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莊巖, 花 芬, 吳志明
(1. 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5; 2. 江南大學 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 無錫 214122; 3. 鄭州市科技工業(yè)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53)
全成形毛衫經橫機一體成形編織而產,產品無縫頭、線條流暢、穿著舒適。日本島精(SHIMA SEIKI)公司的全成形電腦橫機配備4個可編織針床,可滿足編織細羅紋全成形毛衫[1-2]。
近年來國內已引進一定數(shù)量的四針床電腦橫機投入生產,但對于全成形毛衫的研究處在起步階段,對四針床電腦橫機的成形原理、成形方法以及全成形產品設計方法的探討和研究都很少[3-4],導致毛衫成品款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研究四針床橫機全成形毛衫編織技術成為毛衫行業(yè)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之一。本文選用島精公司四針床全成形電腦橫機MACH2X15318G、MACH2XS15312G和與之配套的SDS-ONE APPEX 3設計系統(tǒng),研究筒狀與非筒狀全成形編織工藝,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全成形無袖連衣裙毛衫的設計實踐。
四針床橫機的前上針床、前下針床、后上針床、后下針床呈現(xiàn)X型,只有后針床可橫移。在編織平針時使用前下針床與后下針床,編織羅紋或移圈時,需要借助前、后上針床2個針床完成[5]。編織全成形毛衫時,前下針床與后上針床編織前片,后下針床與前上針床編織后片。前、后下針床之間可互相翻針,但是前、后上針床之間不能翻針。機頭共有 3個系統(tǒng):翻針系統(tǒng)居于機器兩側,編織系統(tǒng)居中,同一系統(tǒng)無法同時執(zhí)行編織和翻針。
四針床電腦橫機采用滑針(slide needle),由 2片靈活性很強的滑片代替針舌,可讓織針配置在針槽中央,因此,可編織出左右完全對稱的線圈,提高編織效率[6]?;樶樸^成圓錐形,滑桿片有助于減輕針鉤的負荷,滑針動程比傳統(tǒng)的舌針動程短。
根據(jù)織物結構形狀,四針床編織織物分為筒狀織物與非筒狀織物。
1.2.1筒狀織物
機頭右行時帶出紗嘴在后下針床編織1行,左行時在前下針床編織1行,重復編織動作就可形成筒狀織物,筒狀織物有單筒、多筒及異性結構。四針床橫機對同時編織的筒狀織物數(shù)量、尺寸、形狀沒有限制。筒狀織物的橫向尺寸變化是通過4個針床的收放針實現(xiàn),縱向尺寸通過編織行數(shù)來控制[7]。通過C形編織可在筒狀織物上形成開口,C形編織指的是在前后兩針床之間紗嘴帶紗的編織過程,類似于C字,所以稱為C形編織[8]。
1.2.2非筒狀織物
機頭右行時帶出紗嘴在后下針床編織1行,左行時帶出??吭谟覀鹊牧硪话鸭喿煸谇跋箩槾簿幙?行,2把紗嘴分別在前、后針床重復編織動作可在前后針床上形成2片非筒狀織物。停放紗嘴和紗嘴帶出的紗線會阻礙另一片織物的翻針,翻針時要注意紗嘴的回避。機頭也可只帶出1把紗嘴,只在一側針床編織,形成1片非筒狀織物。
四針床橫機最常見的編織是筒狀編織,筒狀編織需考慮圓筒的穩(wěn)定,除基本動作,還可對筒狀織物進行收放針、調整編織行數(shù)、引返、褶裥、筒間的平移對接等。
2.1.1筒狀編織間距
