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青團是黨聯(lián)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得到大力發(fā)展,從共青團工作的著力點和切入點入手,加強高校共青團的建設與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形式與載體,通過黨團共建的形式,健全共青團的組織建設,建立高校團干部培訓機制,加強團支部的建設,創(chuàng)新網(wǎng)上共青團建設,通過一系列改革與發(fā)展,筑牢團員青年的思想根基,使團員青年成為時代開創(chuàng)的奉獻者、開拓者和實踐者!
關鍵詞:新時代;課程思政;共青團;建設;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理論上就需要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國家越來越重視 “課程思政”的推進。所謂的“課程思政”是一切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的開展都可以被歸納進這個概念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合力推動高校協(xié)同育人氛圍,最終達到滲透和貫徹思政教育的目的。在“思政課程”的背景下,共青團是實施思政教育體系的有力抓手,如何在這個契機發(fā)揮共青團的作用,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共同發(fā)揮育人作用。
一、 以黨建帶團建推動共青團建設發(fā)展
以黨建帶團建的組織建設形式是推動共青團建設發(fā)展的有效手段。高校可以制定相關方案,以黨委領導,進行統(tǒng)一安排部署工作,團組織的建設與發(fā)展是增強團組織凝聚力的核心,在上級黨支部領導下,團組織要不斷加強團支部的建設,建立健全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充分發(fā)揮作為黨組織的助手作用,發(fā)揮團組織的先鋒帶頭作用。
二、 健全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建設
加強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建設,是保障共青團工作有序推進的有力支撐。按照共青團中央文件要求,將高校的團干部配備齊全,加強并重視組織建設,加強團干部的培訓與管理,加強組織制度建設,制度落實嚴密,不斷提高團員青年自身發(fā)展為工作出發(fā)點,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推進共青團的工作。
三、 建立高校團干部培訓機制
加強高校團干部的培訓學習,是做好團員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定期組織開展政治學習,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以及共青團工作指示的重要精神,加強政治素養(yǎng),堅定政治立場。建立團干部的培訓機制,促進理論學習常態(tài)化、普遍化、系統(tǒng)化;制定科學化、合理化的課程結構;形成學習與工作互為載體,理論與實踐互為轉化。建設學習型與研究型的團干部隊伍。
四、 高校團支部的建設
團支部,是共青團開展工作和活動的基層組織,是團的最基層一級組織,它同廣大團員青年有著最直接、最廣泛的聯(lián)系,是團的各項工作的顯示終端。高校需加強團支部的建設,從而使共青團工作落實到位。
(一) 組織建設
團支部是由團支書1人、宣傳委員1人、組織委員1人構成的,但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老師可以根據(jù)班級的實際情況,考慮團干部和班委兼任。團干部一定要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對團支部工作有極大的熱情,能夠配合輔導員老師開展各項工作。引導同學熱愛團組織,了解同學思想動態(tài);協(xié)助老師組織豐富多彩且有益于同學的團學活動,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提高集體凝聚力。
(二) 文化建設
團支部建設的“靈魂”是班級的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積極推動的作用。輔導員老師要引導和帶領班級全體學生創(chuàng)建班訓、班規(guī)、班徽、班歌、班服等,用制度說話,用文化引領,形成團結和諧、努力進取的班風。
在文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網(wǎng)絡陣地的作用。各位輔導員老師要利用好班級的新媒體平臺,及時傳遞學校、團委、團總支的實時信息,分享與團員成長相關的信息內容,傳遞正能量。我們還應加強對網(wǎng)絡平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波動或負面信息,進行積極向上的輿論引導和心理幫扶,建設有班級特色的團支部網(wǎng)絡宣傳陣地。
(三) 團支部的活動開展
團支部活動的開展是團支部建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個團支部每個月至少要舉行一次團支部活動,以此增強團支部活力和凝聚力。活動的主題可以結合重要的節(jié)慶日,比如雷鋒日、五四青年節(jié)、環(huán)保日、國慶、一二·九等;也可針對某一個主題,如誠信考試等組織活動;也可以結合班級目前存在的問題開展活動。在評選五四青年獎、聚力團支部、魅力團支書、活力團員等獎項時,重點考核團支部文化建設和活動開展情況。
在開展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活動主題要鮮明,具有思想性、藝術性、文化性和創(chuàng)新性;二是活動形式要多樣,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文體娛樂活動、素質拓展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活動要計劃周詳、記錄齊全、實效明顯,團日活動的開展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四) 學生干部的選拔
