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迪
摘要:元代高明所作的《琵琶記》中,主人公蔡伯喈始終處于一種愁怨壓抑的情緒之中,但這其中也存在著短暫而又零碎的喜悅之情。這種喜悅之情的表露在其離家之前較為密集,多來自于對雙親長壽安康的滿足感。而離家之后蔡伯喈的喜悅心情頻率驟降,幾次短暫的喜悅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金榜題名之喜、洞房花燭之喜、可見雙親之喜、“官有余閑”之喜。其中某些片刻的歡愉是始終被倫理道德法則所困擾著的蔡伯喈短暫而克制的情欲的“自曝”,顯示出人物塑造的真實性。
關(guān)鍵詞:《琵琶記》;蔡伯喈;喜;人物形象;真實性
《琵琶記》是高明根據(jù)長期流傳在民間的南戲《趙貞女》改編而來的。高明重塑了原作中蔡伯喈的形象,使其從“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的“負心漢”一躍成為“全忠全孝”的形象,可以說是一場顛覆性的“翻案”。但對于讀者而言,高明的改編卻使得蔡伯喈的人物形象更為復(fù)雜。有人認為他重情重義,有人認為他薄情負心……對于同一戲本的同一人物,人們的看法出現(xiàn)了較為懸殊的差異。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
可以注意到,蔡伯喈始終處于一種壓抑愁怨的情緒之中,而這種情緒也將讀者帶入這種沉悶哀苦的情境氛圍之中。但愁怨之外,蔡伯喈也不是從頭到尾沒有出現(xiàn)過喜悅的情緒。戲本中所提及的那些零碎而又短暫的喜悅時刻,也為我們理解蔡伯喈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一個隱秘的途徑。筆者將從文本中蔡伯喈的喜悅之情來探討其形象塑造的真實性。
一、蔡伯喈喜悅之情的表露
通過文本的細讀,筆者梳理出了8處可以表露蔡伯喈喜悅之情的文本細節(jié)。這里的“喜悅之情”均選自于蔡伯喈的唱詞。筆者在這里做一個羅列:
1 第一出「瑞鶴仙」[生上]十載親燈火,論高才絕學(xué),休夸班馬。風(fēng)云太平日,正驊騮欲騁,魚龍將化……今喜雙親既壽而康,對此春光,就花下酌杯酒,與雙親稱壽,多少是好……
2 第一出「寶鼎現(xiàn)」……[生跪科]告爹媽得知:人生百歲,光陰幾何?幸喜爹媽年滿八旬,孩兒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當(dāng)此青春光景,閑居無事,聊具一杯疏酒,與爹媽稱慶則個。
3 第一出「錦堂月」……[生]回首,嘆瞬息烏飛兔走。喜爹媽雙全,謝天相佑。[旦]不謬,更清淡安閑,樂事如今誰更有。[合]相慶處,但酌酒高歌,共祝眉壽。
4 第八出 文場選士「懶畫眉」[生]君恩喜見上頭時,今日方顯男兒志。布袍脫下?lián)Q羅衣,腰間橫系黃金帶,駿馬雕鞍真是美。
5 第十出 杏園春宴「山花子」……[生]喜鰲頭一戰(zhàn)有功,荷君恩奏捷詞鋒。[合]太平時車書已同,干戈盡戢文教崇,人間此時魚化龍。留取瓊林,勝景無窮。
6 第十八出 再報佳期「畫眉序」[生]攀桂步蟾宮,豈料絲蘿在喬木。喜書中今日,有女如玉??坝^處絲幕牽紅,恰正是荷衣穿綠。[合]這回好個風(fēng)流婿,偏稱洞房花燭。
7 第三十出 瞷詢衷情「菊花新」[生上]封書遠寄到親闈,又見關(guān)河朔雁飛。梧葉滿庭除,爭似我悶懷堆積。[生查子]封書寄遠人,寄上萬里親。書去神亦去,兀然空一身。自家喜得家書,報道平安,已曾修書附回家去,不知何如?這幾日常懷想念,翻成悉悶。正是:雖無千丈線,萬里系人心。[貼上]
