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雅
近日,一位臺灣地區(qū)網友總結的“垃圾奏折”在網上走紅,幾位寫折子的大臣都貌似成了專講廢話的缺心眼兒。事實上,這不過是新媒體包裝之后有意造成的“誤會”和話題罷了,被奏折逗笑之后,有很多知識點可以了解一下。
什么是奏折?公題私奏、專匣上書
奏折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清代上行文書,之所以為人知曉,是因為它記錄了很多官員與皇帝的日常交流,除了軍國大事,還有家長里短,遍布“朕就是這樣漢子”之類的金句。其實在清代,奏折制度確立的時間較晚,也只有康熙中后期和雍正時期確實執(zhí)行,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生動活潑的朱批,大都來源于這兩個皇帝。
清代是一個在文書系統上運行的國家,奏折只是它龐大文書系統中的一部分,那么,官員日常是怎么跟皇帝交流的呢?簡單來說,可以稱作“公題私奏”,這句話是用以區(qū)分題本和奏本的一一注意不是奏折。題奏制度繼承自明朝,即公務向內閣遞交題本,用官??;私務遞交奏本,不用官印。但是這一制度在清朝進行得很困難,清代皇帝是比較講求行政效率的,題本、奏本遞上來,先讓通政司或部院審查一遍格式,然后遞送內閣,最后到皇帝手中,這樣一來一去,不僅耽誤時間,而且信息全無保密性。
這讓康熙皇帝很不滿意,所以在康熙中期,開始出現官員和皇帝的直接交流,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奏折。清代奏折按照內容不同格式也不同,分為奏事折、奏報晴雨糧價收成分數等折、請安折、賀折、貢品折、謝恩折、遺折等名目。奏折寫作一律用六行格式,每行十八字。折內遇有尊崇字詞必須抬格、換行。
奏事折折面中上位置寫“奏”字,折內首頁右起寫官銜及“臣某某跪奏,為某某事,仰祈圣鑒事”。這樣的好處是方便皇帝一眼能明白所奏事項,再決定要不要繼續(xù)讀下去。請安折,內第一頁右起寫官銜及“臣某某跪請皇上圣躬萬安”;賀折,如萬壽節(jié),折內第一頁右起寫官銜及“臣某某跪?;噬先f壽萬萬壽”;貢品折隨請安折進,折面中不寫“奏”字,而寫“進”字。所以皇帝翻開的第一眼,就知道這件奏折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根本不存在請安折、賀折給皇帝增加工作量的問題。當然清代是滿漢文雙行的,滿文奏折也是這個套路。
清人吳振械在《養(yǎng)吉齋叢錄》中記,雍正朝“外臣文員至道府同知有賞折匣者”,“武員至鎮(zhèn)協往往賞折匣許奏事,并頒鎖匙,與今折匣異。用盡許更請,所以廣耳目也”?;实郯l(fā)給有上奏權的官員每人_個匣子,并配有鎖和鑰匙,以保證奏折的保密性。
在京各部衙門的奏折,每天午夜由一筆帖式(文書官員)捧至東華門外,收入紫禁城景運門內奏事處。寅正(清晨四點)乾清門開啟,由奏事處值班章京查核印片無誤后接收,登入檔簿,然后交給奏事太監(jiān),進呈皇帝批閱。
外省奏折遞送,最初均由遞折者派親信家人送到宮門,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后,準許動用郵驛遞送,也可派專差遞送。通過郵驛遞送的,先送到兵部捷報處,再由兵部送到乾清門,隨到隨送,無時間限制;專差遞送者,則直送乾清門,交奏事處值班章京,匯交奏事太監(jiān)進呈御覽。根據各省情況不同,這個時間由幾日到十幾日不等,有的時候為了跟同僚打信息戰(zhàn),就比誰的馬快。康熙末年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的時候,噶禮就是靠遞送奏折跑贏了五天,在消息傳遞上取得了-一定主動權。
奏折從哪里來?皇帝心腹、高層政要
康熙皇帝對于具折人的要求相當嚴格,并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寫奏折與皇帝對話。當時被恩準具折奏事的官員,主要是一些親信家奴及個別重要地區(qū)的武職官員。像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未奉特旨,也不得具密折奏事。比如康熙四十二年,當時的江蘇巡撫宋犖有密奏,只能通過品秩比他低得多的蘇州織造李煦轉奏。康熙皇帝在李煦的密折上批道:“爾即傳于宋犖,不用寫本謝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與爾奏?!笨滴跛氖四昃旁率迦?,貴州巡撫劉蔭樞曾請求準許以密折奏事,康熙帝批復:“有當請旨者,密折奏來?!币簿褪侵钡酱藭r,巡撫密折奏事還是要皇帝特批的。