學生干部是共青團和學生之間連接的樞紐,也是團工作的重要助手。所以,輔導員在新生入校一個月之內,選出團支部的團干部。選拔期間,可以先班級內普遍宣傳,鼓勵大家踴躍競選;然后將有意向競選的學生分配工作,通過實踐來考察他們的能力;最后結合工作效率和成果來評判學生干部的能力,同時也要多從普通學生群體里了解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
一名合格學生干部的選拔,至少要遵守以下選拔標準:有主動為同學、班級服務的熱情和奉獻意識;擁有良好的溝通與交際能力,語言表達清晰明確;做事認真負責,安排工作嚴謹周密,踏實肯干不浮躁;能夠以身作則,嚴以律己,不拉幫結派,不搞特殊化;做事有擔當,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推責,有大局意識;熱愛并了解團支部的工作。
選拔學生干部的原則都應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在選拔的過程中必須經(jīng)過全班民主推薦或者是民主投票,當場進行計票唱票。同時確立“試用期”,借此進一步考核學生干部競選成功后的心態(tài)和工作方法是否發(fā)生變化。最后還要建立對學生干部考核的標準與制度,用制度來管理才是最有效方法。
(五) 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
學生干部是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參與者,是團學教師的得力助手,更應該對這支隊伍進行培養(yǎng)與引導,充分發(fā)揮團干部積極作用。
加強學生干部培養(yǎng),提升多方面綜合素質為重點,開展學生干部交流會、訪談、每月組織召開工作總結會、素質能力拓展等,著重從各方面培養(yǎng)學生骨干,選派參加大骨干培訓班;制定學生干部考核機制,完善學生干部的激勵評價機制,并對考核結果進行公示,增強他們服務意識、大局意識,發(fā)揮團干部骨干作用,建立學生干部交流常態(tài)機制。
(六)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培訓,同時發(fā)揮共青團的實踐育人優(yōu)勢,引導組織他們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經(jīng)受鍛煉、提高素質。
五、 高校思政活動的開展
借助“課程思政”育人方針的大背景下,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作為載體,以勵志報告會、視頻展播、比賽、宣傳板報、新媒體等形式作為媒介,開展系列思想引領活動。通過生動的形式與豐富的活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向青年學子進行宣傳,增強團員青年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激勵他們奮發(fā)進取,用青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崇高的精神喚起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成才觀,社會責任感和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依托社會實踐基地,積極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團員青年服務社會、走進基層。召開社會實踐表彰大會,選取典型進行匯報,并對優(yōu)秀社會實踐集體以及個人進行表彰,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廣大青年團員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
積極開展體育類、藝術類、文化類的文體活動,以“四進四信”“三走活動”為主題,舉辦班操大賽、趣味環(huán)校跑比賽、社團精品展演活動等。并將活動與新媒體有效結合,做到活動有宣傳、有報道、有跟蹤,參與度高,影響度廣,豐富青年團員的校園文化生活。
六、 網(wǎng)上思政體系的建設
網(wǎng)絡是新媒體發(fā)出正能量聲音的重要保障,應該創(chuàng)新宣傳陣地,發(fā)揮團組織的輿論引導作用。依托微信、微博新媒體宣傳陣地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媒體平臺,力求活動報道及時、線上線下互動頻繁,大幅度拓寬宣傳的幅度,提高學生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同時加強高校新媒體工作體系的建設。
高校對新媒體平臺工作進行實時管控,對輿情進行干預與引導。建立輿情信息報送、研判網(wǎng)絡新媒體機構,嚴格規(guī)范輿情信息報送制度,依托團干部、學生骨干讓團發(fā)出正確聲音、傳播正向能量。
努力打造高素質、嚴要求的網(wǎng)絡宣傳員隊伍。高度重視共青團網(wǎng)絡宣傳工作隊伍建設,由團委管理宣傳隊伍,對校級學生組織宣傳部的學生骨干進行知識培訓,開展新聞采寫以及相關微信平臺等知識的培訓與講座,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論好、綜合素質高、具有經(jīng)驗的學生干部宣傳隊伍。
只有加強共青團的建設與發(fā)展,找準共青團工作的著力點與切入點,團干部要心系團員青年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引導團員青年增強“四個意識”,樹立起“兩個一百年”的遠大理想目標,使團員青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團員青年的思想根基,為他們點燃中國夢、青春夢、奮斗夢,用他們無限的創(chuàng)造、激昂的熱情,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大刀闊斧的前行,用他們的青春力量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崛起而奮斗,鼓勵他們成為時代開創(chuàng)的奉獻者、開拓者、實踐者!助力推進“課程思政”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楚國清.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
[2]胡獻忠.共青團育人功能定位及實現(xiàn)程度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2).
作者簡介:
李杉杉,講師,吉林省長春市,長春醫(yī)學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