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益民
[摘要]本文分五階段爬梳1949年以前中共在復旦的組織沿革和特點。1927年以前,復旦的黨組織有內源性,主要依靠本校師生創(chuàng)建。大革命失敗后直至解放前,復旦黨組織主要靠外地外單位的力量抽調到校內重建組織,呈現出外源性。外源性帶來上級黨組織頻繁更迭,但使得復旦的黨組織雖然屢遭破壞卻依然薪火相傳。
[關鍵詞]復旦;組織沿革;外源性;校史;黨史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8)01-0042-04
復旦是上海有代表性的高校,檢視1949年前中共在復旦的組織概況,從一個微觀的視角提供了黨在高校的發(fā)展狀況,有助于我們理解黨在基層機構的存在方式。
在上海,復旦大學是中共創(chuàng)建過程中起到獨特作用的高校。早在中共創(chuàng)建前,復旦大學國文部教師邵力子、陳望道等就是宣傳十月革命、傳布馬克思主義的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他們以《民國日報》等報刊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進步思潮,為中共的創(chuàng)建積極制造輿論,是共產黨的先驅之一。1920年春,陳望道翻譯出版了第一本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中共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性文獻。1936年,毛澤東在與斯諾的談話中指出,有三本書建立起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其中第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1920年8月,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早期共產黨組織。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發(fā)起組織,共有黨員15人,其中包括兩名復旦教師陳望道和邵力子。
在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推動下,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chuàng)建,最初成員有俞秀松、施存統(tǒng)等8人,陳望道也位列其中。因此,陳望道既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同時也是最早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之一。而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俞秀松以及施存統(tǒng)都是陳望道在浙江“一師”的學生。
1921年12月,黨為適應開展工人運動和婦女運動之需,籌辦平民女校,陳望道、邵力子等擔任教員。1921年底,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簡稱中共上海地委)成立,直屬中共中央領導,陳望道擔任第一任書記。
1922年10月,上海大學成立,復旦校友于右任擔任校長,邵力子一度代理校長,陳望道曾兼任中文系主任。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力量占據該校主導地位,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青年人才。
1923年9月27日,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兼區(qū)執(zhí)委會決定,區(qū)委下設國民運動委員會,負責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其中負責學生工作的四位委員之一楊賢江,曾在復旦大學聽過一年多的心理學課程,在學生中頗有影響。1924年1月,據史料記載,上海有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9個,復旦大學有團員7人。6月23日,社會主義青年團江浙皖區(qū)兼上海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正式成立。9月11日,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召開第十一次區(qū)地委會議,決定整頓上海地方各團支部,并在楊樹浦區(qū)建立團的支部。9月18日,社會主義青年團江浙皖區(qū)兼上海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組織部在給團中央的報告中提到,上海共有11個團支部,團員總人數195人,復旦大學為第五支部,有團員5人。
