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革開放初期首鋼的資本形成路徑探析:1979—1990

2018-08-29 19:03李彥超
現代管理科學 2018年6期

摘要:改革開放之后,首鋼實行承包制,利用自籌資金進行現代化改造。由于承包之初,資金匱乏,首鋼只能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革新挖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快速積累資金;與此同時,在對重點改造工程項目不斷增加投資的情況下,有計劃分步驟地上項目,用前一期投資收益來推動下一期投資,這就是首鋼改革開放初期的資本形成路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或對當下資金短缺的老企業(yè)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承包制;自籌資金;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投資;資本形成路徑

一、 引言

馬克思認為,資本運動是保存現有資本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F實資本形成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一、資本籌集;二、資本使用。資本要不斷擴張,在資本形成過程中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資本使用的效率不斷提高、投入生產的資本不斷增加。首鋼正是滿足這兩個條件,才使資金不斷增殖,經濟效益逐年增長。關于首鋼承包制改革的著作很多,郝真(1992)、首都鋼鐵公司研究與開發(fā)中心(1987)、首鋼經濟研究所,首鋼黨委政研室(1983)等;還有眾多著作涉及首鋼承包制。學術論文,如候書生(1992)、方尊(1993)、馮寶興(1991)、楊培新(1994)、宋濤(1987)等也討論,但都未從資本形成路徑的視角探析。所以,有必要探討一下首鋼改革開放初期的資本形成路徑問題。下面,筆者先回顧一下首鋼承包制確立和發(fā)展的歷史背景,然后分析承包制對首鋼發(fā)展戰(zhàn)略的影響,最后分析其資本形成路徑。

二、 首鋼承包制的確立和發(fā)展

首鋼自1979年試行利潤分成,基數是1979年公司上繳國家的利潤,將基數利潤的8.3%和增長利潤的10%留企業(yè),其余的上繳國家。1980年上半年,其他部分不變,利潤增長部分的20%留企業(yè)。1980年下半年,企業(yè)盈利向國家繳納“四稅兩費”,其余留企業(yè)。但是這兩年期間,首鋼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并未調動起來。1981年,受農業(yè)承包制的啟發(fā),再加上有豐富的承包經驗,首鋼確立推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干的承包制。與此同時,首鋼內部也建立并完善了承包制。

由于首鋼推行承包制,1981年雖然遇到鋼鐵限產,但仍然實現了增收。即1982年首鋼實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干的辦法。首鋼在當年承包的基數是2.7億元,開始時遞增率定為6%,但是當年實現利潤的增長額大大超過了預期。該年,首鋼留利按6∶2∶2分配,并實行利潤與獎金掛鉤的辦法。1983年9月,首鋼又主動把上繳利潤遞增率提高到7.2%,政府不再向企業(yè)撥款、投資。該年,黑色冶金企業(yè)并入首鋼,其承包基數又作了相應調整。首鋼的這些改革措施激發(fā)了廣大職工的干勁,生產能力大大提升,并且且對首鋼的發(fā)展戰(zhàn)略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 承包制對首鋼發(fā)展戰(zhàn)略的影響

首鋼實行承包制的目的是為了搞活企業(yè),解放生產力,但它也面臨著很大風險的。一方面,首鋼要完成每年上繳國家的利潤,就得保證企業(yè)利潤連續(xù)高速增長,而要實現高速增長根本辦法就是對企業(yè)進行現代化改造;另一方面,首鋼開始改造資金少,改造任務又非常重,首鋼必須制訂一個中長期計劃分批分階段完成任務。

1. 促成企業(yè)實現自我積累。首先,承包制為首鋼的自我積累創(chuàng)造了條件。首鋼每年上繳利潤遞增7.2%,這樣既可以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增長,又有利于自我積累,企業(yè)又可以把留利的60%用于積累,甚至更多。其次,“欠收自補”使得首鋼面臨很大風險,存在大風險,改革的動力才足。首鋼若完不成承包基數,就不得不用自有資金補足,企業(yè)就沒有了資金擴大再生產,甚至連維持簡單再生產都困難。最后,“國家不再返回投資”,企業(yè)生產發(fā)展和職工生活改善都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首鋼只有把每年實現利潤的增長率定為20%,企業(yè)積累、職工福利待遇才會有保障?;谝陨先c可以看出,承包制有助于企業(yè)自我積累。

