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年,朱將波,方 雯,趙寶峰
(安徽省勘查技術院, 安徽合肥 233031)
皖北地區(qū)位于華北陸塊南部[1],分布淮南、淮北兩個重要煤炭基地以及霍邱-潁上、蕭縣-宿州鐵(金銅鉛鋅)金屬成礦帶,成礦條件十分有利[2,3]。但由于該區(qū)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蓋,此制約了皖北地區(qū)的基礎地質等研究工作,地質研究程度偏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前人對皖北地區(qū)斷裂進行了相應的研究,識別出近東西和近南北走向等主要斷裂[1](圖1)。
眾所周知,區(qū)域重磁資料對構造的平面展布特征等反映明顯[4-6],本文利用1:200000重磁資料處理結果,結合前人認識重新構建了皖北地區(qū)斷裂格架,對區(qū)內斷裂構造的平面展布特征進行了相應分析。
區(qū)內構造層分為變質基底、蓋層及中新生代上疊盆地。變質基底主要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片麻巖、片巖及大理巖組成。蓋層之元古界震旦系及下古生界以淺海相碳酸鹽巖為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為海陸交互含煤沉積,上下古生界之間存在區(qū)域性假整合,缺失上奧陶統(tǒng)至下石炭統(tǒng)。中新生代上疊盆地以陸相碎屑為主。
圖1 皖北地區(qū)斷裂格架(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50萬數(shù)字地質圖數(shù)據庫)Fig.1 Fracture framework in northern Anhui (quoted from the
形成皖北地區(qū)現(xiàn)今構造格局的構造運動主要始于印支運動末期,燕山和喜山期進一步繼承發(fā)展。印支期華北陸塊和大別山微陸塊以北北東-南南西方向碰撞,燕山期以來濱太平洋活動近東西向的擠壓,以及喜山期強烈的左行走滑拉張,造成區(qū)內多組斷裂發(fā)育,并控制了區(qū)內構造格局[1]。
區(qū)內地層密度從上至下呈逐漸增高的趨勢,新生界密度最低,變質基底密度最高(表1),中新生代上疊盆地總體密度較低,下古生界密度也相對較高。
區(qū)內地層以無磁性或弱磁性為主,磁化率較高的是白堊系(發(fā)育凝灰?guī)r)及變質基底。
表1 皖北地區(qū)物性參數(shù)簡表Table 1 Summary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northern Anhui area
另外區(qū)內火成巖密度中等,磁化率相對較高。
總體而言,區(qū)內各主要層系存在相應的密度差異,地質結構的差異會形成相應重力場變化,從而利用重力資料可構建區(qū)內斷裂格駕,同樣磁法資料亦可研究相應的斷裂平面展布趨勢。
皖北地區(qū)布格重力異??傮w西低東高(圖2),航磁場值總體不高(圖3)。重力局部異常大致呈近東西走向展布,從南至北大致呈高低相間排列。航磁局部異常一般呈條帶狀展布,其長軸走向以北北東和北西西向為主。
重磁異常的組合特征可分為三類:
第Ⅰ類是重力低-磁場低值區(qū),主要分布一三處,其一位于宿州市、渦陽縣北、亳州市東一帶,其二位于潁上縣至阜陽市一帶,其三位于定遠縣、長豐縣一帶。這些區(qū)域重力局部低異常一般呈長軸狀,軸向以近東西和北東向展布為主。此類異常組合是中新生代上疊盆地的地球物理場響應。
第Ⅱ類是重力低-磁場高值區(qū),分布在蚌埠市至五河縣一帶,其重磁局部異常形態(tài)呈條帶狀或橢圓狀。條帶狀局部異常長軸走向北北東,為白堊系火山巖的反映;而橢圓狀局部異常(蚌埠市附近)為花崗巖體的反映。
圖2 布格重力異常簡圖Fig.2 General graph of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第Ⅲ類是重力高-磁場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兩處。其一是淮南市到靈璧縣一帶,分布面積大,重磁局部異常呈北北東和北西西走向展布;其二在淮北市一帶,重磁局部異常呈北北東向展布為主,此類異常組合是基底隆起的反映。
