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董樹斌朱寶光李天芳張余廣馬一丹李曉民
(1.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野生動物資源學(xué)院,哈爾濱,150040;2.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建三江,156332;3.黑龍江省林業(yè)廳,哈爾濱,150090)
東方白鸛(Ciconiaboyciana)屬鸛形目(Ciconiiformes)鸛科(Ciconiidae)的大型涉禽,體長120 cm。僅分布在東亞地區(qū),數(shù)量稀少,全球僅3000只左右。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IUCN紅色物種名錄列為瀕危物種(EN)[1-4]。
常見于池塘邊緣、沼澤地淺水地帶,是典型的濕地水禽。東方白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tài)行為、生境選擇、數(shù)量分布、人工飼養(yǎng)等領(lǐng)域,而GPS/GSM跟蹤器在東方白鸛跟蹤研究未見報道。本文通過使用GPS/GSM鳥類跟蹤器對東方白鸛幼鳥開展初步研究,以揭示東方白鸛幼鳥在飛行能力和活動區(qū)域方面的規(guī)律[5-13]。
使用追蹤器對鳥類進行追蹤研究由來已久。將無線電追蹤技術(shù)應(yīng)用于鳥類學(xué)研究方面始于20世紀(jì)50年代末,挪威學(xué)者對野鴨進行心跳和飛行方面的研究[14],以及1988年我國鳥類研究者對黃腹角雉(Tragopancaboti)活動區(qū)域進行的研究等[15]。而無線電追蹤技術(shù)卻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信號傳輸距離有限,工作范圍小。
進入20世紀(jì)80年代末,新的追蹤技術(shù)—衛(wèi)星跟蹤技術(shù)開始應(yīng)用于鳥類的跟蹤研究。相比無線電技術(shù),衛(wèi)星跟蹤技術(shù)得到了更廣泛地應(yīng)用,其跟蹤范圍廣、時間久、不受地理條件影響等優(yōu)點,在東方白鸛、丹頂鶴(Grusjaponensis)、白枕鶴(Grusvipio)等遠距離遷徙鳥類的跟蹤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16-19]。但是,精度不夠高、使用費用高、工作時間還不夠長等缺點限制了衛(wèi)星跟蹤器的應(yīng)用。
隨著21世紀(jì)手機GSM信號網(wǎng)絡(luò)的超廣范圍的覆蓋,以及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的成熟應(yīng)用[17],出現(xiàn)了使用費用更低、定位精度更高和工作時間更長的追蹤器—GPS/GSM鳥類追蹤器。追蹤器每1 h取得當(dāng)前的時間、海拔、經(jīng)度、緯度、速度、定位精度等信息,并通過GSM網(wǎng)絡(luò)將信息發(fā)送并儲存至地面服務(wù)器,使用者再通過PC、手機等終端,聯(lián)網(wǎng)查看服務(wù)器數(shù)據(jù)。目前,GPS/GSM鳥類追蹤器(以下簡稱鳥類追蹤器)在鳥類跟蹤研究方面的文獻還不多見[20-23]。
東方白鸛幼鳥環(huán)志地點位于黑龍江洪河自然保護區(qū)(Ho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NNR)內(nèi),保護區(qū)地處三江平原北部,地理坐標(biāo)為E133°34′38″~133°46′29″,N47°42′18″~47°52′00″,面積21836 hm2,海拔高度55~65 m,年均氣溫1.9℃,年均降水量約為500~600 mm。地貌植物以草本沼澤和水生植被為主,間有島狀林分布。洪河保護區(qū)保留了三江平原未被開墾前的原始沼澤景觀,保護區(qū)相對封閉,人為活動少、干擾強度低,稀疏的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沼澤、蜿蜒的河流淺灘和大面積的湖泊為東方白鸛提供了舒適的棲息環(huán)境。20世紀(jì)90年代初,洪河保護區(qū)的東方白鸛一度瀕臨絕跡,從1993年開始,洪河保護區(qū)開展東方白鸛人工招引巢的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績,現(xiàn)在每年都有20多個人工巢被利用,成為我國重要的東方白鸛繁殖區(qū)[24-27]。