2. 首鋼制訂中長期規(guī)劃逐步進行現代化改造。首鋼立足長遠發(fā)展,“一包十五年”。當時,首鋼已是一個70多年的老廠,主體設備的改造任務十分繁重,而改造資金原來是國家負責解決,推行承包制之后,首鋼從1983年起只能完全靠自籌解決。在改革頭幾年,企業(yè)資金非常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完成這么大的改造任務,就非常關鍵。在改革初期,首鋼發(fā)揮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深入挖潛,不追求技術設備最優(yōu)而是追求經濟合理性,使得企業(yè)效益大大提升,為后來改造積累大量資金;另一方面首鋼資金有限,必須從長遠利益出發(fā)來考慮優(yōu)先選擇上哪些項目,首鋼老廠的整體改造應該有大局觀,全盤考慮。首鋼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加速它的資金滾動,才能最終完成首鋼整體改造任務,使得首鋼的利潤保持連續(xù)高速增長。

四、 首鋼資本形成的路徑分析

首鋼承包制賦予企業(yè)實現自我積累的機制,依靠廣大職工挖掘潛力,聚集改造發(fā)展的初始資金。1979年~1983年,首鋼處于資金的初始積累階段,職工們革新挖潛、增收節(jié)支,靠不增加投入產生的收益為43 707萬元,挖潛效果十分顯著,其利潤占總利潤增長額的55.4%;同一時期,投資總額52 075萬元,扣除非生產性投資11 721萬元后,生產性投資40 354萬元,產出效益占同期利潤增長總額的44.6%??坎辉黾油度氘a生收益,即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來增加產出;增加投入產生收益即是擴大資金投入來增加產出。下面對這兩種資本形成路徑分別加以分析。

1.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首鋼承包初期,自有資金匱乏,自然投入的資金并不多,主要是通過從提高勞動者技術操作水平、設備配置效能、物質原料的利用程度、主體設備的生產效率以及改變產品結構等這些途徑來提高經營效益的,從而獲得企業(yè)最初積累的。

(1)在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操作水平方面,首鋼職工經過長期實踐經驗,不斷尋求技術操作最佳化。首鋼廣大職工在崗位操作、機組操作、工藝流程、工序配合、生產系統(tǒng)等方面追求最優(yōu)化,來達到節(jié)支增收的目的。比如,軋鋼工段工人把初軋機的主要操作具體分為77個動作,然后對每個動作再做具體分析與測定,經過實踐一比較-再實踐一再比較,最終篩選出“軋鋼工段最佳操作法”,使每根鋼錠配制時間僅縮短了3.7秒,每年可多創(chuàng)290萬元的利潤,即當時首鋼全部利潤的6‰。

(2)在提高設備效能方面,首鋼職工可以根據自己長期的實踐經驗,在現有設備和設備配置上革新挖潛 ,投資少收益卻明顯。首鋼是一個有著很長歷史的老廠,很多設備陳舊,但是囿于初期積累資金較少,所以多在小強化、小改造、小配套、小置換、小調整上下功夫。比如,改善設備的配套這一項,煉鋼廠6臺除塵抽風機耗電量占全廠用電的67%,他們在每臺風機進口,配置了電動執(zhí)行器和控制設備,轉爐吹煉時打開風門,停吹時關閉,使每噸鋼電耗下降1.29度,每年節(jié)電181萬度。

