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蕓霞
最近幾天,觀看了幾節(jié)山東省優(yōu)質(zhì)課,可以說是節(jié)節(jié)精彩,各有特色,我在獲益匪淺的同時也深感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課前熱身,拉近距離
由于是第一次接觸學生,有一些教師通過課前的一些小活動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消除陌生感。一位教學《錦瑟》的教師,為表達自己對詩歌的喜愛之情,給學生帶來兩首詩,一首是徐志摩的《偶然》,而另外一首則是自己根據(jù)此情此景做的一首《偶然》,是自己心情的體現(xiàn),也寄予了對學生的期望。這一舉動不僅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更體現(xiàn)了教師的個人魅力,讓學生對這堂課充滿期待。只有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如果雙方都矜持、放不開,那么這堂課必定會枯燥無味。同樣,課堂上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先與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互動,使課堂氣氛在教學前自然地活躍起來。
二、教學設(shè)計,要有亮點
怎樣打破固有模式而又能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這是讓我困惑的問題。而在這次的聽課過程中,有幾位教師的課堂設(shè)計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如,教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雖然通過典故分析情感是固有模式,但最后這位教師奪得了第一名。她的設(shè)計是圍繞三聲嘆息展開的:一嘆英雄無覓,二嘆國運艱難,三嘆報國無門。在分析第三嘆廉頗的典故時,學生遇到了困難,不能很好地把握,此時教師就及時地展示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辛棄疾的三聲“殺賊”一掃學生的陰霾,使問題得到輕松的解決,讓人拍案叫絕。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她又設(shè)計了一個情境想象,將自己化身為作者,在蕭瑟的秋風中,登上京口北固亭,吟誦這首詩,情感飽滿,再一次贏得了學生和全場觀摩教師的掌聲。
專家點評時也說,何時展示文本的背景最合適,是在沒講文本之前,還是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觀看這20節(jié)課,答案顯而易見了:就是在最需要的時候、在能夠給學生以指引的時候展示。
枯燥的課堂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教師的設(shè)計出了問題,還拿《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說,如果一上來就讓學生找典故,分析典故的作用,那必定是晦澀的,學生就會很難理解這首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