1925年3月,陳希周(1923年考入復旦)在復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春,黃逸峰(黃承鏡)考入復旦大學,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轉為中共黨員,此后擔任復旦大學團支部書記。游雪程(1922年考入復旦)也于1925年加入中共。因此,1925年,復旦大學學生中有名字可考的黨員至少已有3人。
中共何時在復旦成立支部,目前還無確切文字證據。但可以肯定,1925年,復旦至少已經有3名學生黨員和1名教師黨員邵力子。黃逸峰還介紹復旦經濟系二年級學生邵荃麟入黨。邵荃麟1920年—1926年在復旦附中和復旦大學就讀,1926年3月入黨,1926年1月—12月任復旦大學團小組長,后調任江灣區(qū)部委書記。
五卅運動以后,黨團組織迅速發(fā)展。據1925年10月25日《團上海地委組織部九月份工作報告》載,復旦大學的學生支部人數4人,復旦附中學生支部人數5人,合計團員人數9人。一個月后統(tǒng)計,復旦大學和復旦附中的團員人數達10人。
復旦早期黨團組織發(fā)展有幾個特點。首先,復旦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初期有獨特貢獻。上海發(fā)起組的創(chuàng)始成員中有兩位復旦教師陳望道和邵力子。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為黨的創(chuàng)建直接提供了理論資源。邵力子是著名報人,為傳播先進理論和蘇俄境況提供了宣傳平臺。其次,我們看到科學與宣傳的互動關系。復旦心理學院一度成為進步青年向往的學術殿堂,如楊賢江就為了更好地掌握青年心理以宣傳馬克思主義,而專程來復旦心理學院學習心理學。此外,還有北京大學的阮永釗懷著類似目的進入復旦心理學院,成為該院首批學生。這些案例生動地還原了黨初創(chuàng)時期先驅們利用科學傳播主義的原生態(tài),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從傳播學、心理學等角度重構早期黨史。
大革命失敗后,黨組織遭破壞,但黨在復旦的活動基本沒有中斷。大致說來,1927年以前,復旦黨組織主要靠校內師生創(chuàng)建和傳承,即黨的力量呈內源性。大革命失敗以后,校內組織已經全部被破壞,上級黨組織及時從外地、外單位抽調力量到復旦,恢復組織,黨的力量來源呈現外源性。因此,復旦地下黨組織所屬系統(tǒng)極為復雜,不同時期分別隸屬各個組織系統(tǒng),即使同一時期屬同一組織,基于斗爭需要也互不通氣。
1928年1月,經陳望道介紹,共產主義青年團員吳斐丹自漢口第二中山大學轉學復旦大學,加入中共,兼青年團活動。吳斐丹與原上海大學的地下黨員開始在復旦大學恢復組織。1928年前后,復旦成立黨支部,吳斐丹任支書。成員有馮作友、黨叔達、陳英(女)、李友芳、陶乾子、付俊儀、徐某等20多名。上級領導為閘北區(qū)委,復旦支部負責聯系立達學院和勞動大學。1931年11月,吳斐丹被捕。1929年復旦陳昺德(1928年復旦畢業(yè))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旋轉為中共黨員。迄今我們所知20世紀20年代復旦大學黨的情況僅此而已。
1931年上半年,揚州中學共青團支部書記溫濟澤為躲避國民黨軍警逮捕,插班考入復旦附中,在附中重建共青團支部并擔任支部書記。九一八事變后,溫當選復旦附中學生救國會執(zhí)委。一·二八事變后,溫又擔任上海市民聯青年部長。同年7月17日,參加江蘇省民聯代表大會時被捕。這里要交代復旦大學和其附屬中學的關系。1917年一1937年間的私立復旦大學由大學部和中學部組成,法人代表和校長都是李登輝,大學部的教師同時兼任中學部教師,中學部學生大多直升大學部。1922年初,大學部從今華山路遷至今邯鄲路校址,中學部繼續(xù)留在華山路。由于教師是相同的,中學部和大學部雖然空間上有距離,但在學術思想和黨團組織聯絡上是密切相關的。據溫濟澤回憶,至少在一·二八事變后,他擔任了“包括附中在內的復旦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可見大學部和中學部的共青團支部可能是合在一起的。
1932年9月,東北大學流亡學生、左聯成員郭維城從北京來到復旦大學,重新恢復共青團組織。郭維城與史遜、陳伯村、何某先后接上關系,加入共青團。同時入團的有查瑚、戴曙光、鄭通騭(鄭為民)、顧廼湘、伍夢昌、鄧某等14人,成立團支部,支書郭維城。上級領導為閘北區(qū)委。當時團支部領導的進步團體有:“左聯”,成員有韋毓梅(孫蘭)、向浦、徐微、管照微等十余人;“社聯”,成員有陳慕光等十余人;“反帝同盟”,有張道平等人。