2015年7月,在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對8只未離巢的東方白鸛幼鳥進行環(huán)志,同時佩戴了鳥類跟蹤器,跟蹤器由湖南環(huán)球信士公司生產(chǎn),型號為HQBP3527,重量27 g,體積35 mm×32 mm×63 mm。采用背負式固定于幼鳥身上,工作時長約3年。
幼鳥的定位數(shù)據(jù)由跟蹤器發(fā)回至環(huán)球信士公司數(shù)據(jù)管理平臺,每1 h發(fā)送1次當(dāng)前時間的定位信息,定位信息包括時間、海拔、經(jīng)度、緯度、速度、定位精度等信息。定位精度分為A、B、C、D和無效一共5個等級,精度偏差范圍分別為5 m、10 m、20 m、100 m和2000 m,精度依次遞減,定位精度的可信度為95%。本文分析數(shù)據(jù)去除了D和無效等級的數(shù)據(jù),選取了精度較高的A、B、C 3個等級的數(shù)據(jù)作為有效點位。
2015年7月7日給東方白鸛幼鳥佩戴跟蹤器進行監(jiān)測,同年10月25日幼鳥飛離黑龍江省開始向南遷徙,持續(xù)時間109 d。根據(jù)東方白鸛幼鳥活動能力和活動區(qū)域變化,將整個研究時間段分為4個時期:留巢期(In nest period,2015年7月8~20日,共13 d):幼鳥活動能力弱,基本在巢內(nèi)活動;根據(jù)野外觀察,此期東方白鸛處于飛羽發(fā)育階段,每天亮翅,欲飛,后期可以在巢周邊盤旋,但不落地,活動面積多在巢址50 m內(nèi)。離巢期(Leaving nest period,2015年7月21日到8月17日,共28 d):幼鳥開始具備了一定的飛行能力,能夠在巢周邊活動,到巢周邊淺水區(qū)覓食,但每天都回巢休息。擴散初期(Early spread period,2015年8月18~30日,共13 d):幼鳥不再回巢,能夠飛至較遠的地點,但沒有離開洪河自然保護區(qū)。擴散后期(Later spread period,2015年8月31日~10月24日,共55 d):幼鳥飛離繁殖地,到周邊濕地活動,不再回歸,直至向南遷飛。
數(shù)據(jù)分析用ARCGIS10.2來顯示定位地點的分布、以及飛行方向,用100%MCP法計算活動區(qū)域面積。在EXCEL2016中利用坐標(biāo)點計算分析幼鳥的活動(距離)情況。MCP(Minium Convex Polygon)最小凸多邊形法,是根據(jù)外圍的定位點生成的一個多邊形,該多邊形即代表幼鳥的活動區(qū)域[28]。
在東方白鸛幼鳥的數(shù)據(jù)分析上,主要統(tǒng)計分析3個方面:活動面積與活動地點變化、活動距離、以及飛行高度與飛行速度。分析活動距離數(shù)據(jù)時,統(tǒng)計分析5個方面:累計活動量、日平均活動距離、最大日活動距離、最小日活動距離和最遠單次飛行距離。累計活動量Da,計算的是一段時間天數(shù)(d)內(nèi)活動距離的總和;日平均活動距離Dm,計算累計活動量除以活動時間,公式:Dm=Da/d;最大日活動距離DMX;最小日活動距離DMN;最遠單次飛行距離DS,計算的是每天相鄰時間定位點之間的距離,并取最大值。
(1)累計活動量(km):是指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活動距離的總和;
(2)日平均活動距離(km/d):是指在規(guī)定時間段內(nèi)的累計活動量除以活動天數(shù)的結(jié)果,公式Dm=Da/d;
(3)最大日活動距離(km):是指該時間段內(nèi)最大的日活動距離;
(4)最小日活動距離(km):是指該時間段內(nèi)最小的日活動距離;
(5)最遠活動距離(km):統(tǒng)計相鄰時間定位點的距離,并取該時間段內(nèi)的最大值。
(6)飛行高度(m):幼鳥飛行的海拔高度;
