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進勇
【摘 要】新課改體現(xiàn)每個模塊獨特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yǎng),是這套新教材編寫的主要指導思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高中化學;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17-01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針對課程目標的立體化,課程內(nèi)容的繁多,課本內(nèi)容間的跨度大,緊張有限的課時,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以及全新而充滿神秘的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思考新的教學方法,這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挑戰(zhàn)。下面就人教版化學必修教材在教學中的體會,談自已幾點粗略的認識。 一、重視實驗,充分展現(xiàn)實驗的教學功能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與老教材相比,整套教材不再明確區(qū)分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課本上的實驗的呈現(xiàn)方式多樣,而且對“科學探究”部分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翱茖W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實驗,對操作規(guī)范要求有所降低,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施展。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實驗條件,盡量讓學生參與更多的實驗。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多到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以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逐漸形成重要的化學思想方法。如第一冊的萃取實驗, 膠體的制取及性質(zhì)實驗。這些成功率極高,危險性極小,實驗現(xiàn)象明顯而且非常有趣的實驗學生如果親自動手做過,那么所需儀器,實驗現(xiàn)象,無需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也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溶液的配置,容量瓶的查漏,教師說十遍,不如學生操作一遍。當然,教師應該在學生實驗之前提出要求,一定要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對實驗內(nèi)容有所了解,知道實驗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并且思考預計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如果實驗失敗又是什么原因。只有在實驗前有個初步認識,才不至于走進實驗室只是覺得新鮮而無從下手。如在第一冊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很多學生僅僅處于金屬鈉放入水中變成小球,到處游動而感到好玩,實驗之前,如果老師沒有提出要求,這些學生可能對此實驗的了解也就到此為止。他們根本沒有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甚至如何描述現(xiàn)象都會存在問題。如果這樣做實驗,純粹就是浪費時間。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每當學生學習理解重要的概念、規(guī)律及原理,如在講氯水的成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等內(nèi)容時,要盡可能將驗證性實驗變?yōu)樘骄啃詫嶒灒寣W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性問題、規(guī)律與原理。同時,要不斷精選值得探究的點:如在講氯氣的性質(zhì)時,氯氣與水能否反應,如何證明,就可以很好的擴展成為一個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實驗。 二、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高一就讓學生對化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將為以后的學習開一個好頭。高一化學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知識面廣,知識點多,很多學生反映理解較困難,習題也不容易做,導致學習興趣降低,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普遍感到不適應。無論是新教材的編排,還是教師的教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就學生的學習方法而言,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樣,無論是概念還是現(xiàn)象,甚至是方程式都采用記憶的方法。高中知識的急劇膨脹,以及各種試題的靈活多變,已經(jīng)不可能再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對待高考了。誠然,死記硬背不能大行其道,但是化學這門學科,不背,也是行不通的。常見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技巧題的解題方法等等,無不需要學生頭腦中要有印像。記憶是必需的,但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記憶選修三泡利原理,可以濃縮為“一軌兩電自旋反”,而相鄰的洪特規(guī)則則可對應為“優(yōu)先獨占自旋同”。
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對各種常見題型進行歸納總結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進行計算時,練習題中出現(xiàn)了需要用十字交叉法的題,或者要用到差量法的題,教師進行適當拓展,將可能用到這些方法的試題類型進行歸納總結,在以后的練習中學生便不至于手足無措了。
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動手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里的動手不是指做實驗,而是指多做筆記,多使用改錯本。高考題雖說靈活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考查的知識點始終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學生如果能將每次的錯題一絲不茍的從新做在改錯本上,認真反思失誤原因,并且將正確解題思路寫出來,多看幾遍,一個題當成幾個題來做,這樣日積月累,慢慢找到做題感覺,甚至看到一個新題,就能知曉出題者的意圖,洞悉考查的知識點,對癥下藥,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學校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室配備了功能完善的多媒體設備。多媒體的引入,讓枯燥的課堂變的更加豐富多彩,讓一節(jié)課的容量變的更加充實,也為某些晦澀難懂的章節(jié)的高中化學教學帶來了一縷曙光。在選修三氫電子云的講解時,單從課本的彩圖看,極易讓學生誤解有很多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教師一再糾正也仍會不斷出錯。多媒體用動畫一展示,無需多說,學生一下就能記住。而像選修三電子云的重疊,金屬導電、導熱、延展性等知識點,多媒體的優(yōu)勢也盡顯無遺。
盡管多媒體優(yōu)點無數(shù),但它也并非所向披靡,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在選修三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的講授時,多媒體展示就沒有模型來得直觀實在。如果教師能用幾根柔軟的細鐵絲,固定住一頭,并假設固定端為中心原子,幾根鐵絲代表帶都帶負電的價層電子對。讓學生自己拿著模型,思考中心原子價層電子對數(shù)目為2(即有兩根細鐵絲的模型)時,兩根細鐵絲應該以何種角度形成空間構型,才能讓排斥作用最小,從而達到穩(wěn)定結構。簡單的模型,因為有學生親自觸摸及思考的親身體會,定會使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而在選修三第三章《晶體的結構與性質(zhì)》中,多媒體將晶體模型展現(xiàn)得生動形象,但是電腦一關,很多學生會覺得頭腦中一片空白。如果與晶體、晶胞模型配合使用,則會相得益彰,如虎添翼。畢竟看得見、摸不著的電腦模型和既能看得見,也能摸得著的實物模型相比較,后者顯然更加直觀。所以此時多媒體并不占優(yōu)勢。
而化學實驗就更不應該用多媒體視頻代替。幾近完美的下載視頻實驗演示速度快,圖像也不會很清晰,學生沒有參與實驗的熱情和真實感,也沒有時間思考儀器安裝的先后順序、操作的注意事項和實驗失敗的原因。視頻演示完,即便教師補充得再好,看實驗也始終代替不了做實驗。因此,多媒體不是萬能的。實驗該做還得繼續(xù)做,實物模型該展示還得繼續(xù)展示。合理使用多媒體,而不濫用多媒體,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四、鉆研新教材,抓好基礎,循序漸進,逐步到位
新教材的編排,很多較難知識點體現(xiàn)了“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我們不必一步到位。比如必修一中物質(zhì)的量、離子反應等這些重要的化學知識,在前兩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續(xù)單元學習中,必須反復出現(xiàn),反復應用,在必修模塊全部結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
認真熟悉教材,鉆研教材,把握新教材的初次使用機會,多做高考題,把握高考動向,按教材的編排體系,循序漸進,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鞏固學習信心,才能讓自己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