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臨滄市圖書館 云南 臨滄 677000)
滄源古時稱“葫蘆王地”,是佤族創(chuàng)世史詩《司崗里》傳說佤族祖先誕生的地方?!八緧彙?,佤族語是葫蘆、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而“里”,佤族語則是出來。因此,佤族人都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葫蘆”或“山洞”里走出來的。
從滄源佤族的起源,人們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個佤族婦女漂泊到司崗里的高峰上活了下來。這個佤族婦女受精于日月,生下了一個男嬰和一個女嬰。一天,這兩個嬰兒的媽媽正坐在巖石上采集天上的白云織布時,一頭水牛跑來報信說她的兩個嬰兒都掉進海里去了。當時,司崗里群山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大海。阿媽的心里非常的焦急。她立即祈求這頭水牛去救她的孩子。水牛精通水性,游到海里把這倆兄妹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邊。這倆兄妹得救了,為佤族的繁衍留下了一條根。阿媽對這頭水牛感激不盡,從此,她立下了一條規(guī)矩:把水牛作為佤族永遠的神靈,讓他們的子孫永遠的崇拜[1]。
滄源崖畫是3500多年前佤族先民們的作品,最早廣為外界知道是在1965年,至今已發(fā)現(xiàn)15個點,滄源崖畫上可辨認出1098個圖形。其中:人物812個,占總崖畫的73.95%;動物108個,占總崖畫的
圖1 滄源崖畫之一
圖2 滄源崖畫之二
9.84%;房屋27座,占總崖畫的2.46%;道路16條,占總崖畫的1.46%,;各種表意符號38個,占總崖畫的3.46%。滄源崖畫里一部分有樹木、舟船。同時,崖畫上還有太陽、云朵。另外,滄源崖畫上有山巒、大地、手印等圖案,約9.068%。滄源崖畫絕大多數(shù)是集體狩獵、采集果實的場面(圖1)。
從滄源崖畫圖像的線我們可以看出,滄源佤族的祖先在作畫時,絕大部分都是用手指在工作,有的部分用樹枝和竹片添加。滄源崖畫的畫料是用一種動物血和赤鐵礦粉加上含膠質(zhì)的植物液體調(diào)合而成[2]。它向人們展現(xiàn)了3500多年前佤族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娛樂、戰(zhàn)爭及社會場景,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寶,也是滄源佤文化傳承的體現(xiàn)(圖2)。
已發(fā)現(xiàn)的滄源崖畫一般均在海拔1600m-1900m的山崖上,石灰?guī)r石壁上畫有赭紅色的圖畫。崖畫各地點的畫面距地面高2m-10m左右,畫面大的高3m,長27m,小的只有5cm。滄源崖畫的總面積約400多m2,以人物圖形的描繪為主,均以單色勾勒和平涂,省卻五官等細部剪影式手法繪制,通過變化多端的四肢表現(xiàn)人物所從事各種活動。這些圖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內(nèi)容,其中有狩獵、放牧、舞蹈、歸家、娛樂等,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先民們生產(chǎn)、生活的各種場面。考古專家考證,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
滄源崖畫最大的特點是崖畫會隨著太陽光的強弱,天氣的變化情況而不斷的改變其顏色。滄源佤族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一日三變”:即早紅、午淡、晚紫。從滄源崖畫的整體畫面看,崖畫上的人物、動物圖形的描繪,都沒有完整的表現(xiàn)詳細部位,主要以單色和單線加平涂。部分畫面特別強調(diào)人物和動物的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3]。滄源崖畫基本概括了原始氏族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生活、生產(chǎn)、狩獵等畫面。所有的畫面記載了一個中心內(nèi)容:滄源崖畫真實地描繪了一幅滄源佤族先祖?zhèn)兊脑忌a(chǎn)、生活及各種活動的畫卷,是滄源佤族的民族文化瑰寶。同時,也是滄源佤文化歷史傳承的體現(xiàn)。
圖3 滄源崖畫之三
滄源崖畫所有畫面所記載的內(nèi)容,是一幅滄源佤族原始生產(chǎn)、生活及各項活動的歷史畫卷,是滄源佤族的民族文化瑰寶。同時,也是滄源佤文化歷史傳承的體現(xiàn)[4]??傊瑴嬖囱庐媽τ谘芯繙嬖簇粑幕膫鞒屑皽嬖簇糇遄灾慰h的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圖3)。
滄源崖畫真實地描繪了一幅滄源佤族先祖?zhèn)兊脑忌a(chǎn)、生活及各種活動的畫卷,是滄源佤族的民族文化瑰寶。從滄源崖畫我們也真實的明確了滄源佤族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