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余人”一詞源自19世紀的俄羅斯文壇,是對當時一種文學典型的命名。他們屬于貴族知識分子,但既不滿足于自己的上流社會,又不能跳出這種生活的小圈子與人民結(jié)合。俄國著名作家萊蒙托夫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的主人公畢巧林是“多余人”系列形象的其中之一。在“多余人”形象系列中,畢巧林是一個影響比較大的人物:他之所以被稱作“多余人”,是因為赫爾岑曾經(jīng)說過:“他既不會站在政府方面,也不會站在人民方面;他在他的范圍內(nèi)是多余的。了解“多余人”形象及意義,“有助于人民認識沙俄專制制度的罪惡,也能幫助讀者洞察到貴族青年知識分子身上的嚴重缺陷?!?/p>
關鍵詞:畢巧林;多余人;當代英雄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俄國著名作家和詩人。1840年,萊蒙托夫發(fā)表著名長篇小說《當代英雄》,這部作品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巨大轟動,它是俄國文學中最出色和經(jīng)典的作品之一,也是萊蒙托夫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懂敶⑿邸肥嵌砹_斯文學中第一部有關心理描寫的作品,小說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作家成功地塑造了畢巧林這個“多余人”的典型形象。小說主嬰描寫貴族出身的青年軍官畢巧林在高加索的生活和經(jīng)歷?!爱吳闪帧边@一一藝術(shù)人物形象開創(chuàng)了俄國文學中“多余人”的先河?!岸嘤嗳恕?是19世紀上半期俄國追求進步的貴族的代表,他們大多受到良好的教有和西方資產(chǎn)階級先進理念的熏陶,既不滿足于現(xiàn)狀而又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由于所處階級時代的局限性,他們大多遠離人民, 遠離實際,缺乏耐心,最終導致失敗的悲劇命運。這是對當時俄國一代貴族進步青年的悲劇命運的真實寫照。
一、時代背景
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起步較晚,整個十八世紀還處于對西方文學藝術(shù)成就的模仿階段。然而在19世紀卻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起開,許多著名的俄國作家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享譽世界的文學作品,塑造了許多成功和典型的文學形象,其中"多余人"形象最為突出,它是精神世界文學畫廊中獨開的一支奇葩。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對這一形象的時代特征和任務心理特點進行了獨到的理解和把握,不僅在當時引起的轟動,也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赫爾岑在《往事與隨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xiàn)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nóng)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xiàn)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xiàn)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quán)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jié)合以改變俄國的現(xiàn)狀。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赫爾岑筆下的別爾托夫、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等。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 反動勢力的沉重烏云浮游在國家上空,希望的明燈熄滅了,憂郁和苦悶壓抑著青年的心,黑暗勢力血捏的手迅速編織起奴役的網(wǎng)?!币陨线@段著名大文豪對沙皇俄國的描寫反映的正是菜蒙托夫所生活的時代以及《當代英雄》中所影射的俄國社會。這一時期也是俄國歷史上統(tǒng)治最黑暗和最腐朽的年代。1825 年12月14日這一天,十二月黨人起義被殘酷鎮(zhèn)壓并血洗被得堡參議院廣場,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貴楔青年紛紛遭到迫害,而萊蒙托夫短暫的一生就是在這種殘酷血腥的高壓統(tǒng)治之下度過的,而他的創(chuàng)作歷程則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二、特征及意義