依據突出重力異常變化的重力異常水平總梯度(圖4)等資料(重力異常水平總梯度極大值帶基本為斷裂位置),綜合分析重磁異常的展布規(guī)律,結合地質和物性資料,構建了皖北地區(qū)斷裂格架(圖5),識別了四組主要斷裂,分別是北北東走向斷裂F1、F2、F3、F4、F5、F6、F7,北西西走向斷裂F8和F9,近東西走向F10、F11、F12,弧形斷裂F13等。
圖4 重力異常水平總梯度Fig. 4 Total horizontal gradient of gravity anomaly
圖5 利用重磁資料解譯的皖北地區(qū)斷裂格架Fig. 5 Fracture framework in the northern Anhui area interpreted by using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該組斷裂中F8和F9兩條規(guī)模較大,區(qū)內斷裂延伸200-250km。F8斷裂大致位于阜陽市至壽縣一線,F(xiàn)9斷裂大致位于阜陽北、淮南北、定遠縣一線。
F8和F9兩條斷裂地球物理場特征明顯,在此兩條斷裂位置存在北西西走向的重力異常水平總梯度極大值帶(圖4),其附近重力局部異常長軸走向(平行于斷裂)也為北西西,同樣在航磁圖上長豐、淮南北、阜陽南等地(即F8和F9附近)磁局部異常長軸走向也為北西西向。
F9斷裂兩側磁場的分布趨勢有較大的差異,其北東側局部磁異常主要以北北東走向為主,而其南西側局部磁異常主要以北西西走向為主,且磁異常的幅值也有較大的差異,據此可認為F9斷裂兩側基底性質有差異。
F10斷裂:位于蒙城南、固鎮(zhèn)縣、靈璧南一線,走向近東西,被北北東向斷裂錯斷,水平錯斷距離依次增大,累計錯動距離50km。蒙城縣-固鎮(zhèn)縣一帶存在一局部重力高,F(xiàn)10斷裂位于其南側梯級帶上,斷裂位置重力水平總梯度極大值帶顯示明顯。
F11、F12斷裂:在渦陽至宿州一線F11、F12斷裂之間存在一近東西走向的局部重力低(上疊盆地的反映),F(xiàn)11、F12斷裂位于此局部重力低南北兩側的重力水平總梯度異常極大值帶上。
近東西走向斷裂主要控制了區(qū)內上疊盆地的展布。
該組斷裂主要有七條。F1、F2、F3、F4位于阜陽市、蒙城縣一帶,此四條斷裂由西向東呈依次大致平行排列,斷裂長度區(qū)內180-320km,斷裂間距25-50km不等;F5、F6和F7位于定遠縣-五河縣一帶,此三條斷裂相互平行,走向一致,區(qū)內延伸距離200-300km,屬郯廬斷裂帶。
北北東走向斷裂重力場特征較為明顯,如F1、F2、F3、F4斷裂依次錯斷阜陽北-蒙城南-固鎮(zhèn)的局部重力低異常,并顯示這些斷裂呈左行走滑特征(與郯廬斷裂的性質相同)。
在航磁異常圖上,在固鎮(zhèn)附近磁局部異常主要呈北北東走向。也反映北北東走向斷裂構造發(fā)育。
F5、F6和F7三條斷裂在重力水平總梯度圖(圖4)上反映明顯,如在五河附近(斷裂F6)有一明顯重力水平總梯度極大值帶。這些斷裂在布格重力異常圖及航磁異常圖上同樣有明顯的顯示。
北北東走向斷裂主要為左行走滑,其對早期構造進行了相應的改造。
在固鎮(zhèn)、宿州、徐州一線,重力異常水平總梯度反映存在一明顯的弧形高值帶,此為弧形斷裂即F13的反應,F(xiàn)13斷裂是徐-宿弧推覆構造[2]規(guī)模最大的一條斷裂,并伴生一系列逆沖斷層。
通過對重磁場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對皖北地區(qū)斷裂格架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即皖北地區(qū)發(fā)育走向北北東、北西西、近東西走向斷裂及弧形斷裂;并根據重磁資料顯示的斷裂錯斷關系,對斷裂發(fā)育早晚順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認為發(fā)育最早的是北西西走向斷裂,其次發(fā)育弧形斷裂和近東西走向斷裂,最晚發(fā)育是北北東走向斷裂。綜合分析認為北西西走向斷裂其主要控制了基底構造,近東西走向斷裂主要控制中新代上疊盆地的展布,而北北東走向斷裂主要是對早期構造進行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