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清源山又名齊云山、泉山、北山,號稱“泉州第一山”,海拔僅498米,卻吸引著國內(nèi)外無數(shù)游客。清源山氣勢雄偉,林幽壑深,迤麗多姿,有石有水,相映成趣;一年四季都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泉聲淙淙,長流不息,風景無比秀麗。
石中居,回歸自然的風和日麗
我們到石中居小憩。這石中居從室外的路、室內(nèi)的地,到房子的墻、房子的頂,都是用清源山的石頭鋪砌而成,故有此名。說到石頭,可謂清源山的一絕,滿山都是奇峰怪石,還盛產(chǎn)名貴的花崗石。據(jù)說,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和毛主席紀念堂所用的花崗石,很多就是從這里運去的。我們一坐下,服務員就給每個人端來一杯香噴噴的熱茶。導游笑著對大家說:“喝了我們清源山的茶葉和泉水烹成的香茗,可以長壽?!睋?jù)歷史記載,清源茶清翠芳馨,自古負有盛名,清末參加菲律賓“嘉年華會”,還曾獲得金質(zhì)獎章。清源山的水更是令人叫絕。山上的“孔泉”,亦名“虎乳泉”,泉水從石罅中迸出,流入小石孔中,清冽見底,甘甜似乳,煎泉泡茶,奇香襲人。據(jù)說,泉州和清源山的名字均由此而來。
來到石中居的靜心齋門前,首先感受到的是這里的建筑氣勢不凡。它面展五間達20多米,前廊寬闊,有漆柱聳然;齋前的一方池水泛著碧波,蓮葉參差半掩水面,間或可見游魚來往……
靜心齋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條狹小的夾道,順著這窄道往北走十數(shù)米,一個亮光光的天地展現(xiàn)在游人的眼前。觸景生情,每每有人低聲輕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的千古佳句,不知不覺中已來到靜心齋的第二層院落。
欲揚先抑,欲顯先藏,以小襯大,曲盡其妙……這些我國名園建筑的美學思想,在靜心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第二層院落以沁泉廊為中心,東西長近百米,南北深近40米,面積約為前一個院落的七八倍。山、池是這一院落的主景。山,主體,在沁泉廊的北面,自東而西走向,峰巔漸凝于西北,望去頗有沉雄拙樸之氣,山上山下走過一遭,更可知它沉雄拙樸之中又饒有奇巧:懸崖輕挑,凹凸變換,婉轉(zhuǎn)迂回,聚散相間,山腹中的洞穴也窈然可游……這一組山石的堆疊技藝很高,至今仍有造假山者在這里推敲沉吟,以期領(lǐng)悟到一星半點以為借鑒。
在這個院落里徜徉,你盡可領(lǐng)略我國名園建筑在有限的空間,努力創(chuàng)造“山外青山樓外樓”那種美學效果的高超技藝,以及分景、隔景、借景等方法。
靜心齋東邊,有一個小跨院,院北是書屋,東面是韻琴齋,屋階下就是一汪清水,水中有數(shù)對鴛鴦嬉游。書屋是列代文人雅士讀書之所。韻琴齋的水是引來的,水位較高,故在院內(nèi)形成水流的碎玉聲,在齋中撫古琴以伴奏,但聞流水淙淙,瑟瑟錚錚,該是別有一番情韻。
彌陀巖,山野深處的空谷幽蘭
從石中居出來,我們來到清源山主要勝景之一的彌陀巖。這里林木交蔭,山石磊落,既幽雅,又雄觀。巖內(nèi)建有“洞天別觀”石室。石室內(nèi)鑿有阿彌陀佛石像,神態(tài)安詳、端莊,身高5米,是國內(nèi)現(xiàn)有最高的阿彌陀佛石像,是元代的珍品,已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在彌陀巖的山門處,還建有著名高僧弘一大師的墓亭。墓亭內(nèi)有我國著名畫家豐子愷、劉海粟為他畫的畫像和為他題的詩詞、碑文。
清源山原有三十六巖洞,洞洞幽奇有趣,夏天來此消暑品茗,確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更兼山上多奇峰異石,肖形狀物,天趣盎然。如天柱峰、羅漢峰、獅子峰、石龜、石蟒、石門等。更有那通幽曲徑,穿洞繞石,步移而景換,誘人流連忘返。所以,自古以來,名流高士,遷客騷人,多在此留下墨跡,或在此隱居。散布在山巖間的宋代以來的歷朝摩崖石刻,或詩詞,或?qū)β?lián),或碑文,琳瑯滿目,據(jù)說全山共有400多處。在此隱居的歷代名士,從北宋的名臣李邴,到前文提到的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比比皆是。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浙江平湖人。1905年起,在日本東京學習西洋繪畫及音樂,是中國話劇運動的開山鼻祖,西洋音樂的積極傳播者,又是著名的畫家,畫壇大師豐子愷、劉海栗曾經(jīng)是他的高足。他于1918年出家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號弘一。不久,因慕清源山的風光,就移居來清源山,在這里講學布道,誦經(jīng)念佛,寫書作畫,直至1942年圓寂。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高僧,在彌陀巖為他建立了墓亭。
自然風光,同心鎖住今生最愛
在彌陀巖周圍,到處都長著奇異的古榕樹。它們的生命力極強,一棵棵參天的大榕樹,竟多是立足于巖石的縫隙之中,身軀從石罅里鉆出來。它的全身既是枝也是根,每根枝干上都長出一綹綹的根須,牢固地附貼在巖石之上。有的枝干把一塊塊大石頂住,有的枝干傾斜和倒伏在巖石上,把主干牢牢托住。更引起游人興趣的,是那被命名為“天侶呈瑞”的兩棵連理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里,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名句?!疤靷H呈瑞”是一棵生長600多年的古榕樹附生在一棵古老的重陽木上。這兩棵古老的樹,不僅不屬同一樹科,而且也不屬同一樹種,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親相愛,成了“連理枝”。據(jù)植物學家和森林學家們考證,這種現(xiàn)象在自然界是極少見的。
在彌陀巖,我們還飽覽了“一嘯臺”“抗飲徑”“一線天”諸景的風光,然后經(jīng)過“千手巖”又來到了清源山的另一佳景“老君巖”。據(jù)說這里原來是一個道觀,經(jīng)過多年的風風雨雨,世間滄桑,道觀舊址早就蕩然無存。但觀內(nèi)的道教教主李耳老君的巨型石像,卻依然熠熠生光,充滿魅力。這座石像是北宋時由天然巖石雕刻而成?!袄罾暇贝苟h髯,氣度不凡,從微睜的雙眼到半啟的大嘴,從額頭上的皺紋到飄逸的長須,無不惟妙惟肖。它是宋代石像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作之一。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當時雕刻這座石像的工匠,是一個工精藝深、名聞全國的高手。當石像雕成之時,他曾夸口,如果十天之內(nèi),誰能挑出一點毛病,他就不要一文工錢。為此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凡看過的人都稱道他那精湛的雕刻技藝。到了第九天,石匠正在得意洋洋之時,不料從觀看的人群里走出一個孩子說:“石像的耳朵孔太小了,李老君的小手指頭的直徑也比他的耳孔大,如果他要掏耳孔的話,手指頭是進不去的,這是不符合人體構(gòu)造的實際的?!笔陈犃撕軕M愧,十分佩服這孩子的眼力,結(jié)果只好一文工錢也沒拿,并重新修正了“李老君”的耳朵?,F(xiàn)在這個石像已經(jīng)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