萊蒙托夫在《當代英雄》主要著筆墨刻畫畢巧林這一“小人物”或者“多余人”形象,他說:你們既然相信一切悲劇和戀愛故事中的壞人都可能存在,那你為何不相信畢巧林的真實性呢?如果你們欣賞更為可怕的謊謬的憑空臆造,為什么這個人物,縱然是向壁虛構(gòu)的,在你們心中就得不到寬容呢?是不是因為他的真實性超過了你們所希望的?……由此可見,“多余人”的形象是真實的,甚至是常見的,赫爾岑在看了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之后曾經(jīng)說過:“像奧涅金這樣的人在俄羅斯每走一步路就會碰見他?!碑吳闪忠彩侨绱恕?/p>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當代英雄確實是一幅肖像:這是一幅由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充分滋生開來的種種毛病所構(gòu)成的肖像?!倍敃r的讀者也因為作者“把當代英雄這樣不道德的人樹立為他們的典范”而感到委屈。畢巧林這幅肖像,如同奧涅金一樣,出身高貴、天資聰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原本可以造就美麗的人生,卻由于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絕望而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以至于碌碌無為、荒度青春。然而,不一樣的是,畢巧林對社會的意義不僅僅是“多余”,甚至在某些方面上來講是有害的。他從來都是一幅玩世不恭的樣子,不尊重他人的情感甚至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可以因為一時興起而勾搭瑪麗公主,卻在別人付出感情之后無情厭棄;他千方百計得到了貝拉,而在興致過后卻同樣感到厭煩,他的種種手段害的貝拉家破人亡、紅顏殞命;當馬克西姆·馬克西米奇一腔熱情地準備和他這個老朋友擁抱的時候,他卻僅僅伸出了禮貌而疏離的右手;他輕賤生命,往往為了尋求刺激進行無意義的冒險……為了取悅自己無聊的生活,他不斷為他人造成不幸,自己也加倍的痛苦,損人而不利己。
這樣一來,所謂“當代英雄”無疑是一種辛辣的諷刺??僧吳闪植⒎翘煨匀绱?,他也曾有過一顆善良的心,也曾不懈追求人生目標,與命運抗爭。他的一切叛逆的行為只是源于社會帶給他的壓迫和絕望,正如他向瑪麗公主坦白的那樣:“我準備去愛全世界,可誰也不理解我,于是我學會了憎恨。我平凡的青春年代是在跟自己、跟世界做斗爭中流失的;我最美好的情感,因怕別人譏笑,我便把它埋藏在我心靈的最深處,它們在那里死去。我說真話,沒有人相信我,我便開始騙人。在深深懂得了社會上的人情世故后,我成了一個熟悉人生學問的內(nèi)行,我看到那些一竅不通、不學無術(shù)的人是那么幸福,我看到那些不勞而獲者在享受我曾努力不懈才獲得的財富。那時,我心里產(chǎn)生了一種絕望的情緒,冰冷無力的絕望情緒……我成了一個道德觀念不健全的人?!边@就使矛盾的焦點指向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迫使他精神幻滅、走向自我墮落?!拔以?jīng)多少次充當命運手中的斧頭,砍在姑娘的頭顱上,不知憐惜。我的愛從不曾給她們帶來幸福,我欲壑難填地吞咽著她們的愛情、溫柔、痛苦,我仿佛因為饑餓昏昏欲睡,忽見山珍海味,便狼吞虎咽,然而一覺醒來,幻景消失……剩下的只有加倍的饑餓與絕望?!?/p>
“多余人”不單純是一種文學現(xiàn)象、一種參照體系,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們在宣傳先進思想、啟蒙青年人方面業(yè)績非凡,正如屠格涅夫在談到他塑造的羅亭這個“多余人”形象時所說,“誰有權(quán)利說他無用,說他的話不曾在青年人的心中播下了良好的種子?!”“多余人”們的思想力量和悲劇命運對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其存在的意義是廣泛而深遠的。它揭示了舊的社會體制的內(nèi)在矛盾和深刻危機,同時也在人們心中樹立了道德的標尺,時刻警示著現(xiàn)代敏感的青年一代。系列“多余人”形象體現(xiàn)了對生命價值的探索,具有超越時空和國界的普遍社會意義。關于“多余人”的意義,赫爾岑說過:“全靠有了那個時代的“多余人”,新的一代才沒有成為多余的?!?/p>
參考文獻:
[1][俄]萊蒙托夫著,余振、顧蘊璞、翟松年譯.萊蒙托夫詩選,當代英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俄]赫爾岑著,巴金、臧仲倫譯.往事與隨想[M],江蘇:譯林出版社,2009.04
[3]桑淑鈞.論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J].濟南大學學報, 2002, (12): 23.
[4]卡普斯金.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 115.
[5]儲誠意著.俄羅斯文學名著賞析[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09
作者簡介:周藤(1996-),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