這個范圍在后來不斷擴大,雍正二年(1724年)上諭:“凡督撫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陳奏之事,皆有關于國計民生,故于本章之外,準用奏折?!弊郧∈辏?748年)奏折成為國家正式官文書之_以后,“凡在京宗室王公大臣,文職京堂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及翰、詹授日講起居注官者,皆準遞奏折”。
在康熙時期,也只有奉特諭的人才可上折請安,現存最早的請安折,是康熙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學士伊桑阿的《奏謝溫諭賜問平安折>。現存的康熙年間請安折,大部分是滿人官員書寫的,其實質是官員對皇帝的一種私人問候。且清制規(guī)定,各地駐防滿洲的請安折,一律以滿文書寫,并鼓勵本人親手寫??滴醯墼趦山偠礁道?、甘肅巡撫齊世武的請安折中多次勸慰他們,字寫得不好有錯也無妨,“爾等折內,皆朕隨手草書,再無—人知道,亦無底稿?!笨滴跛氖四辏贾菘椩鞂O文成的請安折,皇帝朱批:“朕體安。今年得病時,爾處杭州眾滿洲皆安否?將軍之書又不來,朕心為眾滿洲著實憂愁,著將此書與眾滿洲看。”
乾隆朝以后,滿人的滿語水平急劇下降,甚至連一篇簡單的請安折也不能寫了,屢為皇帝訓斥。道光七年,廣州將軍慶保請安折等均用漢文書寫.道光皇帝不禁感嘆:“廣州駐防官兵不下五千余人,豈無—寫清字之人?”
請安折的頻率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雖然沒有固定時間,但如果皇帝長期看不到你的奏折,就會心生疑慮??滴跛氖吣?,皇帝覺得湖廣提督俞益謨總不上奏非常不妥,要求他“凡有請安或地方該奏之事即具折來奏”。同樣,康熙皇帝也批評過川陜總督齊世武、巡撫鄂海折子間隔太久。不過頻繁的請安也確實會招致反感,皇帝會朱批:“此等請安事宜,不必時常具奏。”
奏折寫什么?地方情形、風聞言事
大家印象中有個誤區(qū),就是清代所有公私事務,只要是對皇帝匯報的,都要寫奏折。但是不妨設想,一個人口超過三億的國家,如果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批示,皇帝自己恐怕就是生出三頭六臂,也難勝任。其實,奏折只是清代多種公文中的一種,但因為是高層大臣與皇帝直接對話的方式,所以最受重視。臣下不能明說的,可以上奏折;皇帝不能明示的,可以批奏折。
在康熙皇帝給浙江巡撫黃秉中的官方說法中,“凡督撫許上折子,原為蜜(密)知地方情形,四季民生、雨旸如何、米價貴賤、盜案多少等事”,但實際上除了這些公事之外,康熙也非常注重用密折收集隋報、籠絡人心。
現在康熙朝漢文奏折留存最多的,是當時的直隸總督趙弘燮,他在直隸巡撫(后改為總督)任上十七年,遠遠超過了后任的畿輔大員,可見皇帝對他的信任。他雖然是漢人,但是卻是康熙皇帝極為信任的人選。他的父親趙良棟,順治二年招募入清軍,在三藩叛亂、康熙皇帝最為危難的時刻,替皇帝平定云南吳三桂,深得康熙倚重。趙弘燮的兄長趙弘燦官至兩廣總督,也是封疆大吏。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晚年時,老臣們紛紛謝世,他曾作詩說:“舊日講筵剩幾人,徒傷老朽并君臣?!倍闼袄闲唷钡闹爻贾甠,就是趙弘燮。
從現存奏折看,趙弘燮年老體衰的時候,皇帝不但為他派去御醫(yī),還將西山泉水送到保定給他煮藥,并且把進口的金雞納送他服用,兩個人還像尋常老人_樣,探討?zhàn)B生之道。此時,趙弘燮的請安折,可謂是皇帝的一劑舒心藥。在康熙六十一年,趙弘燮辭世之后,康熙還是強撐病體為他寫下悼亡詩句,說他“保全終始君恩重”,感其死后“節(jié)鉞空懸攬轡情”。
而我們非常熟悉的江南三織造,就是康熙在兩江地區(qū)安插的形勢觀察員。江南地區(qū)百姓富庶、商賈云集、文化繁榮,又是曾經南明勢力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是康熙皇帝重點監(jiān)控的地區(qū)之一。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杭州織造孫文成三人,不但在兩江地區(qū)為皇帝謀取財富、販運貨品,更將江南地方的士風輿情、官員動態(tài)、物價民生等事項,事無巨細地上奏給皇帝。因為他們本身不處理相關事務,所以所奏內容與其他官員多有重合,但是仍然是康熙皇帝了解地方事務的重要角度。