(7)飛行速度(km/h):幼鳥每小時飛行的距離。
通過跟蹤器信息,在109 d共獲得有效位點2573個。從位點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東方白鸛幼鳥活動區(qū)域在洪河保護區(qū)、濃江下游、撓力河下游及俄羅斯的奧澤羅等地。從停歇時間看,該幼鳥在他的出生地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停留47 d,占總記錄時間的43.12%,在奧澤羅停留時間49 d,占總記錄時間的44.95%,其余時間(11.93%)在濃江下游、撓力河下游地區(qū)等地活動(圖1)。
圖1 東方白鸛幼鳥的活動區(qū)域和飛行路線Fig.1 Habitat and flight path of juvenile oriental white stork
留巢期:獲得有效定位點314個。此階段東方白鸛幼鳥飛行能力弱,不具離巢能力,大多時間在巢內(nèi)活動,后期可以繞巢進行短距離盤旋。此階段東方白鸛幼鳥最小日活動面積0,最大日活動面積0.0053 km2,日活動范圍積均值為0.0012 km2,到達最遠距離巢址中心點158.83 m。
離巢期:獲得有效定位點655個。此階段東方白鸛幼鳥最小日活動面積為0.0240 km2,最大7.2499 km2,日活動面積均值1.2852 km2?;顒用娣e擴大至12.12 km2,但每天回巢內(nèi)過夜。
擴散初期:獲得有效定位點306個。東方白鸛幼鳥最小日活動面積為1.0118 km2,最大日活動面積為596.2589 km2,日均值82.6325 km2?;顒拥攸c主要為洪河保護區(qū),偶爾飛保護區(qū)附近的濃江濕地區(qū)域活動。
擴散后期:有效定位點數(shù)1298個。最小日活動面積為0.2798 km2,最大日活動面積2060.0406 km2,日均值81.7172 km2。8月31日,東方白鸛幼鳥飛向俄羅斯奧澤羅佩羅夫巴普洛夫斯科耶(Ozero Petropavlovskoye Lake,以下簡稱奧澤羅湖),10月20日飛離奧澤羅湖返回中國,到撓力河棲息,10月25日該幼鳥飛離撓力河,開始向南遷徙(表1,圖2)。
表1 東方白鸛幼鳥活動面積
Tab.1 Activearea of juvenile oriental white stork
圖2 4個階段日活動面積示意圖(a:留巢期,7月15日;b:離巢期,8月15日;c:擴散初期,8月27日;d:擴散后期,9月15日)Fig.2 Schematic map of daily activities for four periods(a:In nest period,July 15;b:Leaving nest period,August 15;c:Early spread period,August 27;d:Later spread period,September 15)
使用100%MCP和95%MCP方法估算洪河保護區(qū)、俄羅斯奧澤羅棲息地面積(表2),結(jié)果顯示該東方白鸛幼鳥在洪河保護區(qū)的棲息地面積為12.35 km2(100%MCP),而95%MCP估算面積僅為4.14 km2;俄羅斯奧澤羅棲息地面積為749.66 km2(100%MCP),而95%MCP估算面積僅為450.38 km2(圖3)。從圖3可以看出,使用了95%MCP方法估算的棲息地區(qū)域涵括了大部分的更為集中的坐標(biāo)點。
表2 主要棲息地的活動面積
Tab.2 Area estimation of main habitats
圖3 東方白鸛幼鳥的主要棲息地Fig.3 The main habitat of juvenile oriental white storks
留巢期幼鳥累計活動距離7.86 km,日均活動距離0.41 km,日最大活動距離0.84 km,日最小活動距離0 km,單次活動最遠距離0.16 km。巢期的東方白鸛幼鳥飛行能力弱,大多在巢內(nèi)活動。
離巢期幼鳥累計活動距離196.65 km,日均活動距離7.71 km,日最大活動距離19.87 km,日最小活動距離1.25 km,單次活動最遠距離6.33 km。這一階段,東方白鸛幼鳥即開始具備了短距離飛行的能力,離不開巢的保護,夜晚還需歸巢,只能在周邊近距離活動。
