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雨
摘要:《左傳》是春秋末年所作,其記載對后世研究古代語言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左傳》中“是”的具體用法及“是”的固定格式對其中部分語法作分類說明。
關(guān)鍵詞:《左傳》;“是”;語法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左丘明為《春秋》作注解所作的一部史書,全稱《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是“十三經(jīng)”之一。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不僅是一部史學、文學名著,對于了解先秦時期的語言情況和相關(guān)語言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對于《左傳》中“是”的用法的相關(guān)探討:
一、《左傳》中“是”的具體用法
《左傳》中的語素“是”都帶有指代或指示的意義,沒有例外,即具有指示代詞的相關(guān)屬性。指示代詞是主要起指示作用的代詞。其指示作用是說它們對于所指代的對象有區(qū)別作用,如:區(qū)別其遠指、近指、虛指等。
(一)“是”字放在名詞性詞之前,起指示區(qū)別作用,組成主從詞組,此時的“是”在句中作定語。例:
(1)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僖 十五)
(2)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宣 四)
(3)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xiāng)而不濟?(昭 四)
(4)先君以是舞也,習戒備也。(莊 八)
(5)是盟也何益。(成 十一)
以上幾例中作主語的“是”都表示“這”,確認上文提到的人或事,表示指示的作用很明顯。
如果“是”+名詞性成分整體作句中的謂語成分,可以用“皆”、“猶”等字的修飾。例:
(1)今武猶是心也。(昭 元)
(2)昔有仍氏生女,……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昭 二十八)
例(1)中的“猶”是“仍然,仍舊”的意思,在句中作副詞;例(2)中的“皆”是“都”的意思,在句中也作副詞。
(二)“是”字放在動詞的后面,起補充說明的作用,此時的“是”在句中作賓語
(1)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保ㄐ?十五)
“是”指上文所說的“嬖妾”,意思是“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嫁出去?!边@里的“是”指代動作的直接承受者,即“嫁”這一動作的直接承受者。
(2)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襄 二十九)
“是”指上文所說的“憂而不困”的“淵”,意思是“衛(wèi)康叔、武公的德能像他那樣。”這里的“是”指代比較的對象。
(3)邾子在門臺,臨廷。閽以缾水沃廷。邾子望見之,怒。閽曰:“夷射姑旋焉?!泵鼒?zhí)之,弗得。滋怒,自投于床,廢于炭爐,爛,遂卒?!f公卞急而好潔,故及是。(定 三)
“是”指代事情的狀況,在這里對動詞起補充說明的作用。
(三)“是”字在介詞后面,與相應的謂語發(fā)生關(guān)系,此時“是”在句中是介詞的賓語
1.一般形式:
(1)諸侯、宋、魯于是觀禮。(襄 十)
(2)指木曰:“尸女于是。”(宣 十二)
“是”在介詞“于”字后,作“于”的賓語,指代行為處所。
(3)畢萬魏……卜偃曰:“畢萬之后畢大。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閔元)
“是”在“以”后面,在這里指代行為工具。
(4)執(zhí)事不禮于寡君。寡君懼,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晉是以有戲之役。(襄 二十二)
(5)子貉早死無后,而天鐘美于是,將必以是大有敗也。(昭 二十八)
例(4)中的“是”有人認為指代行為的原因,斷句為“執(zhí)事不禮于寡君,寡君懼,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晉是以有戲之役?!边@里的“是”指代后面“行”的原因。有人認為是“這”的意思,斷句為“執(zhí)事不禮于寡君。寡君懼,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晉是以有戲之役?!崩?)中“以是大有敗”中的“是”指代“大有敗”的原因。
(6)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為是犯難而來。(宣 十七)
“是”指代行為的目的,在這里“是”指代的是后面“來”的目的。
(7)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哀 元)
“是”指代行為的手段,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國介于蠻夷之間而讓仇敵強大,用這樣的方法求取霸業(yè),必然是行不通的?!薄笆恰敝复扒蟛钡氖侄?。
(8)子貉早死無后,而天鐘美于是。(昭 二十八)
(9)雞其憚為人用乎?人異于是。(昭 二十二)
“是”指代對象,例(8)指的是當事對象,指前文所提到的夏姬;例(9)指代是相比較的對象,即雞,意思是“雞害怕被人當作祭品,人與它不一樣?!?/p>
2.特殊形式:
“是”與介詞“于”連用,后面有“乎”或“焉”。
(1)故夏書曰:“逎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闭旅洗海谑呛跤兄?,諫失常也。(襄 十四)
(2)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諸侯,遲速衰序,于是焉在。(昭 三十二)
(3)……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隱 十一)
例(1)、(2)中的“是”表示某一事情發(fā)生的時刻,例(1)指“正月孟春”這個時刻,意思是“正月開春,在這個時候有了遒人搖動木鐸,這是由于勸諫失去常規(guī)的緣故?!崩?)指一個事情,即上文所說的事情,意思是“君子認為鄭莊公在這件事情上合乎禮”。
