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彩鳳
要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學會保護自己。如果一個孩子被人欺負只會哭,而且老是被欺負,就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應考慮如何培養(yǎng)他的勇敢精神。
——題記
“孩子,握緊你的拳頭。”這句話,在我為人母時,對我的女兒說過。說這句話時,有氣憤,有悲傷,也有無奈。其實,怎樣讓孩子勇敢地站起來,而又不粗魯?shù)匾匝肋€牙、以暴制暴,確實是值得我們家長深思的問題。有一天,婆婆領著滿臉抓痕的女兒回來了。女兒告訴我說鄰家的小朋友抓的。我心疼極了,跳起來就喊:“你為什么不還手,你的小拳頭呢?”婆婆抱怨:“你不是叫她別打人嗎?都是你管得太嚴了,她現(xiàn)在被人欺負就只會哭了?!蔽覠o言以對,難道我的教育錯了嗎?我該怎么做呢?
女兒的受挫讓我反思: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中,一般是不讓孩子對侵犯行為做出反應?!按虿贿€手,罵不還口”“惹不起,躲得起”,堪稱是這種教育的“經(jīng)典”。父母千方百計讓孩子避開來自外界蠻橫的孩子,盡力保護受欺負的孩子,而不告訴孩子自己應該怎么做、怎么解決,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孩子還是不知所措,要么怕“報復”忍氣吞聲;要么大哭不止,仍舊找家長“告狀”。長此以往,受欺負的一方過分忍讓,不僅助長了對方的攻擊行為,讓霸道的孩子更加“有恃無恐”,也會在受欺負的孩子心里投下陰影。這種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對自己沒信心,易屈服于外界的壓力,有的甚至影響一生的發(fā)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并不是個頭大的就是強者,特別是小孩子,只要你起來制止、反抗,事情就會有很大的改觀。不管輸贏,你反抗了,他就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他也明白了,你的反抗會給他帶來麻煩。我想起以前閱讀過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岳母教育女兒希拉里的故事:希拉里小時候好幾次被鄰居的小女孩欺負,忍無可忍的母親告訴孩子可以握緊小拳頭在適當?shù)臅r候還擊。結(jié)果,在又一次打架中,小希拉里握緊小拳頭回來向母親炫耀:“我打敗她了,她求饒了,她再也不敢打我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女兒聽,我說:“當別人欺負你時,你可以躲過去,也可以和他講道理,甚至可以握緊拳頭適當還擊??傊?,不要害怕,老是退讓是懦弱的表現(xiàn),是不勇敢?!?/p>
我不希望女兒和別人打架,我只是讓她明白:一味忍讓并不好,人不能總是放棄批評和反抗。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