四針床橫機可同時編織多個筒編織物,但編織系統(tǒng)只有1個,1把紗嘴編織時,其他紗嘴處在靜止停放狀態(tài)。當2個筒編織物間隔在5.08 cm以下時,??考喿炜赡軙c正在參與編織的紗嘴和織針碰撞,或是參與編織的織針誤鉤停靠紗嘴上的紗線,因此,要特別注意筒編織物之間的間距及每把紗嘴的停放位置。
2.1.2不等長編織
人體是體干、上肢、下肢的復雜連接體,由此形成服裝的復雜結構[9]。筒狀編織的單一柱狀結構,不能滿足人體曲線變化,如三角肌的圓部、袖山鼓起的部位、頭部顱骨曲面結構等。
不等長編織是根據(jù)織物結構需要,單獨減少或增加指定部位的編織行數(shù)。例如停止前片編織,同時不斷增加后針床的編織行數(shù),將這種不等長編織結合收針、放針、線圈扭轉工藝,可編織出連帽衫兩側弧度及向前側的曲面。
島精編織系統(tǒng)中最常用的不等長編織有2種:一種是不等長編織配合收針編織,按照衣身、袖山及收針三者比率,編織袖山曲面;另一種不等長編織可增加羅紋邊針的編織行數(shù),用來維持筒編平衡或調節(jié)羅紋邊針松緊。
2.1.3筒狀編織引返
局部編織是指在編織時,部分織針暫時停止編織,另一部分織針則進行往返編織,從而編織出各種形狀的編織方法[10]。根據(jù)部位不同,具體的編織過程會有所差異。局部編織位于筒狀織物上部及下部時,可用1把紗嘴依照位置先后順序在前后針床對筒狀織物進行局部編織,如領口、裙擺等部位。而當需要局部編織的部位位于筒狀織物中部及內部區(qū)域內,則需結合C形編織,如袖中部位(模仿手肘內側曲勢的部位)。
2.1.4筒狀編織收針
四針床只有1個編織系統(tǒng),所以在收針時編織處于停止狀態(tài),收針動作結束后,再恢復編織動作。如果收針全部集中在筒編的一側針床,那么另一側針床上的線圈會向收針側針床移動,以維持圓筒形狀,如圖1所示。圖中FU表示前上針床、FD表示前下針床、BU表示后上針床、BD表示后下針床。
圖1 筒狀收針Fig.1 Narrowing in tubular.(a)Initial state;(b)Loops transferred from front needle bed to back needle bed & 2 needles of moving bed;(c)Loops transferred from back needle bed to front needle bed;(d)Front and back needle beds differ by two loops;(e)One loop transferred front needle;(f)Finished narrowing in tubular
2.1.5筒狀編織褶裥
褶裥可分為單向褶與箱形褶,單向褶編織是以中心線為基準向筒邊緣兩側折疊,根據(jù)移床左、右方向的不同可形成2種不同外觀。箱形褶則是向每個褶裥的中心線內側折疊。3種褶裥外觀如圖2所示。為維持筒狀編織褶裥的平衡、筒兩側不因移床動作破裂,線圈向折疊一側翻針移動的針數(shù)大約是折疊針數(shù)的一半。不論線圈狀態(tài)如何,是否有其他組織花型,保證前后針床上編織寬度一致就能保證筒狀編織的平衡。圖3示出由13針參與的單向褶編織過程。編織中先完成后針床褶裥,再編織前針床褶裥,編織過程中前后針床線圈狀態(tài)不同,前側線圈向后側移動6針,可保持筒平衡。
圖2 3種褶裥外觀Fig.2 Appearance of three kinds of pleat. (a) Right moving bed; (b) Left moving bed; (c) Box type
圖3 單向褶裥編織過程Fig.3 Pleat of knitting process. (a) 1×1 Stitch knitting, loops transferred from up front needle bed; (b) Loops transferred from down needle bed & 1×1 Stitch knitting; (c) Half loops transferred from up needle bed; (d) Move bed of fold; (e) Superfluous loops transferred from down needle bed; (f) Formation of back pleat