8 第卅七出 書館悲逢「鵑橋仙」[生上]披香侍宴,上林游賞,醉后人扶馬上。金蓮花炬照回廊,正院宇梅梢月上。日晏下彤闈,平明登紫閣。何如在書案,快哉天下樂。自家早臨長樂,夜直嚴更。召問鬼神,或前宣室之席;光傳太乙,時頒天祿之藜。惟有戴星沖黑出漢宮,安能滴露研朱點周易?俺這幾日且喜朝無繁政,官有余閑。庶可留志于詩書,從事于翰墨。正是:事業(yè)要當(dāng)窮萬卷,人生須是惜分明。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蔡伯喈喜悅之情表露的頻率自離家赴試那一日起,便陡然降低了。在第一出中,喜悅之情的鮮明表露密度較高地出現(xiàn)了三次,全都是因為雙親長壽健康,是一種家庭幸福美滿而生出的滿足之喜悅。而這一出之后,剩下的四十一回劇目中,我們卻僅僅只能看到五次蔡伯喈喜悅心情的表露。從這種巨大的落差之中,可以看出蔡伯喈陡然跌落的人生。
二、壓抑的欲望: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離家之后,蔡伯喈始終處于一種思念雙親卻不可回鄉(xiāng)的愁怨情緒中,他終日抑郁寡歡,但正是這種始終壓抑的情緒中出現(xiàn)的短暫又稀少的喜悅之情,使我們得以窺見他內(nèi)心的某些隱秘情緒。
這五次情感的表露,基本都代表著其內(nèi)心不同的欲望。筆者將其分為四類:金榜題名之喜、洞房花燭之喜、可見雙親之喜、“官有余閑”之喜。
第四處和第五處均是金榜題名之喜。第八出“文場選士”中蔡伯喈感慨“君恩喜見上頭時,今日方顯男兒志”。第十出“杏園春宴”他也發(fā)出“喜鰲頭一戰(zhàn)有功”的喟嘆。這種喜悅之情,從蔡伯喈得見帝王過渡到他看到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巨大可能性,都表現(xiàn)出其心中建功立業(yè)的欲望。
蔡伯喈不止一次地表露出他對自己建功立業(yè)的自信,認為如今的“風(fēng)云太平日”正適合“驊騮欲騁,魚龍將化”,說明其心中也對建功立業(yè)有所期待,但這種期待讓位于要侍奉雙親的孝道,從而被自我抑制。
他雖然常常將“富貴非我意”掛在口邊,仿佛其應(yīng)試之舉皆是為了遵從父親的意愿,但金榜題名之時,這難得一見的兩次喜悅之情又暴露出他對于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蔡伯喈其人遠非他所自述的那般淡泊明志。他赴京趕考也并非全然是滿足父親的意愿,其中也夾雜著半推半就之意。
第六處表現(xiàn)其洞房花燭之喜。成親當(dāng)日,他感嘆“名韁利索,先是將人摧挫。況鸞拘鳳束,甚日得到家?”即使他一直拒婚,牽掛著遠方苦守雙親的妻子,但在見到佳人的那一刻,心中卻短暫地忘卻了遠方的妻子,有所心動。
第七處表現(xiàn)得見雙親之喜,此處較為平常。歸家侍奉雙親一直是他的心愿,收到家書,有了得償所愿的希望,當(dāng)然會喜不自勝。
第八處表現(xiàn)“官有余閑”之喜。此時蔡伯喈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jīng)和從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鵑橋仙」[生上]披香侍宴,上林游賞,醉后人扶馬上。金蓮花炬照回廊,正院宇梅梢月上。日晏下彤闈,平明登紫閣。何如在書案,快哉天下樂。自家早臨長樂,夜直嚴更。召問鬼神,或前宣室之席;光傳太乙,時頒天祿之藜。惟有戴星沖黑出漢宮,安能滴露研朱點周易?俺這幾日且喜朝無繁政,官有余閑。庶可留志于詩書,從事于翰墨。正是:事業(yè)要當(dāng)窮萬卷,人生須是惜分明。