1933年初至1934年,共青團組織轉為黨組織,成立黨小組,組長郭維城。1934年初至1935年,郭維城撤到北京。上級領導轉為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黨組胡喬木、陳家康等。復旦支部由陳友群負責與上級領導取得聯系。支書鄭通騭,成員有蔣宗魯、程天賦、徐微、陳友群、劉堃、林楚君、高沛然、莊果、朱瓚琳、史亞璋、楊佩韋、江男俊。支部領導“抗青”“民族武裝自治會…救國會”等進步抗日團體。1935年,復旦支部再次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但又接上團的關系,由陳國棟領導到1937年初。1936年,蔣南翔曾來復旦發(fā)展組織,屬另一系統(tǒng)。
1937年8月,復旦一部分師生與大夏大學合組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遷至江西廬山。時復旦有地下黨員李毓炎、王淑燕、陳訓濤、胡興漸等,組織狀況不明。后復旦繼續(xù)內遷至重慶,在北碚重建復旦大學,史稱復旦渝校。渝校初期有黨組織,但1943年開始不再有黨組織,轉由進步學生成立“核心小組”從事進步活動。
1938年初至1941年皖南事變前,中共重慶市委及川東特委領導復旦渝校支部。1938年5月,重慶市委漆魯魚介紹沈鈞入黨。6月,沈鈞發(fā)展了第一批黨員,建立支部。重慶市委任命張元松、方卜德(楊永直)為支部書記。支部成員有鄭彥梅、康穆(女)、朱玉林、阮茵、李志強、徐鳴。11月,重慶市委改為川東特委。1939年初,沈鈞調中心縣委工作。5月,渝校支部書記張元松調北碚區(qū)委,王彥立、徐鳴先后繼任書記,支部下有婦委(張廷貞)、青委(楊永直)、組委(王彥立)、宣委(聶士懿)。成員先后有陳緒宗、張劍塵、胡永萱、賈俊卿、汪學純、張學珍、朱玉林、韓覺民、何國斌。
1939年夏至皖南事變前,渝校新生中又成立一支部。領導人為王寄盧(即羅明),支書康穆,皖南事變后兩人撤走。王撤走時,指定李光詒為支書,由余容領導。成員有方長茂、譚紹镕、凌治彬、錢澄宇、孫家澄、陶濟川、嚴婉宜、余琇芝、趙純熙、譚家岜、張學禮、柏心一。皖南事變后,渝校撤走的大部分黨員去了革命根據地,他們大多與復旦中文系進步教授章靳以有關系。1941年冬,渝校地下黨組織與上級組織再次失去聯系。直至1945年,李光詒才與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接上關系。
1943年,李炳泉、古念良(古錫麟)等考入復旦渝校,他們的組織關系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錢瑛、榮高棠指示他們不要在渝校建立支部,故而渝校從此無黨組織,直至遷回上海。但部分學生在南方局領導下,組成了“核心小組”繼續(xù)從事進步活動。
為了團結更多進步青年開展愛國民主運動,1942年,南方局領導人周恩來做出在國統(tǒng)區(qū)建立“據點”的指示。1943年至1946年,南方局青委劉光及《新華日報》朱語今領導渝校進步學生組織“核心小組”,開展學運,但沒有建立黨組織。1943年秋,南方局青年組決定,杜棲梧以學生身份考入復旦渝校新聞系,結識新聞系楊育智、張增淮,了解到李光詒、嚴琬宜、苑茵等都是失去組織關系的共產黨員,但由于戰(zhàn)時特殊環(huán)境,不能立即接上關系。后來建立了“七個共產主義者”組織,成員是杜棲梧、楊育智、張增淮、張厲冰、馬杰民、張秉寰、金鏗然。這個小組不全是黨員,但在南方局青年組領導下,起到了黨的基層組織的作用。這七人是北碚“據點”核心組的第一屆成員。當時在國統(tǒng)區(qū)共建立了48個“據點”,渝校的據點是國統(tǒng)區(qū)建立的第一個學?!皳c”,也作為北碚區(qū)的“據點”而存在。
1944年10月,在南方局青年組的領導下,渝?!皳c”核心組成立中國學生導報社,創(chuàng)辦《中國學生導報》指導學生活動。導報由新華日報印刷廠印刷,導報社負責編輯和發(fā)行,擁有一個包括國統(tǒng)區(qū)大中學的發(fā)行網。復旦渝校“據點”核心組通過杜棲梧對《中國學生導報》進行領導。10月下旬,據點組織“系聯”建立。主要負責人有張厲冰、陳以文、戴文葆(郁進)、陳其福、袁永寶、黃紹本(黃葵)等?!跋德摗甭撓档母飨敌〗M共30人?!吨袊鴮W生導報》配合南方局機關報重慶《新華日報》,教育和聯系了大批進步學生,在大中學校師生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校際性的青年組織中心。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復旦一部分遷至上海市區(qū)租界赫德路,成立“上海補習部”,史稱復旦滬校。滬校亦有黨組織。
1937年秋至1938年初,滬校黨組織由上海地下市委所屬學委領導,組織系統(tǒng)不明。1938年11月至1939年秋,柯秀貞(柯建萍)由華岳介紹入黨后,成立復旦支部,書記為柯建萍,成員有張士雄、萬景光、謝永仙。1939年秋,柯離開復旦,由張士雄任書記。1940年初至1941年下半年,書記為張士雄。支委有潘世美、徐永煒、謝永仙、鐘國英。1941年9月至1943年,支書為潘世美。支委有曹厚德、羅冠宗。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潘世美、單東籬各聯系一批黨員。黨員有侯仁民、方義弼、鐘國英、胡國恩、樊舉成、張欽慶、王鐘秀、林其明、王自慎、倪耀文、何以文、張明華、李清茀、李惠英、沈家英、鄭家珺、嚴潤芳、王嘉瑞、王伯樂。黨員之間單線聯系,相互之間互不了解。此時領導復旦支部的先后有周一平、陳一平、邵洛羊、金歐卜、梁柯平。1944年夏至1945年8月,由陳霞明、費瑛、張耀祥領導復旦支部。復旦支部書記單東籬。委員有徐祖德、丁雪美、李立群、王丹心、侯仁民。