2.1.6筒狀編織放針
在筒狀編織時,為增加尺寸,需要對筒狀織物進行放針,放針分內部放針和外部放針。外部放針不需要移圈,放針與編織動作同時進行。外部放針可不通過移圈進行放針,但需要考慮全成形筒狀兩側放針后的完整性、邊緣的牢固性及放針后的美觀性。筒兩側編織時,前下針床編織在后下針床放針后翻回前下針床,后下針床編織在前下針床放針后翻回后下針床,紗線形成X狀交叉的形式,如圖4所示,邊緣交叉線圈可以補外放針形成的孔洞。
圖4 外部放針Fig.4 Outside widening
內部放針需執(zhí)行翻針動作,筒狀編織處于停止狀態(tài)。內部放針筒兩側是完整的,內側通過挑半目即分針來補洞,圖5為三維模擬四針床挑半目的示意圖。
圖5 線圈挑半目Fig.5 Split stitch
2.1.7筒狀織物的平移對接
四針床上可同時制作多個筒狀織物,2個筒狀織物之間可根據(jù)需要進行拼接。筒狀織物與筒狀織物拼接后會在下方形成一個類似三角形的夾角,拼接過程有筒平移、邊緣加固、邊緣交疊、起底加固、紗嘴帶出等步驟,拼接后由2把紗嘴編織的2個筒變?yōu)?把紗嘴編織的整體。為順利完成筒狀織物的平移,每個筒狀織物翻至位于一側的2塊針床上,并且不同的筒狀織物位于不同側針床,如圖6所示。
圖6 筒的平移Fig.6 Moving tubular.(a)Two tubular on needle bed;(b)Transferred different side needle bed;(c)Moving back needle bed;(d)All of two tubular transferred to one side needle bed;(e)Transferred & put tubular on front and back of bed
除筒狀織物平移外,筒的拼接過程如圖7所示。紗嘴帶出編織區(qū)域的時間根據(jù)夾角的強度及外觀需要而變化,有時2個筒狀織物的紗嘴都會參與拼接收針編織。拼接結束后將紗嘴帶出方向上的線圈全部翻針到一側針床,紗嘴才能帶出。
圖7 筒的拼接Fig.7 Connection of tubular.(a)Edge reinforcement;(b)Overlapping selvage loop;(c)Bottom reinforcement; (e)Tubular knitting
四針床橫機可編織片狀織物(如衣片),除翻針方式,成形原理與傳統(tǒng)衣片編織基本相同。
2.2.1不等長編織
片狀織物在編織過程中,采用不等長編織調整編織區(qū)域內指定位置的編織次數(shù),常用于在全成形無袖背心的領口羅紋及袖窿羅紋部位,以調節(jié)因組織不同而帶來的松緊差異。這種調節(jié)邊緣羅紋松緊的不等長編織在島精系統(tǒng)中被稱為多織。
領口部位的多織只在前針床;袖窿部位的多織在前后針床上同時進行;領開口會影響袖窿部位多織的紗嘴軌跡,分為開口前袖窿多織及開口后袖窿多織。具體紗嘴軌跡如圖8所示。圖8(a)為領部多織,4號和5號紗嘴在前針床編織,6號紗嘴在后針床編織;圖8(b)為分領后袖窿多織,編織到領口位置后 4號及5號紗嘴在前針床編織,6號在后針床編織;圖8(c)為分領前袖窿多織,沒有編織到領口部位時,4號紗嘴在前針床編織,6號紗嘴在后針床編織。
圖8 無袖背心多織軌跡Fig.8 knitting with a sleeveless moving path of extra knitting.(a) Extra knitting of neck; (b) Extra knitting of amhole after neck separation; (c) Extra knitting of armhole
