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yán)?/p>
格瑞格這些天在準(zhǔn)備大學(xué)入學(xué)考試的功課,老師要求他閱讀一本書《愛無可忍》,然后寫篇論文交上來,書的作者正是他的父親——英國知名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
看到格瑞格要交論文,伊恩想幫幫兒子,于是他告訴格瑞格自己寫這本書時是怎么想的、寫論文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等。在父親的幫助下,格瑞格順利地 完成了論文。結(jié)果卻出人意料,論文只拿到了C+,老師給出的評語是:不同意論文中的觀點。
2011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現(xiàn)代文閱讀采用了一篇名為《朱啟鈐:“ 被抹掉的奠基人”》的文章。文章作者很是好奇,便自己拿著試卷做了一遍,結(jié)果對照標(biāo)準(zhǔn)答案,卻只拿到了一半左右的分?jǐn)?shù)。作者于是調(diào)侃道:“出題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把作者本人都打敗了,幸好我當(dāng)年沒落到你手上?!?/p>
2017年,眾多浙江考生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落”到了一條草魚的手上。
那年的浙江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選用了某專欄作家的文章《一種美味》。其中,有一道題目是這樣的:請賞析文章結(jié)尾“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這讓眾多考生懵圈了。于是考試結(jié)束后,專欄作家的微博上擠滿了向他提問的考生。作家更懵圈啊,他是這樣回答的:“我本來是為了搞笑的,誰知道還有這么一出啊。就是有點兒說不出來的感受,感覺生活太詭異了。對不起,我解釋不了?!?/p>
我跟女兒說起這幾件事情,女兒聽完后,很淡定地說:“如果我是作者本人,我就會刪除記憶,當(dāng)自己是讀者、考生來答題。我應(yīng)該能拿到至少三分之二的分?jǐn)?shù)?!蔽衣牶螅唤笭?。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出題人、考生和女兒,因為文字,在此刻匯聚。誰能說答案是唯一的呢?只不過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在過程和規(guī)則里突圍、成長,或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