪個“軌道”。
全世界圖書中有12%的語種是德語,而德國的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在柏林,每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么密集的書店里卻永遠不缺讀者。
在機場候機室、在地鐵上,玩手機的德國人很少,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手里經(jīng)常拿著本書在看,而且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書。就算是五六歲的孩子,通常手里也會拿著繪本,安安靜靜地閱讀。德國人很少看電子書,電子書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們的書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書籍,給孩子看的書更是品種豐富。
而且,德國的圖書館里,有很多和兒童教育相關的繪本,德國孩子幾乎都看過。它用一個個暖暖的故事,來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養(yǎng)好的習慣和好的品德,也來教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一個國家的繁榮,取決于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對每個孩子而言,這段話同樣適用。
精良的工業(yè)制造、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首屈一指的現(xiàn)代醫(yī)療,愛因斯坦、馬克思、尼采、歌德……德國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在德國人看來,品德、人格、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訓導的,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才能收獲獲得的果。“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每一個德國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