擴散初期幼鳥累計活動距離298.53 km,日均活動距離22.96 km,日最大活動距離82.33 km,日最小活動距離7.21 km,單次活動最遠距離23.97 km。擴散初期的東方白鸛幼鳥基本具備了中遠距離飛行的能力。
擴散后期幼鳥累計活動距離1348.65 km,日均活動距離24.52 km,日最大活動距離119.79 km,日最小活動距離3.40 km,單次活動最遠距離29.87 km。在擴散后期過后,東方白鸛幼鳥和其他同伴一起組成秋季集群向南方遷徙,而在此之前的8月31日~9月2日(182.43 km)和10月20~21日(215.71 km)2次跨區(qū)域、遠距離飛行則證明:東方白鸛幼鳥已經(jīng)趨向于成熟,并具備了遠距離飛行的能力(表3)。
表3 東方白鸛幼鳥活動距離分析
Tab.3 Active distance of juvenile oriental white stork
在留巢期東方白鸛幼鳥最快飛行速度為20 km/h,最大飛行高度為174.3 m。隨著飛行能力增強,在離巢期東方白鸛幼鳥飛行速度增加至49.0 km/h,最大飛行高度達到465.1 m。在擴散初期東方白鸛幼鳥飛行速度相差不大,但飛行高度達812.5 m。擴散后期飛行能力更強,飛行速度已達76.1 km/h,但飛行高度與擴散初期相等(表4)。
表4 東方白鸛幼鳥飛行速度與高度
Tab.4 The maximum flying speed and altitude of juvenile oriental white stork
注:*高度為海拔高度
Note:*Height is above sea level
東方白鸛幼鳥在留巢期階段較少離巢活動,因此只統(tǒng)計了離巢期、擴散初期和擴散后期的開始活動時間和停止活動時間。
離巢期東方白鸛幼鳥活動時間多在4:00~17:00,最早活動出現(xiàn)在3:00,最晚停止活動時間為19:00。擴散初期活動時間多在4:00~19:00,最早開始活動時間為4:00,最晚停止活動時間為21:00。擴散后期幼鳥開始活動時間和結(jié)束活動時間與擴散初期一致,但最早活動時間在3:00,記錄到最晚活動時間在23:00。
東方白鸛屬晚成鳥,幼鳥需要經(jīng)過巢內(nèi)發(fā)育才能離開繁殖巢,通過跟蹤器定位發(fā)現(xiàn),東方白鸛在50日齡時可以離巢,但飛行距離很短,且每次飛行基本為巢址50 m范圍內(nèi),到達最遠的坐標(biāo)點距巢中心點僅0.16 km。到達離巢期階段,飛行能力逐步增強,開始每日出巢活動,夜晚回巢休息,活動面積也從巢址周圍逐漸擴大至保護區(qū)北部12 km2。進入擴散初期,幼鳥飛行能力增強,不再回巢過夜,并且飛得更遠,一次飛行距離達到23.97 km。到擴散后期,飛行距離更遠,8月31日~9月2日3 d時間里飛行182.43 km,一次飛行距離達29.87 km,具有與成鳥一起進行長距離的遷徙能力。
東方白鸛幼鳥活動面積與活動距離密切相關(guān);活動距離越大則活動面積也越大。留巢期幼鳥活動能力弱,飛行距離近,活動面積也小,日最大活動面積僅0.0053 km2,最小為0。離巢期幼鳥飛行能力增強,可以去巢外覓食,日均覓食面積為1.2852 km2。在擴散初期和擴散后期幼鳥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日均活動面積差別不大,但擴散后期幼鳥活動面積更大,日最大活動面積達2060.0406 km2。
在巢期幼鳥飛行能力弱,僅能在巢周邊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因而飛行高度和速度均較低,最大飛行速度僅為20.0 km/h,飛行高度為174.3 m。進入離巢期幼鳥飛行速度和高度均明顯提高,飛行速度達49.0 km/h,飛行高度達465.1 km,使幼鳥可以飛得更遠。擴散初期幼鳥飛行速度變化不大,但飛行高度達800 m以上,使幼鳥可以借助上升氣流進行翱翔,進而節(jié)省飛行時的體能消耗;而擴散后期幼鳥飛行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飛行速度達76.1 hm/h,使幼鳥有能力飛到更廣闊的地帶,獲取更豐富的食物,為越冬遷徙儲存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