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聞
摘 要: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財產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文章將首先辨析公民財產權在憲法上的內涵,就其自身在憲法層面上的價值和功能進行分析。最后,就我國憲法規(guī)范中的公民財產權所存在的矛盾及改善表面自己的看法。本文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解剖公民財產權的基礎上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合理化的建議,以求更好的發(fā)揮財產權的作用。
關鍵詞:公民財產權 基本人權 憲政民主 公共利益
一、公民財產權的憲法內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進程中,公民財產權必定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它與自由交易一同成了市場經濟下的兩座堅實的法律抵柱。公民財產權在整個法律系統(tǒng)中,不僅存在于國家根本大法內,在民法等部門法中也有所確立。而要明確公民財產權的基本內涵,就需要他在憲法上與其他部門法尤其是民法中的相關法律概念區(qū)分開來。
盡管民法學界對財產權的討論方興未艾,但我們不能用部門法中的法律概念直接取代憲法上的概念。一方面。憲法和其他部門法之間調控的社會關系與調控的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都反映出憲法與部門法中對于公民財產權的內涵與外延的立法原意不盡相同,如果直接將部門法上概念引入憲法中,難免會產生與憲法的總宗旨、性質與原則相沖突的地方,妨礙公民財產權功能的發(fā)揮,也即維護憲法所具有的保護機制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對公民財產權的界定和保障占據(jù)總綱領性的地位,而民法等部門法盡在部門法領域內調整和保護公民財產權。同時,我國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遵循上位法優(yōu)于適用的基本原則。如果將部門法背后立法者對公民財產權的界定、理解等同于憲法上同一法律概念的內涵,會間接導致有關這一概念的法律規(guī)范的“暗度陳倉”,去的上位法的效力,這實質上是對 “上位法優(yōu)于下位法”效力位階原則的突破,造成了“法律不可違反憲法的”漏洞。
公民財產權在憲法中始終是被視為一個基本的人權加以確立和保障的?,F(xiàn)代憲政始終將維護人權的發(fā)展作為其追求方向和評判標準之一。而公民財產權作為人權中的最為核心的內容,在憲法上需要加以保障。作為擁有財產權權利本身的公民,在憲法規(guī)范中是站在國家相對面的主體。換言之,這項權利是公民針對國家所享有的財產利益。而憲法在合理配置公民享有的權利與國家具備的權力的基礎上構建國家和社會制度①。因此,公民財產權更多地強調防范由國家層面所導致的侵害,是一項消極的保護方式。公民財產權寄托著公民在面對國家主體時的防范權。
由此,憲法上的公民財產權以基本人權和對國家權力的防御性特征而與部門法中公民財產權區(qū)分開來,是公民與國家關系的一個側寫。同時它始終在公民財產權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中起到總綱領性的作用。
二、公民財產權的憲法價值
公民財產權是人權的大框架下是一個不可缺失的組成元素。生命權、生存權和自由權是人權的三大核心權利。馬克思指出,人們?yōu)榱四軌蛟跉v史中不斷的取得創(chuàng)新成果,就必須能夠保證先生活下來②。生存權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而該權利的實現(xiàn)需要得到財產的保障。 只有享有獨立且完善的財產權,人才能夠獲得存續(xù)的物質基礎的法律保障。此外,財產權同樣是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前提要素。它是個人人格的自主、自決、自治的基礎。憲法上公民財產權在確保生存物質基礎的同時,更是個體為自己利益自主享有的權利,奠定了自我生活和自由人格尊嚴的基石。在此意義上,公民財產權與人權層面構筑了一道防線來區(qū)分公與私。 人權的實現(xiàn)和公民自由生活得到保障。
其次,公民財產權在現(xiàn)代憲政民主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皯椪撸抟病雹?。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公民財產權始終在限制國家行使權力與實現(xiàn)公民享有的財產自由之間尋求平衡。而民主憲政的要義之一正是借以防范、規(guī)制國家權力以維護公民權利的行使,力求在他們二者之間的二元結構中找到均衡的臨界點。二者不謀而合。同時,基于公民財產權在公民應有的權利中的重要地位,其在憲政中也應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財產權能夠限制政府的行權范圍,避免權力的無限延伸。憲政的實現(xiàn)和完善離不開公民財產權的確立和保障。哈林頓指出, “政權是由財產產生,財產是政權的基礎”財產實際上是權力的基礎,國家政治權力需要財產權的依托。西方憲政即起源于私有財產權。英國的《自由大憲章》即貴族為保護私有財產權而爭取的結果。 而美國在《獨立宣言》中抗議英國強迫征稅的行為,明確了“不同意不征稅”的原則,該原則是私有財產權對國家權力限制的有力證明。假使國家財政不取得公民同意進而獲得稅收來源,一切政治權力也就無法展開。從這個角度,公民財產權是現(xiàn)代各國議會享有的批準財政預算的權力的前提。自然法學派認為,從公民與政府的契約訂立的根源上看,人們扮演國家、政府的被管理者的角色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保護他們的財產。因此,非法限制乃至剝奪公民財產權的政府不是合法的政府,此種憲政也不是民主憲政。
公民財產權是公民能夠完成人格獨立與個人自由的基石。而憲政以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提供平等保護為目標,國家權力最終需要落實在保護個人權利上。只有這樣,才能使憲政民主不違背其控權、法治與民主的價值追求,避免歷史的倒退。因此實行現(xiàn)代意義上的憲政就需要確立和維護公民的財產權。