1945年8月至1946年,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的支書為費瑛,委員有徐祖德、丁雪美、李立群。1946年,分為兩個支部,較暴露支部書記為徐祖德,委員有李立群、汪李彤;較隱蔽支部書記為丁雪美,委員有顏煥珍、王文英。1947年春又合并為一個支部,由費瑛領導,支書為徐祖德,委員有丁雪美、汪禮彤、李立群。1947年9月至10月、1948年1月,支書為張渝民、丁雪美、汪禮彤。
1946年9月,渝校復員與滬校合并。從重慶來的“核心小組”成員金本富由朱語今發(fā)展入黨,金發(fā)展一批黨員,1947年5月成立支部。1947年5月—8月,金本富任支部書記,副書記李漢煌。1947年8月—1948年1月,李漢煌繼任支書,副書記張±育林、馬杰民,支委黃紹本,成員有鄒劍秋、張敏、盧昌邦、張廉云、顧金德、任心池。
1948年1月,金本富領導的渝校支部、費瑛領導的滬校支部合并為總支,由吳學謙領導??傊涃M瑛,副書記李漢煌,支委丁雪美、張渝民、馬杰民、李正開等。復旦五個學院設分支部,成員分別是:文學院江濃、陳先明;理學院沈貴吾、王其??;農學院袁冬林;法學院王休娛、王淑玉、鄭蘭蓀;商學院陳長洲、李振家。兩支部合并但仍各自聯系原來的黨員,通過自己的關系發(fā)展黨員。此時共有黨員60余名。
1948年8月—12月,復旦總支書記為費瑛,副書記李漢煌、袁冬林,成員有沈貴吾、江濃、王其健。1949年1月前后,原學委系統(tǒng)撤銷,成立區(qū)委,復旦總支由新市區(qū)委領導,費瑛調任新市區(qū)委書記,區(qū)委委員有費志融(聯系上法、暨大)、喬石(聯系同濟)、袁冬林(聯系復旦)。復旦總支書記由袁冬林繼任,副書記沈貴吾,總支成員有江濃、王其健、梅蒸棣。1949年3月,復旦成立社團支部,負責人郝孚逸、張志泉,與各分支部并列。此時各學院均有分支,分支下設小組。1949年5月后,由沈貴吾負責復旦總支工作,組織成員照舊,袁冬林不再兼職。
1948年夏,根據市委下達指示,總支決定一年內發(fā)展黨員一倍,實際超額完成。1949年5月,復旦在校黨員人數198名。據地下黨員江濃回憶,大發(fā)展時期發(fā)展黨員的經驗是:“公開與秘密分開,實行重點直線聯系,開辟新組織?!苯夥徘跋Γ瑢W生中的地下黨員積極配合上級黨組織開展護校運動,與教授合力動員章益校長不去臺灣、不遷校,最終把復旦大學完整地交給了人民。
復旦大學是上海黨員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自有黨組織起到上海解放前夕,復旦大學的黨員人數約330—350名。復旦為什么能在黨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起到先導作用,為什么黨的力量會這么強?首先,這離不開一名開明的校長,1913—1936年擔任了28年校長的李登輝思想開明,對進步事業(yè)抱同情和支持態(tài)度。其次,這也是私立大學的性質決定的。1913—1941年,復旦是一所私立大學,辦學相當自由,思想活躍,是新思想匯聚的場所。復旦特有的精神氣質和整體校風,成就了中共在復旦的堅強存在,上海的教會大學和國立大學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復旦的黨團組織盤根錯節(jié),異常復雜,要完全梳理清晰相當困難。其復雜性首先體現在上級黨組織的頻繁更迭。1932年至1936年問,由共青團閘北區(qū)委、閘北區(qū)黨委、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黨組領導復旦的團支部、黨支部。抗戰(zhàn)期間,滬校地下黨組織由上海地下市委所屬地下黨委領導。渝校的情況更加復雜,皖南事變前,渝校地下黨組織由重慶市委和川東特委中心縣委領導。皖南事變后至1946年,由南方局青委青運組、紅巖村八路軍辦事處黨組、新華日報黨組聯系復旦個別黨員,沒有在復旦成立組織,由上級領導通過學生中的“核心小組”開展活動。1946年秋復員回上海后,渝校支部和滬校支部仍獨立存在,即使1948年1月兩支部合并后,依舊各自聯系原來的黨員,通過各自的關系發(fā)展黨員。1947年以后,華中區(qū)委蘇南茅山工委系統(tǒng)在復旦設有一支部。此外還有十地委所屬城工部系統(tǒng)、南京地下市委系統(tǒng)、安徽大別山游擊隊系統(tǒng)、浙江四明山游擊隊系統(tǒng)、閩浙贛江西地區(qū)地下黨上海特別支部在復旦也有個別黨員。這種盤根錯節(jié)的多源組織系統(tǒng),使得復旦的黨組織雖然多次遭到嚴重破壞,但依然薪火相傳。經過1952年華東地區(qū)院系大調整后,復旦大學成為“華東一個主要的綜合性大學”,確立了在全國高校中的地位。復旦之所以有這個地位,與1949年以前黨組織的強大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