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河南 鶴壁 458030)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tumors,NMIBT)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在男性癌癥發(fā)病率中居第4位,女性居第10位,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部分膀胱切除術是臨床治療NMIBT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效果顯著。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經(jīng)尿道整塊切除腫瘤因其具有較佳的手術療效,逐漸受到臨床青睞。該研究采用經(jīng)尿道等離子針狀電極剜除術(Transurethral plasma needle electrode ablation,TPNEA),應用于來本院就診的41例NMIBT患者,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來院收治的81例NMIBT患者,經(jīng)B超、CT等檢查確診,符合NMIBT診斷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手術禁忌癥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齡29~72歲,平均(50.02±5.11)歲;病程(3.01±0.21)個月;腫瘤位置:側(cè)壁26例,后壁10例,三角區(qū)4例;腫瘤數(shù)量:1個29例,2個7例,3個4例。觀察組:41例,男34例,女7例;年齡28~73歲,平均(50.04±5.13)歲;病程(3.02±0.22)個月;腫瘤位置:側(cè)壁25例,后壁9例,三角區(qū)7例;腫瘤數(shù)量:1個27例,2個8例,3個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硬腰聯(lián)合麻醉,對照組患者應用部分膀胱切除術,采用電刀切除腫瘤周圍(2~3 cm)正常膀胱組織,若腫瘤位置處于輸尿管部位,則將輸尿管與腫瘤一并切除,隨后再給予輸尿管膀胱再植術。觀察組患者應用TPNEA術,選用等離子電切鏡(奧林巴斯)外鞘F26.5及觀察鏡(12 °)生理鹽水沖洗,采用等離子針狀電極(奧林巴斯,WA22355A型),選擇雙極模式,功率280 W,電凝100 W,置入等離子電切鏡后方,明確腫瘤部位、大小及與輸尿管的位置關系,距腫瘤基底部0.5 cm處做一環(huán)形標記,直至肌層,采用鈍銳結(jié)合法將腫瘤及部分肌層整塊切除,針狀電極止血,吸出較小腫瘤。在進行腫瘤基底部分離時,切除較大腫瘤瘤冠,并取出腫瘤基底部,手術創(chuàng)面止血,術后留置三腔導尿管,無菌蒸餾水行膀胱灌注(200 mL),并給予膀胱沖洗(3 000 mL),隨后改為生理鹽水持續(xù)沖洗,依據(jù)手術情況選擇灌注方式(常規(guī)灌注及即刻灌注)。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月,并對比療效。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沖洗膀胱時間及住院時間;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手術療效 兩組患者均1次手術成功,術中無輸血,無病例中轉(zhuǎn),術后隨訪6月暫無復發(fā)情況出現(xiàn)。
2.2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沖洗膀胱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2.3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32%(3/4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50%(11/4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4,P=0.03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NMIBT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勢。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科學合理的手術已成為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案[2]。膀胱部分切除術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術式,其效果得到臨床一致肯定。但是,隨著臨床應用的逐漸加深,其在腫瘤治療的局現(xiàn)性逐漸得到體現(xiàn),有研究指出,其主要表現(xiàn)在腫瘤分期模糊、術后并發(fā)癥多及碎塊化困難等方面[3]。為改變這一難題,經(jīng)尿道整塊切除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采用TPNEA術,在手術過程中,電切鏡軸體能夠與針體呈鈍角,不影響視野,更利于術者操作,避免手術誤差的發(fā)生;同時,電切鏡與針體末梢為直角,不同的角度更利于手術中的角度選擇,更利于腫瘤的切除;針狀電極的選擇,減少了手術中與機體組織的接觸面積,使手術更為精細化,術中能夠進行上挑等精細動作,有效降低對機體組織的損傷;電極的結(jié)構(gòu)為“T”型,更利于剝離平面,有效降低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各器械相互配合,通過針狀分離平面,T型平面逆推瘤體,末端及時進行回拉上挑,瘤體采用電切鏡外鞘托住,更利于腫瘤基底部的顯露,提升手術成功率[4]。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膀胱沖洗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該術式能夠更為有效地降低對機體的損傷,減少手術操作時間,促進術后的快速恢復。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減少術中與膀胱壁的接觸面積,平面剝離較為平穩(wěn)、精細,有效降低閉孔神經(jīng)反射發(fā)生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減少術中出血量,直視下更為清晰,能夠?qū)⒛[瘤整塊切除送檢,保證其完整性,更利于對腫瘤進行病檢及分期[5]。除此之外,該術式的優(yōu)點還體現(xiàn)在應用推廣,其技術難點較低,如術者有電切術的基礎即可快速掌握,術中器械價格較為低廉,基層醫(yī)院亦可廣泛開展,手術過程中通過徹底阻斷瘤體血運,深部切除更為徹底,更為符合無瘤原則,角度的可調(diào)整性能夠?qū)Π螂赘鞑课荒[瘤進行切除,應用方位廣泛。但是,其亦有不足之處,對于瘤體直徑大于2.0 cm者,在行剜除術后,仍需對瘤冠進行分塊切除,不利于瘤體的完整取出,為進一步擴展手術的適應癥,可考慮應用標本袋,通過負壓吸引將腫瘤完整取出。在后續(xù)研究中,會進一步納入病例,延長隨訪時間,明確手術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TPNEA術應用于NMIBT,通過整塊切除腫瘤,安全簡單,效果確切,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