在蔡伯喈感嘆“朝無繁政,官有余閑”之前,有大量的鋪墊:數(shù)不清的宴會游賞,皇上的寵愛,富貴的生活,而且政事處理得手,當(dāng)官還有余閑看書……此番種種,已然描繪出他當(dāng)時富貴安逸的生活。此時他的心中雖然還是籠罩著不得侍奉雙親的愁怨,但那種對目前生活的滿意之感卻已經(jīng)開始在他的心頭占據(jù)了小小的一角。這種生活已經(jīng)使蔡伯喈漸漸迷失。此番描寫也表現(xiàn)出蔡伯喈心中深藏著的已然被目前生活所喚醒的對于榮華富貴的欲望。
蔡伯喈離家之后的這些喜悅時刻,數(shù)量雖然少,但可以說是極為精準地暴露出他內(nèi)心深埋著的各種欲望。
三、人物塑造的真實性
高明試圖塑造一個“全忠全孝”的蔡伯喈來教化觀眾。但一個真正完美、毫無瑕疵的“全忠全孝”之人,應(yīng)該始終處于忠孝難全局面的煎熬之中,堅定地按照心中的倫理法則安排自己的行動。他若是真的堅守孝道,只愿侍奉雙親,在金榜題名之時,便不該有得成所愿的喜悅之感;他若是真的堅守夫妻情意,顧念糟糠之妻,便不應(yīng)在洞房花燭夜心有萌動,對眼前的佳人產(chǎn)生恍惚的欲念;他若是真的不求功名利祿,一心只想歸鄉(xiāng),便不應(yīng)在富貴的生活中迷失自我,產(chǎn)生安逸悠閑之感。
但《琵琶記》中的蔡伯喈卻并非如此,離家之后,他的喜悅之情一旦出現(xiàn),幾乎都是與“全忠全孝”的倫理道德觀念所不相符的欲望的暴露(除了最后的得見雙親之喜)。
正是這種暴露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蔡伯喈。畢竟世界上少有甚至根本不會有完美的道德楷模,而有堅守也有動搖的蔡伯喈才是蕓蕓眾生的代表——一個始終被倫理法則所壓抑,但內(nèi)心并未死去的夾縫中求生的軟弱之人。
文本中雖稀有但大膽的暴露使我們感受到了蔡伯喈的真實性和復(fù)雜性,感受到其中情感的張力,也領(lǐng)悟到了這個人物形象的動人之所在。也正是這種暴露,使得讀者們對于這個人物產(chǎn)生了極為懸殊的評價。
按照高明的主觀意圖,那些片刻的歡愉是不應(yīng)出現(xiàn)的,但是他還是如實地紀錄下了這些短暫的,細碎的,甚至只是剎那之間的人物的心靈顫動。
作者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如實地描摹著這個人物,使作品更加富有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色彩。而高明對于蔡伯喈離家之后喜悅心情的描摹只有精簡而克制的五句話,這五句話之中就包含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欲望,稍不注意便一帶而過,也不得不讓我們感嘆作者把握人物心理細節(jié)的高超能力。
蔡伯喈人生中那些片刻的歡愉和始終籠罩著的壓抑苦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作者無意識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悖論,無疑是這部文學(xué)作品的巨大成就之一。它所代表的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下的真實刻畫,是一位作者赤誠的坦白與披露,和那個時代之下所能達到的精神深度。
參考文獻:
[1][元]高明著.錢南揚校注《元本琵琶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1.
[2]許建平.道德與情欲的雙重奏—試論高明創(chuàng)作<琵琶記>的雙層意象[J].河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6,1.
[3]馮文樓.《琵琶記》:悲劇的制造與消解[J].陜西師大學(xué)學(xué)報,1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