(四)“是”字在句中作主語,在謂語之前,概括指代上文提到人或事
(1)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棲,皆用之矣。其音云?!保ㄙ?二十九)
(2)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保ㄕ?十二)
(3)圉人犖自墻外與之戲。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殺之,是不可鞭?!保ㄕ?三十二)
例(1)、(2)中“是”字是謂詞的施事者,例(1)意思是“這頭牛生了三頭小牛了,都用來祭祀了?!薄笆恰弊执浮斑@頭?!保焕?)意思是“這個人能夠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崩?)中的“是”指代句中的受事者,意思是“不如殺了他,這個人不能鞭打他?!薄笆恰弊种盖拔奶岬降摹盃巍?。
二、“是”的固定格式
(一)“是”分別用在兩個單音節(jié)謂詞前面,組成一個四音節(jié)的謂語
(1)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昭 元)
(2)譬如農(nóng)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昭 元)
(3)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昭 二十六)
(4)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昭 二十九)
例(1)(3)(4)中的“是”指代上文提到的人或事;例(2)中的“穮”和“蓘”指的是耕作方法,屬于名詞類,在這里聯(lián)系上下文及大意可以推出此時的“穮”和“蓘”應為詞類的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是”指代上文的“農(nóng)夫”。
(二)“是”+以(用):“是”在“以”、“用”之前,組成用法相同的“是以”、“是用”。一般放在句首或者謂語之前,用來強調(diào)事情的結(jié)果
(1)有齊難,是以緩。(文 十七)
(2)于是有齊難,是以公不會。(文 十四)
(3)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文 十七)
(4)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桓 二)
(5)不谷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成 十三)
(6)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成 十三)
(三)“于是”、“于是乎”的介賓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連接成分
(1)晉人歸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罌。于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成三)
(2)秋,公如晉。晉人止公,使送葬。于是糴茷未反。(成 十)
(3)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幣于社,伐鼓于朝。(莊 二十五)
(4)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范也,政令于是乎成。(成 十六)
(5)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于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文 四)
(6)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為余子,其庶子為公行。晉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宣 二)
(7)公會晉帥于瓦。范獻子執(zhí)羔,趙剪子、中行文子皆執(zhí)雁。魯于是始尚羔。(定 八)
(8)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昭 十五)
例(1)、(2)“于是”前后連接的兩件事發(fā)生的時間相同或者稍有前后,事情大多是并行的兩件事,用“于是”來連接;例(3)、(4)、(5)連接的兩件事情前一件事情是后一件事情的前提,用“于是乎”連接;例(6)、(7)、(8)中“于是”“于是乎”連接的兩個事在時間、事理上通常是順承關(guān)系,此時“于是”“于是乎”混用。
(四)“是故”放在句首,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連接的上下文一般具有因果關(guān)系
(1)夫郊,祀后稷以祈農(nóng)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后耕。(襄 七)
(2)晉楚將平,諸侯將和,楚王是故昧于一來。(襄 二十六)
關(guān)于《左傳》中“是”的用法,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的看法,例如“是攝是贊”,孔穎達疏:“是攝,言執(zhí)恃之使不傾危也;是贊,謂佐助之使得存立也?!边@里的“是”為指示代詞,代指“單旗劉狄”;《經(jīng)傳釋詞》:“是猶于是也?!倍R忠先生認為這類詞屬于無義助詞。這篇文章是按照個人理解整理分析的《左傳》中“是”的相關(guān)用法,由于知識有限一些分析還不夠全面準確。
參考文獻:
[1]沈玉成.左傳譯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1-02.
[2]何樂士.《左傳》語法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06.
[3]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9-12-16.
[4]王力主編.古代漢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01.
[5]黎錦熙.比較文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