三、我國現(xiàn)行憲法對公民財產權的規(guī)制現(xiàn)狀及其完善
目前,世界各國在憲法文本中對公民財產權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但通常情況下均含有絕對性質的保障性條款、權利救濟性條款、限制性條款以及補償性條款。其中,保障性條款是權力存續(xù)、行使和保護的依據(jù),制約性條款則只在防止權力濫用,補償性條款是對制約性條款的再限制,以保障公民與國家間的平衡。這三類條款,相輔相成,構成了公民財產權確認和保障所必需的自足性的規(guī)范體系。當前,《憲法》第13條第1款規(guī)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即宣示了公民財產權。而我國憲法對這項權利的管控反映在“公共利益”與“合法性”兩方面。我國《憲法》第13條第一款和第三款即作出了明確說明。此外,我國憲法還明確了權力制約的補償性條款,提出在對公民私有財產征收征占后應及時給予補償,有助于使公民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保持相對的平衡,同時使公民財產權的防御性權能得到落實,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了緩沖限制條款的作用。由此,我國當前的憲法規(guī)范基本確立了對公民財產權的維護的相對完善的規(guī)范體系。
但另一層面,憲法中的公民財產權保護規(guī)范也存有許多不完美之處,需要群策群力加以變通。
(一)公民財產權規(guī)范在憲法布局里的不足及其改善構想
公民財產權在憲法法律文本上的篇章結構不足以達到合理的層面。我國公民財產權目前分布在文本的總綱篇目中,而縱觀世界各國,普遍將之規(guī)定與公民的基本權利篇目下。如《日本國憲法》第三篇章為“國民的權利與義務”部分,其中第29條對公民的財產權作出了說明。就憲法上的這一現(xiàn)狀,有些學者認為,公民財產權放到總綱中更強調其基礎性的憲法地位,不會使之公民基本權利的性質淡化,而是較之其他更為基礎性的權利更強調其重要性和核心性。筆者不贊同這一觀點,我國目前的規(guī)定不僅與世界普遍趨勢相背,也反映出了對于財產權公民基本權利性質的忽略??偩V的內容反映憲法的原則性規(guī)范,而“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章節(jié)里則強調公民權利義務的基礎性,二者相去甚遠,在憲法地位、法律后果、及想用的國家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只將公民財產權放到總綱一章中大大削弱了財產權對國家權力的直接約束性。
實際上,筆者認為,為保持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在總綱中關于經濟體制的體例構建的完整,公民財產權能夠在 總綱中以高度概括的法律語言作出與“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相類似的宣言性和概括性的規(guī)定。同時,在“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一章中作出具體的說明與解釋。這樣一方面使“總綱”的整體格局、結構得以完整,另一方面是公民財產權的基本權利性質得到肯定,實質上間接地加強了對該權利的憲法保護,是指在受到侵害時的可救濟性增強。而根據(jù)現(xiàn)代財產權在憲法中作為社會經濟權利得到肯定的普遍趨勢,具體的財產權規(guī)定可以放置在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的體系中。
(二)公共利益的界定問題
盡管憲法中明確為公共利益之需要可以對公民財產權進行管制,但對公共利益這一法律元素的界定模糊。截止至當前,我國尚未有一部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對他加以清晰的闡釋。公共利益概念的模糊規(guī)定會導致國家公權力肆意擴大公共利益的范疇進而造成對公民財產權的過度限制和侵害,加劇公民的弱勢地位。因此,公共利益的界定在公民財產權的憲法維護規(guī)范中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公共利益實際上是一個有著開放性的法律概念,受到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更具地域性和時間性。當前世界各國對公共利益存在不同的認識和界定,但基本上都取得了以下共識: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息息相關,同時公共利益享有者為社會普通大眾,是與社會大眾休戚與共的權益。公共利益是實際存有的而非主觀臆造的。因此,盡管目前我們對公共利益尚未形成完善的概念認識,但公共利益的客觀性、公益性以及注重在 不同可以格局中選擇維護公共社會的價值體系的利益綜合體等是我們的深入研究探索所應當牢牢把握的。它可以為公共利益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
總之,作為生活在新時期下的中國公民,我們應該要堅守住憲法中含有的公民人權與財產權最為基礎的內涵,無論未來的發(fā)展如何,維護公民最基本的財產權這個理念不能改變,這個理念會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而不斷更迭,但其核心內容不會更改。人類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也要把重心逐步轉移至對財產權的研究上,這項權利會為我們打下物質層面的基礎憲法修正案也再一次的肯定了私有財產權的重要內涵,一方面說明了憲法承認并保護私有財產權,另一方面也為以后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出路與機遇。
注釋
① 石佑啟.私有財產權的公法保護研究:憲法和行政法的視角[M].北大出版社,2007,11.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
③ 劉劍文,揚漢平.私有財產權法律保護[M].法律出版社,2000:173.
參考文獻
[1] 石佑啟.私有財產權的公法保護研究:憲法和行政法的視角[J].北大出版,2007(1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
[3] 劉劍文,揚漢平.私有財產權法律保護[M].法律出版社.2000:173.