這種私人奏事的方式到雍正時期發(fā)展到巔峰,勤政的皇帝,評與所有高級官員都建立了這種一對一的線性聯系,連官員升遷、稅賦改革這種日常政務,也是靠奏折的方式解決的。因為奏折數量的急劇增加,軍機處也應運而生。這一機構由皇帝欽點的心腹官員組成,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奏折,并將皇帝旨意下達。即便如此,雍正皇帝也還是經??醋嗾劭吹健耙允謹堫~”,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留下墨跡最多的皇帝。
奏折到何處去?繳回宮中、不可私藏
奏折的廣泛使用存在于雍正時期,就康熙、雍正兩朝而言,奏折雖然不是都寫有“密折”字樣,但是性質上還是一種秘密文件。但是雍正本人比較有趣,在雍正十年的時候,他想要將自己處理過的折件進行“出版”,于是從眾多奏折中挑選了七千余份,輯成了《朱批諭旨>。而此書未刊刻,皇帝就去世了,繼任的乾隆為此書作了后序,并于乾隆三年刊刻出版。
此后,乾隆皇帝對奏折的秘密性也失去了興趣,再加上他本人和雍正性格完全不同,乾隆統治時期很少依靠特務手段,他自信心很強,覺得自己馭臣有術,因此較少使用密奏。而且所有文書形式幾乎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即在成為定例之后,就會出現很多套話。于是奏折在乾隆年間,也越寫越長。乾隆皇帝非常反感長篇累牘、漫無目的的奏折,加上軍機處職能的發(fā)展,奏折基本都交由軍機處處理。此后,臣下多“以奏代題”,奏折這種形式則走向公開化。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搜集到的比較有意思的朱批,基本集中在康、雍二朝的原因。
到了晚期,奏折的處理也程式化了,沒有什么保密性可言?!短戾肱悸劇酚涊d了當時下發(fā)奏折的場景:在乾清門石欄上,有一盞白紗燈,如果燈由石欄移到臺階,則表示已經朱批的奏折即將發(fā)下,不久即有奏事官慢慢捧折而出,高呼“接事”。各部院衙門遞折的筆帖式就集合起來,恭候發(fā)折。奏事官叫到的人就上前,一面交付奏折,一面口傳朱批內容,如“知道了”“另有旨”“依議”。
這是三種較為常見的處理方式,對于不需要回應的信息,稱“知道了”;對于需要進一步處理的信息,稱“另有旨”;對于同意處理方式的信息,稱“依議”。奏事官會事先在折匣上用指甲劃出記號,俗稱“橫知豎議”,這樣就不必一一閱看,而百十匣無一誤差。
皇上寫過字的東西,不能隨意處置,必須繳回宮中貯藏。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江南提督趙珀曾奏請:“主子教訓御批之筆,理應恭繳……竊思傳為子孫世寶,除現奉主子手書恭繳外,嗣后御批可否賞給,準免恭繳?!币簿褪钦f,奏折此時是應該繳回的,但是我特別想留作傳家寶,皇上是否應允。康熙覽奏后批示:“若不關蜜(密)事,無妨?!?/p>
一向嚴厲的雍正皇帝則與其父親不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繼位,立即諭令軍前將軍并各省督撫提鎮(zhèn)等,將“所有皇父朱批旨意,俱著敬謹查收進呈。若抄寫存留、隱匿焚棄,日后敗露,斷不宥恕,定行從重治罪”。并規(guī)定:“嗣后朕親批密旨,下次具奏事件內,務須進呈,亦不可抄寫存留?!敝笥赫粩嘞轮紘栏駨娬{繳回制度,乾隆皇帝還特別強調,“雖批‘朕安一二字者,亦不可隱匿,如有隱匿者,照隱匿制誥例從重治罪”。但是到了晚清,繳回制度開始松弛,因此很多皇帝的御筆批示流入民間。
御批奏折繳回內廷后,貯存于宮中懋勤殿等處,因其置放宮中,這部分奏折便被稱為“宮中檔”。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臺灣地區(qū),將大批繳回奏折一并帶到臺北,之后臺北陸續(xù)將“宮中檔”出版。而留下來的各朝奏折,基本貯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臺北處宮中檔匯總后,也陸續(xù)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物中基本選用的是有朱批內容的折件,大批沒有朱批的奏折還存于檔案館,出版者不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