(3)在提高主體設備的利用效率方面,不斷增加產量。比如,首鋼針對其均熱燒鋼能力不足的情況,先是增加8個均熱爐坑,產量增長24%;后來又改造了650軋機,使得小方坯增產80%以上;由于產量不斷增加,850軋機的主電機不堪重負,又換主電機之后,產量增加10%;后來再次改造橫列式650軋機,使得小方坯增產15%?!傲濉逼陂g首鋼靠不斷挖掘現有設備的潛力,使高爐、轉爐、850初軋機和300小型軋機等主要生產設備的效率分別提高10.9%、32.9%、41.7%。首鋼通過挖掘原有設備潛力,在沒有增加主體設備的情況下使鋼材產量不斷增加。1979年~1985年,首鋼鋼材銷售量總計增加272.7萬噸,增加利潤45 856萬元,占利潤總額的28.13%。

(4)在提高物資利用程度方面,首鋼健全了定額、計量和檢測手段,充分利用原料、燃料、輔料、動力的功能,向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廣度要效益,達到節(jié)支增收的目的。在不影響使用效果的前提下,首鋼選用價格低廉的物資,以降成本;在原料使用的過程中,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以降能耗;首鋼充分發(fā)掘質次價廉且易得的輔料,將其與主料混合搭配,以降綜合物耗;首鋼經過多次工業(yè)性試驗,證明瓦斯灰和大部分鋼渣還能用于燒結礦的原料和熔劑料,可以替代部分鐵精粉和石灰石,這樣首鋼的工業(yè)垃圾也能重新利用。首鋼提高物質利用率,就可以直接壓縮采購成本,這是首鋼挖潛的重要方向。

(5)在提高金屬收得率方面,由于鋼鐵企業(yè)是重要的金屬材料生產基地,生產加工過程中節(jié)約金屬材料的潛力很大,所以,首鋼從選礦到軋材各道工序都十分重視。首鋼在鋼錠澆鑄環(huán)節(jié)采用了雙層底板及新的熱冒系統(tǒng)等新工藝,改善了鋼錠帽口,減少了切尾量,并且經過均熱爐改造,減少了鋼錠燒損量,從而使鋼錠綜合成坯率從1980年的89.38%,提高到1985年的91.66%,1985年一年多收鋼坯4萬噸。

(6)在提高產品銷售額方面,首鋼根據社會需要,不斷改善品種質量,進行深加工。高效鋼材由1978年的9.25萬噸增加到1984年的41.6萬噸,提高了3.5倍,高效鋼材綜合機械性能好,可使用戶節(jié)約10%以上的鋼材。比如,有種鋼材叫高強度園環(huán)鏈低合金鋼,它是井下采煤刮板運輸的理想材料,首鋼在批量生產C級的基礎上,并研制成功了D級,大大提高了其耐磨性,使得該產品井下運煤量提高20%。最后,爭創(chuàng)名牌產品。1978年首鋼僅有2個市優(yōu)質產品,1985年國優(yōu)銀質獎3個。

首鋼通過以上革新挖潛的途徑,靠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了產出。表1是首鋼(1979年~1983年)實現利潤增長與不增加投入增長的利潤表。

這說明挖潛效果明顯,1979年~1983年間,不增加投入增長占實現利潤的平均比重是大于50%的,首鋼的確靠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來增加產出的。

2. 擴大資金投入。首鋼在提高現有資金利用效率的同時,又不斷地增加投入,這樣就能加速老企業(yè)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保證利潤長期高速增長,達到資金更快、更多地增殖的目的。老企業(yè)經濟效益差就在于設備老化,因為設備是物化形態(tài)的技術,對陳舊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就是把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首鋼通過投入增加產出占實現利潤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從1983年起,首鋼的改造資金完全靠自籌解決。首鋼對技術改造有一個中長期的全局戰(zhàn)略部署。

(1)先上投入少、周期短、收益高的項目。比如,首鋼擴大均熱爐能力以及水泥內襯鑄鐵管等這些項目,投資都不過100萬元,而且它們的改造周期也就幾個月,收回投資相對容易。由此,首鋼自有資金不斷增多,項目投資也由小到大。首鋼在項目投資額不斷增大的同時,也在加速資金滾動。