2.2.2非筒狀編織收針及放針
非筒狀編織的收放針編織原理與傳統(tǒng)織片收放針相同。由于四針床橫機的收放針依靠前上、后上 2個針床,需特別注意紗嘴停放與收放針位置的關系。
根據(jù)紗嘴位置,非筒狀編織收放針可分成2種類型:一種是收放針部位與紗嘴停放點同向;另一種與紗嘴停放點反向,紗嘴停止位置與收放針同側時,會影響正在編織中的線圈收放針動作。
對前后針床同時編織的片狀織物,2片織物尺寸一致時,前后片的編織不會相互阻礙,執(zhí)行正常的收針動作。當前后片存在尺寸差,如前片窄于后片,前片紗嘴在完成編織后的??课恢镁蜁幵诤笃蔗樶様?shù)內,位于后下針床向前上針床的翻針位,如圖9 所示。圖中4號為前針床編織紗嘴,6號為后針床編織紗嘴,箭頭所示區(qū)域為4號紗嘴帶出紗線影響后下針床向前上針床翻針。即使將前針床紗嘴的位置微調,使紗嘴??课幌蜃髠纫苿?,紗線依舊對后片的翻針造成影響;若是紗嘴停放點向右微調至前片編織行內側,也會影響接下來前片的編織。此時通過搖床將紗嘴??總鹊暮笃c前片對齊,或將紗嘴向內回踢,踢開影響后片收針的前針床紗嘴,完成袖窿弧線編織。
圖9 三維模擬紗嘴位置對四針床翻針的阻礙Fig.9 3-D simulation of carrier stop position hinder transfer
2.2.3非筒狀編織褶裥
非筒狀編織褶裥工藝上與普通衣片打褶相同。四針床橫機可在前后片同時進行2塊片狀織物褶裥的制作,前后各需要1把紗嘴,對編織褶裥沒有限制。
2.2.4非筒狀編織的連接
當前針床與后針床同時編織片狀織物時,根據(jù)織物結構的需要,有時2片織物會進行拼接,一個針床上織物的部分線圈翻針轉移到另一針床上,參與另一針床上織物的編織,成為一個整體。連接時要考慮拼接角度,不同角度的線圈可引起密度的差異,合理確定編織比率是提高編織效率和毛衫質量的重要舉措。全成形毛衫中線圈的圈柱與針編弧的連接經常出現(xiàn),如連身立領圈柱與后領圍水平部位線圈的針編弧連接、袖山最后一行線圈的圈柱與肩點線圈針的編弧連接,以及落肩式前肩紗圈柱與后肩線圈的圈針編弧的拼接,應根據(jù)具體拼接的角度對連接編織比率進行調整。
以無袖連身立領連衣裙為例,探討筒狀編織和非筒狀編織工藝的具體應用,并編織完成一款全成形無袖連身立領連衣裙,裙腰裝飾4個箱型褶,如圖10 所示。
圖10 全成形無袖連衣裙Fig.10 Whole garment of sleeveless one-piece dress
無袖毛衫結構劃分為筒狀編織與非筒狀編織 2個部分。腋底線以下裙身、穩(wěn)定腋下羅紋起底編織所需的廢紗圓筒,各自需要1把紗嘴編織;兩側的袖窿開口使得毛衫從腋下開始不是筒狀,而是孤立在前后針床上的單獨衣片,需要3把以上的紗嘴參與編織。
無袖連衣裙的筒狀編織部位包括裙筒褶裥、裙身放針、兩側廢紗筒與衣身的對接起底袖窿羅紋。
3.1.1裙及衣身造型
裙擺最寬處不能超過針床寬度,兩側廢紗的寬度會對裙擺的寬度造成影響。裙筒可通過收針塑造裙型,通過筒編褶裥直接將腰部余量收掉。身筒部位通過筒編放針,逐漸完成腰部到腋下部位的編織。
3.1.2廢紗與衣身對接
圖11示出袖窿起底示意圖及編織圖。
圖11 袖窿起底示意圖及編輯圖Fig.11 Sketch and knitting pictures of armhole start.(a)Sketch picture of armhole start;(b)Cast off width of waste knitting;(c)Draw thread kintting;(d)Bind off width on front body and back body
由圖11(a)可知,結合無袖制版,廢紗筒與衣身筒對接的方式與實際圓筒間的拼接編織稍有不同,廢紗不是為了與衣身筒相連,而是為了穩(wěn)定下一步的腋下羅紋編織。廢紗筒與衣身筒對接過程會加入脫圈動作及分離紗(見圖11(b)、(c))。身片兩側加入廢紗,這是因為腋下羅紋位置與身筒起底的高度差過大,承載的拉力不同而無法順利起底。廢紗進行部分脫圈后留下腋下羅紋的寬度,插入 2行分離紗編織,最后進行袖窿起底(見圖11(d))。袖窿起底編織全部完成后,就可從身片外側起底部位開始編織邊針。
無袖連衣裙的非筒狀編織部位,包括腋底線以上前后片袖窿弧線、前領V領、后領連身立領、肩斜引返,以及袖窿及領口的邊針羅紋。
3.2.1袖窿
無袖連衣裙袖窿部分從腋底線開始為非筒狀編織,需導入第2把紗嘴編織前片,分別編織前后袖窿。
袖窿弧線需要收針、放針編織。當袖窿存在前后尺寸差、前片袖窿弧線窄于后片時,前片紗嘴在完成編織后的??课恢锰幵诤笃蔗樶様?shù)內,后下向前上針床的翻針位,影響收放針編織。袖窿弧線編織時后片翻針前,前片停靠紗嘴進行紗嘴回踢。
3.2.2領部編織
無袖毛衫因為袖窿結構使紗嘴無法形成完整的C形移動軌跡,前領開口后需要再導入1把紗嘴,此時無袖連衣裙是3把紗嘴參與編織的。
3.2.3前領
收針工藝可在V領上順利做出多種邊針組織,且邊緣更加結實光滑。V領起始部位,兩側間距較小且對稱分布多個收針,在編織一側收針時,需用回踢停在一旁阻礙編織的另一把紗嘴或是錯開V領左右兩邊的編織行。
3.2.4后領
連身立領的編織使用非筒編的連接工藝。后針床上的后領弧線圈轉移到前針床,與編織中的立領線圈重疊,接著被編織覆蓋,從而做到將立領與后片相連。連身立領的領長有4種編織比率1∶1、3∶2、 4∶3、2∶1,分別是指編織1行與后領圍連接1針,編織3行與后領圍連接2針,編織4行與后領圍連接 3針,編織2行與后領圍連接1針。
立領扭轉后,線圈的圈柱與后領弧線針編弧拼接,這種拼接方式即使立領與衣身組織相同,橫縱密度之間也會不同。一般平針縱向與橫向的密度比率大約是4∶3,羅紋橫縱密大約為1∶1,常見正反針與平針的比率大約為3∶2。根據(jù)不同組織之間縱向與橫向密度比率以及結構角度,選擇合適的立領編織比率。如后領圍有2個拼接角度,兩側引返形成的后領弧及中間水平的后頸部位,水平部位若使用 3∶2的比率,弧線部位就使用 2∶1,弧線部位要松于后頸水平部位,才能編織出均勻的領子。
3.2.5邊針羅紋
四針床全成形毛衫的邊針羅紋可與衣身一體編織。在無袖連衣裙中,領部與袖窿部位都存在邊針羅紋,無袖毛衫的袖窿邊針常使用1×1或 2×2正反針編織模仿羅紋套口的外觀形式,正反針組織更接近傳統(tǒng)邊針羅紋,領口部位的羅紋組織呈現(xiàn)為環(huán)繞領口的豎條,如圖12所示。
圖12 邊針羅紋Fig.12 Structure on collar part. (a) Guide pin on collar; (b) Rib on collar; (c)Sets slide pattern on collar and armhole
筒狀編織由1把紗嘴參與前后針床的編織,在進行收針與褶裥編織前后針床上線圈數(shù)目差異較大時,需通過翻針將線圈移向線圈較少的針床,使前后針床編織寬度一致,以達到維持筒平衡的目的。非筒狀編織由1把紗嘴負責一側針床,因此,不需要考慮平衡的問題。全成形無袖連衣裙腋底線以下為筒狀編織,腋底線以上為非筒狀編織工藝。筒狀編織褶裥位于裙腰,收放針用于腋下身筒的編織,筒與筒的對接用于腋下羅紋的起底。非筒狀編織的收放針工藝用于兩側袖窿弧線的編織,并采用紗嘴回踢的方法解決因袖窿差而產生的前針床紗嘴停放、阻礙后針床翻針的問題,連身立領與后身片的銜接使用了非筒狀編織的連接工藝,比率選擇應考慮組織間線圈縱向與橫向之間密度差異。前領及袖窿邊針用1×1正反針代替羅紋的編織,使用不等長編織即多織工藝調節(jié)松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