(2)引進國外的二手設備,加以改造。當時首鋼利用西方鋼鐵行業(yè)蕭條的有利時機,引入國外廉價的二手設備,這樣可以大大節(jié)省首鋼的建設投資。首鋼當時購進的比利時煉鋼設備,1980年~1981年已經改造過,具有20世紀70年代水平,又在此基礎上加以修配改,達到了80年代的水平。

(3)以小保大,以小養(yǎng)大。1979年~1990年,首鋼完成改造項目共4 000多項,所改項目的投資額度是先由少到多的,循環(huán)漸進的。改革初期,比如,首鋼的開坯能力一直是薄弱環(huán)節(jié),強化初軋開坯能力自然就成為改造的重點。首鋼就先投資113萬元,增加了8個均熱爐,這樣使得850軋機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產品增產24%;后又投資1 100萬元,改道了350軋機,使得小方坯增產80%以上,但850軋機主電機不堪重負,于是又利用前一期改造增加效益而積累的資金,共投資987萬元,將主電機更換為西門子的5 000KW直流電機,又將產量提高了10%。首鋼由于采用這種由小到大分步進行的戰(zhàn)略選擇,收到了很好的投資效果。

(4)大工程分期建設、分步投產。1985年~1989年,首鋼上大項目都采取分期建設、分步投產的方式完成煉鋼移地大修改造。比如,建設第二煉鋼廠分三步:(1)首先投資1250萬美元從比利時購買年產300萬噸鋼的全套轉爐煉鋼二手設備,時值西方鋼鐵行業(yè)大蕭條,二手設備價格較低,這項工程用時一年半,從開工到產鋼共投資4.4億元,首鋼當年效益就不錯,實現收益354萬元;(2)繼續(xù)追加投資1.12億元,第二步項目完工之后,加上第一步建成的八流小方坯,首鋼已擁有兩臺八流小方坯連鑄機,這兩步建成的設備加在一起生產能力大大提升,當年就生產連鑄坯58.3萬噸,增加效益9 331萬元,此時當年追加的投資已收回大部分;(3)首鋼最后一步建成一臺雙流板坯連鑄機,加上前兩步已建成的設備,最終實現了全連鑄。首鋼資金缺乏,就試圖將時間拉長,把工程分期分段完成,這樣上一期工程產生的效益就能轉化為積累資金,為下一步投資打下堅實基礎。

首鋼對改革1979年~1985年的重點改造項目的投入產出情況進行了分析,按當年投資第二年收益考慮,結果計算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首鋼在1979年實行承包制至1985年這段時間,其平均投入產出之比為1∶1.92。首鋼的這個效益當時在全國各大型鋼鐵企業(yè)中算是特別高的。

五、 結語

在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國家一直是積累的主體和投資的主體,企業(yè)既沒有進行技術改造擴大再生產的財力,更沒有支配這些財力的權力。改革開放之后,首鋼推行承包制以后,其資本形成路徑:首先,此項改革賦予企業(yè)自我積累的機制,為企業(yè)通過自我積累實現改造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和內在動力;其次,依靠群眾增收節(jié)支,逐步聚集改造發(fā)展的啟動資金;然后,利用有限的資金先上那些投入少、周期短、效益高的項目,加速資金的滾動積累,再搞大項目的改造和擴建,使企業(yè)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從首鋼資本形成路徑中分析,首鋼優(yōu)先考慮經濟合理性,而非單純追求技術先進性;既要追求利潤最大,又要深謀遠慮;既立足于內涵擴大再生產,又不失時機地發(fā)展外延擴大再生產。重新審視改革開放初期首鋼承包制下的資本形成路徑,或對陷入資金短缺的老企業(yè)有一定啟示。

參考文獻:

[1] 田利躍.石景山建設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 胡秀坤.怎樣提高工業(yè)企業(yè)經濟效益.案例分析[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1984.

[3] 郝真.首鋼改革(中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4] 首都鋼鐵公司研究與開發(fā)中心,編.首鋼承包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7.

[5] 方尊.從首鋼實踐看怎樣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tǒng)產業(yè)[J].企業(yè)活力,1993,(1).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當代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道路研究”。

作者簡介:李彥超(1989-),男,漢族,河南省項城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